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SNS产品的问题在哪里?

2008-02-23 06:39:55来源:互联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国内在SNS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商务,对人脉的功利应用(wealink);二是“网络友谊”,在网络上寻找感情依托(uuzone)。(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友谊”和早期的“陌生交友”、“一夜情”有所区别,是指长期的情感生活、感情依托。)

国内的网民超过1.3亿,网络社交的需求是旺盛的,而且建立网络社会的条件是具备的:

(1)中国四大城市的白领,紧张的工作生活挤掉了很多亲情交往的时候,“工作压力使他们没时间找朋友倾诉”,但他们同样非常渴望友谊。

(2)白领长时间挂网,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从一个功能性工具(看新闻、搜索、网上购物、博客等),转变为“网络生存”的方式(改变人类组织方式、合作方式、生存空间)。

(3)互联网的信息快速传输,让70年代的六度理论重见光明,在互联网上做六度的传递是特别容易的(例如:转发6次email,一天就完成了),“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已使人际中这种普遍存在的‘弱链接’成为现实。”


那么,互联网是否能够让白领进行真正的在线生活?2006年11月,市场调查公司YouGov发布报告称: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人表示,现代科技为其带来了许多友好人士,但他们仅仅是熟人或认识而已———“要谈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却让你进退两难”,网络上并没有产生“有意义且可靠的关系”,众多的国内sns网站(例如:wealink、linkist、uuzone)都没有为城市白领提供真正的网络社交。


既然需求旺盛,而环境条件又已经具备了,那SNS产品问题出在哪里呢?

(1)用户在建立了人脉,但没有获得信息,不知道用这种关系能做什么?例如:wealink上除了人脉之外,只有大量的无价值的信息,干巴巴的人脉又能做什么呢?是否幻想用户真的能够自己产出和滚动?

SNS的关键在如何利用功能中的组合方便用户互动。因为任何一种关系得以建立,是因为关系各方存在“互动”。首先有业务,再建立人脉,是否更现实呢?

(2)没有给用户一个“长时间悬挂”的理由,偶尔上一下网站,并不是“在线生活”。例如:UUzone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发了IM客户端,但在IM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中,却没有给用户使用这个IM的充足理由。

“SNS发展到现在,需要解决的已不仅是如何扩大社会资本,更是如何将这种关系稳固和生活化”,“一旦‘网络生存’被提出,对SNS来说,社会学因素的重要性要大于技术。”社会学家们说:“最重要的是,用户是否愿意在其中长时间悬挂、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

(3)“廉价的一度关系是目前SNS网站失败的根源。”,不幸的是,wealink再次犯了这个错误,自从wealink开放了陌生人添加好友(不再需要六度邀请的,而linkedin的这个功能是收费,避免了1度关系的廉价),大量的骚扰信息开始出现,我在wealink上的链接超过了50人,但都是没有打过交道的。

用户在SNS网站大量提交链接请求,拼命将每个可能有用的用户变成一度好友,建立在不严谨一度关系上但网络覆盖面广的人际网络,倒是非常适合“一夜情”的需求。

(4)忽悠了人的关系链极限,150已成为普遍公认的“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最大值。”,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个体的网络静态管理可超过150人”,中山大学心理学博士程乐华说:“但若是基于‘互动’的动态管理,在心理学上也存在这种‘150’原则。”也就是说,人的密切关系的数量不能超过150人,超过150个链接会让人不知所措,值得注意的是:cyworld上面有“密友”功能,是否也是为了区分关系链呢?
有感于《这么近,那么远》,随手整理。源文档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网站运营探讨俱乐部专访:考拉网CEO谈融资、创业团队及运营推广

下一篇:陈一舟现身说法:少即多,慢则快

热门词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