社区研究之百度贴吧和百度空间

2008-02-23 06:38:27来源:互联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在以前的文章社区研究之敏思博客的独到之处中我说明过我这个社区研究系列所关注的2个关键点:“其一,社区的黏度,因为我认为必须对用户产生黏度才能叫做社区;其二,高黏度社区的技术特征和管理规则,因为我认为社区主要的技术应用之间特征的不同会导致社区产品天生的黏度差异,同时不同的社区管理规则也会对这种黏度差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个是先天的一个是后天的。”

在写社区研究之网站的三种黏度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对上述的观点做了些微修正,只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现在我觉得可能这样表述会比较恰当:“其一,不同的网站黏度类型尤其是社交黏度的技术特征,因为我认为必须对用户产生社交黏度的网站才是社区,而技术特征的不同会导致网站天生的黏度差别;其二,以社交黏度作为最主要黏度的社区网站的管理规则,因为不同的社区管理规则会对社交黏度的高低产生影响。”我估计以后这个表述还会有修正,希望能越来越精准。

本来以为分析完三种黏度的差异,讨论了相关话题并回答一些网友提出的问题后就可以把网站的技术特征放下了,以后应该专心研究社区管理规则对社区的影响,因为这才是实践。但看到网友提出的问题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就具体的例子“百度贴吧和百度空间”把黏度问题再讨论一下,这里不讨论数据库黏度(我发现似乎对这种黏度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只讨论社交黏度和技术黏度。

我们先不去抠“社区”这个字眼了,因为现在我想讨论的社区已经和麦田、何田及其他社区研究高手所说的社区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所说的社区的范畴都比我宽泛。我们还是从黏度来看互联网产品,且不管这个产品叫做社区还是叫做社会化网络或者其它什么。


百度贴吧和百度空间


百度贴吧是可以匿名发帖匿名回复的,熟悉贴吧的朋友都知道,在贴吧上超过70%的主贴的署名只是一个IP地址,而我强调过所谓社交黏度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上面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贴吧以IP为署名的大多数网友之间基本无法产生社交黏度。

从用户登录贴吧的主要意图来看,通常是两种情况:
a)当用户对某些事感兴趣(比如黄健翔怒吼事件或超级女声比赛),会去相关贴吧看看大家对事件的讨论进而发表一下各人的意见,等风头过去了也就不再来了。大家自行去比较一下黄健翔吧在话题火热期和之后讨论量的不同。
b)当用户对某些物感兴趣,会去相关贴吧寻找资讯(比如为了买个手机在诺基亚吧)。我曾经为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在十字军吧寻找资料,这也算是广义的对物感兴趣吧。
这两种情况的共同点是:用户来了,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或者没得到),然后就走了,下次什么时候来就不知道了。这种由于事和物的访问完全是技术黏度范畴的,和用户登录新浪或者Google的目的差不多(有趣的是新浪新闻的新闻评论也是匿名的,署名也是新浪网友然后一个IP地址)。

但百度贴吧里就没有社交黏度吗?肯定不是。访问李宇春吧就可以发现,这里不用说主贴,连80%以上的回复都是有ID的而不仅仅是一个IP地址。在一个完全可以匿名发帖和回复的论坛中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只能是玉米之间的社交黏度在起作用,这里的用户认的是人而不是事和物。如果我们尚雯捷吧的火热归功于她是今年超女冠军这件事的话,那李宇春吧长时间地排名百度明星名人类贴吧第一位应该归功于社交黏度的成功,李宇春吧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社区了。

再说百度空间。我曾经反复讨论过Blog这个产品的问题,这里再归纳一下:单纯的Blog是技术黏度的产品,用户选择BSP落脚时基本不需要考虑自己的朋友们把Blog托管在哪个平台,而只需要寻找一个功能上适合自己使用习惯的平台托管,和朋友的交互可以通过Blogroll、RSS和Trackback来实现,效果并不比托管在同一平台逊色多少。这有点象选择Email服务商,在排除人为政治因素的情况下用户通过量化技术指标来做出选择而不必考虑要和自己通信的对象在使用哪个服务商。百度空间作为一个BSP也不例外。

但是当百度的这两个都主要体现技术黏度的产品相结合的时候,我感觉发生了一些奇妙的潜在变化,它们之间各自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对方的缺陷。Blog的准实名特征使贴吧的匿名发言开始减少,为了让更多人能来访问自己的空间,空间的用户变得有动力在贴吧使用自己的ID并发言;而用户在贴吧用固定ID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用户空间之间的交流,在空间和空间之间产生了社交黏度(其实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社交黏度体现在空间和空间之间),使用户将空间搬家的成本提高了。

象单独的百度贴吧和百度空间这样主要体现技术黏度的产品一般较难令用户保持长期的忠诚度,当技术功能或内容方面真正强力的竞争对手出现时用户可能会出现大面积流失,早些时候的华军迅雷案就是这样,麦田专门撰文分类网站应该警惕酷讯的原因也是这个(品牌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谈)。但如果贴吧和空间的巧妙结合能对用户产生社交黏度时,竞争对手也就无法那么轻易地拉走用户了。其实这也就是我一直想表达的,技术黏度通常是可量化的,而社交黏度就不那么容易量化,因为用户想得到的利益通常是可量化的,但用户的感情就不那么容易量化。

说清楚了百度贴吧我觉得其它的网站就不用一一举例来说明了吧。

另外需要强调的就是我觉得所谓社会化网站(UGC)通常都具有发展社交黏度的潜质。比如说郑昀兄所举的CSDN论坛的例子中我们看到,郑昀去CSDN论坛提问要的是答案(利益),谁来回答(满足)他是无关紧要的,得到答案后郑昀可能回个谢谢就不来了,直到出现下一个问题;从另一面来说在这里如果没有人回答他,他可能就去了其它地方(寻求满足),CSDN论坛对于郑昀个人的黏度完全是技术黏度。但如果郑昀认识了论坛中的某个人(ID),郑昀可能在没有问题想问的时候也想去看看这个人,这时可以说社交黏度在出现了。而这种社交黏度对于UGC网站的运营者来说是有办法去促成和巩固的,象新浪新闻这样的Web1.0编辑模式就没有可能这么做。

最后要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刚起步的互联网创业者更多关注自己的产品对用户的社交黏度是有价值的。起码可以减少业界大鳄等你探明了方向之后用他们在资金、用户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后发制人的可能性,他们是可以抄袭你的模式,但他们不可能轻易抢走你的现有用户。但如果你只有技术黏度的话,就有可能成为KIKO这样的先烈。说实话我还真没见过社交黏度极强的社区网站被别人大规模抢走用户过,不然象天涯这样的网站可能早不见了。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麦田:用户为什么创建百度贴吧

下一篇:中国汽车网站调查:比想象中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