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新文:UGC用户的动力何来?

2008-02-23 06:40:43来源:互联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最近潜心研究了一些网站,对web2.0或者网站的认识,有了一点进步;但是这些研究和理解,我自己还没能完全消化,思考还比较紊乱;如果贸然写博,可能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索性停了一段时间。

到今天,也不能说想透了什么,仅谈一点。我认为在这点上,我基本想明白了,那就是:UGC用户的动力何来?

关于这个问题,思践曾有过一系列非常精辟的文章进行思考。我现在忘记是在哪一篇,他提到过“动力机制”这个话题。当时我就想,国内做互联网的,以后应该开一门课程或出一个教材,取名类似《传播动力学》——“UGC动力学”。因为ugc动力问题,变化之复杂,模式之多样,完全值得钻研。

就我自己来说,每次思考UGC动力问题,总是在脑海中想像如水流之涌动,有的人在堵,有些人在旁边挖支流——更荒谬的还是有的人跑到离水源十万八千里的地方,挖一条渠道,然后奢想总有一天水会流到他家。但真正聪明的人要顺流而下,顺水推舟,因为形势比人强。所以做UGC类型网站一定要明白“水流”的趋势。


UGC的第一推动力。那么,UGC的真正“大势”是什么呢?我用一个段子来说明:据说如果某人在大马路上吐口唾沫,然后自己俯身观察;如果坚持久了,绝对会有一拨人围过来,同样俯身下来看热闹。这第一个吐口水然后俯身的就是“站方”;而后面跟着俯身的,各位——这就是UGC啊!:)


其实我用这个玩笑是想说明,UGC的第一个“大势”是:UGC一点都不难,或者按照黄志光的说法,“做的再烂的网站都会有用户来”。也就是说,一个UGC网站不怕做的烂,就怕做的不“清晰”——如果上面段子中那个吐口水的人,一会儿俯身,一会儿仰望天空,一会儿原地踏步;试问,后来热闹者何去何从?

我对于UGC的第二个认识是:一个网站有两种UGC动力模式,启动时期的UGC动力模式和成熟期的UGC动力模式。这点,因为对豆瓣观察比较多,实在不好意思,我再用豆瓣举例:对于现在的豆瓣,我们假设算一个相对“成熟”的网站,为用户提供阅读、音乐和电影相关UGC服务。在豆瓣的“小组”里,有非常多活跃用户,但我的观察,其实有相当程度的活跃用户,并不是十分care豆瓣的主要服务(阅读音乐电影),他们每天上豆瓣就是在各自兴趣小组里面交流。因此,对于这些不断发帖讨论的豆瓣小组网友来说,他们目前真实的UGC动力,其实就是在小组中与人交往——我们可以把这类用户的这类ugc动力算为其相对“成熟”的ugc动力。但我的问题是,他们难道第一天上豆瓣,就直奔那个后来让他们痴迷的小组吗?


显然不是。所以讨论ugc的动力,远不如讨论ugc网站启动时期的“第一推动力”重要——即,是什么让那拨后来沉迷于豆瓣小组的用户,在最初开始驻留豆瓣的呢?

从“动机”到“动力”。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就在豆瓣首页的一句引导语和一个搜索框——“此时此刻,谁在和你看同一本书。。。。。。”,然后加一个搜索框——这样的暗示,会立刻使用户出现一个动机:是啊,谁和我看同一本书呢?得,我搜搜看。于是,用户输入一本书名。。。。。。于是n天以后,用户在“冷笑话”小组成为一个活跃的用户了。:)


因此,整个UGC流程的关键在于一个快捷的入口,像豆瓣的引导语加搜索框那样,能让用户快速将“动机”转换为“动力”。或者这么说,站方与其追求UGC“第一推动力”,不如追求一个快捷的入口。因为“动机”,就如同上面说的,吐口唾沫都有人看——每个人永远存在着各种动机,总有一款适合你,你压根不要发愁。


或者,你也许要思考一下,什么是用户的“动机”。比如以蚂蚁网为例,有人说蚂蚁网在做让用户“秀”商品。呵呵,真的不是这样的。在电子商务2.0或者说社会化商务模式中,我们根本不认为“秀”是用户的“动机”。用户有别的动机。那些认为“秀”是用户动机的想法,打个比喻吧: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走出机场第一念头会是开始跳脱衣舞吗?


用户第一次访问网站,就和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样。

最后画蛇添足做个总结:UGC的动力不重要;UGC的“第一动力”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快捷的设计,让用户的“动机”能快捷转换成“第一动力”——最后,你需要具有能真正发现用户“动机”的眼光。

这篇博客,是我最近思考之一,主要是为“梦游客”所写。我不知道他是谁,但一年多来,他是我的忠实读者之一,犀利而幽默。我很庆幸有这样的读者。无意回报,只好认真写一篇博。:)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不太愿意写博,主要因为文字总是苍白的,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互联网的实践过程,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一次思考的进步,让我时有喜悦之心,但却越来越倦于言说。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网站运营:只做第一

下一篇:《赢在中国》启示录

热门词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