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比博客访问量更加重要的几个指标

2019-03-10 12:06:18来源: 郭启睿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核心提示:其实,对于一个博客来说,有许多指标比“访问量”更加重要。以下是我先列举的五个,欢迎补充。

本来我想大喊一声“博客访问量就是狗屁”并将其作为本文标题,后来觉得似乎有“标题党”之嫌,而且还不够雅观(据说有领导大人在看我的博客了,恩,要谨慎,不折腾!还好领导大人们一般只看标题),于是就换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博客访问量更重要的几个指标》。

一方面,无论是Blog中的老江湖新浪博客,还是社交网络中的霸主校内网,都把“访问量”作为反映一个Blog或者Profile重要程度的指标,例如新浪的博客排行、校内的人气之星。逐渐,“访问量”成了人们对“博客”直接、甚至唯一的评判指标。新浪名博排行榜也就是根据“博客点击率”来进行评比的:这让观众们觉得,似乎韩寒的文章真的只比郭敬明好两倍似的;另一方面,和国外不同,国内独立博客开发者,也一直把“访问量”作为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和核心功能。我从2004年开始尝试的各种Blog平台,均有文章访问数和总访问量统计。不得不承认,这种数据有时候会让博客主人过于分心:其实,对于一个博客来说,有许多指标比“访问量”更加重要。

以下是我先列举的五个,欢迎补充:

一、读者群相关性比例

读者群相关性比例即“那些和你意识形态相近、价值观相当并能从你的博客获得帮助的访问量”占“总访问量”中的几成。

具体解释就是:尽量找到那些“真正需要你的人”,和他们交流,然后成为朋友甚至协同创作一些有趣的项目;尽量避免一些非客观因素,例如过度SEO、胡乱“标题党”所引来的“那些消耗彼此时间的流量”,这种流量多见于港台、日韩艺人的粉丝群体,能够避免应尽量避免。

为此,我做了不少努力,且稍有成效。例如将一些私人调侃的内容隔离在RSS之外、弱化某些日志的评论区域,等等。

二、留言和评论

博客的最大意义在于发文者和读者的交流、探讨。一个博客如果没有评论功能,则失色太多。除非是内容源非常优秀博客,不开放评论的我一般不看第二次;

评论体验简单明了,空间充裕、便于输入。那些简单套用英文页面模板的博客一般也很难引发大量的优秀评论,四四方方的汉字挤在那么小一个输入框里,看着都累;

评论不在多,在于“有效”。“有效评论数”是指那些与主题相关,对原文仔细阅读后经过认真思考而写出的负责评论。那些“沙发”、“赞”、“顶”之类的留言并不算作“有效评论数”。“有效评论”可以是对原文的补充,也可以是对原文的批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其后评论褒贬不一,还有毫不客气的批判声音,但我很感激每一个认同和批评的人,因为他们的评论让整个页面的信息更加有意义、有效率了。

三、Google PageRank值

PageRank值争议虽多,我仍然认为其可信度很大。我懒得参与那些SEO从业者和互联网洁癖者们对PageRank的争执,但客观事实证明,PR衡量页面质量是八九不离十的,尤其是在近期Google对“出售链接”进行打压之后。

此外,由于新闻类、教育类网站天生容易获得更高的PR,对于博客网站来说,PR在4以上的质量就十分不错了,我曾经写过一篇《最有PR的人》,他的几个博客都有相当好的PR值,而内容也十分优秀,在圈内的名誉也非常好。

总之,一个PR为7的页面所提供的内容,一定比一个PR为6的页面更可信。使用Firefox浏览器可以通过SearchStatus插件来查看一个页面的PR值,而IE用户则可以安装Google工具条来查看一个页面的PR值。Google自己的Chrome浏览器虽然暂时没有插件、工具栏,用户可以先把这个链接拖进收藏栏,然后随时点击它来查看当前页面的PageRank值。

四、Technorati权威度

Technorati权威度我曾经在Blog中介绍过,我也一直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博客是否优秀的基准之一。唯一的遗憾是,Technorati在国内已经惨遭封杀,目前完全无法获知一个网站的Technorati值。

好在我和北美一些公司合作的时候,项目可能会用到VPN链接。通过VPN,我发现近期自己的Authority值已经下降到300多,而中文博客也普遍大幅下跌。不知是否与Technorati被“河蟹”有关。总之,对于能够翻墙的Blogger来说,Technorati权威度还是不错的衡量标准。

五、用户行为

我们平日所说的流量统计,基本上还是把重点停放在“访问量”上。对于用户的具体行为,一直视而不见。这里以Google Analytics(谷歌分析)为例说明。

用过的朋友们都知道,Analytics的一个“致命优点”在于,它可以统计许多除去访问量之外的复杂结果。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Analytics的Advanced Segment配合Event Tracking来跟踪特定用户群的特定行为,对于一个个人专栏博客来说,我们可以把搜索引擎到达的用户和忠实用户分开跟踪,看看忠实用户是否会经常发表评论、参与投票、点击相关文章的链接;对于一个专注于研究IE技术的博客来说,可以尝试仅跟踪那些IE用户的行为,看看他们在哪些页面停留更长的时间,看看他们是否会因为你写了一篇IE7比IE6更好而升级自己的浏览器。

经过我的测试,最近刚推出的Event Tracking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可以用来监控用户活跃程度,我目前记录了用户参与投票和发表留言的次数,以及“触发时间”:后者即“大家平均会看多久文章才发表留言”,这一指标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文章的质量甚至读者的关注程度:对比那些以“抢沙发”为主的表面流量,那些花10分钟阅读并撰写评论的用户显然更有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我并没有将“订阅数”和“收藏数”作为重要的指标。因为RSS阅读、收藏、分享体系在国内完全就是阳春白雪,而且这些内容完全取决于匿名用户的信息也有失公正,水分颇大 - 你以为徐静蕾的读者真的会通过Google Reader看她的博客?我是不信的。

(作者:郭启睿 来源:www.awflasher.com)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找查发2008年终盘点:改变即将到来

下一篇:从用户访问网站的角度 谈网站运营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