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践:谢文的魔方怎么玩,先拿蚂蚁社区说事

2008-02-23 06:39:15来源:互联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读了《谢文、KESO和麦田的谈话》后,引发了不少思考。一直没有完全理清楚,原因在于谢文留下了一个难题——就是那个魔方。谢文自己也说了他擅长战略,甚至连战术都还自己觉得不足,而我更关心这个魔方的玩法。给你一个六面都对齐的魔方,你会赞叹其绝妙,但是给你一个打乱的魔方让你把六面对齐,那就不那么容易了。

谢文的谈话中对我最有触动的是这么一个观点——互联网越象现实生活就越有希望。这个象在我看来不是一种映射和模拟,而是一种渗透,不是像网络游戏那样制造一个幻境让你融入其中,而是成为你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象”不是形式上的象,而是在于其内在组织规律必须和现实生活遵循同一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myspace并非最理想的社区,比较而言,苹果的iTUNES更具潜力,只不过它还并未充分发挥其社会性组织潜能罢了。

WEB2.0是什么,以人为中心?我认为光以人为中心还不够,或者说,光从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做的话,依然会出现一个问题——谁是服务主体?如果说网站构建一个平台,让个体的人在上面经营,通过个体人的互动形成价值增值,那么网站本身在这里提供了什么价值?个体的互动以什么来驱动?互动产生的增值如何评估?谁为产生的增值买单?社区其实是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我理解的社区是网络社会体系,它面对的不是人,而是人群,它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创造产品提供服务,而是构建体系,调控资源。面对个人的服务,比如博客,无法促进和形成互动增值。而面对人群的的服务,则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圈。

人和人群有什么区别呢?“人”考虑的更多的是以个人为需求中心的,强调个性的发挥和张扬,比如博客空间,个人收藏,相册等;而“人群”强调是群体意志和人际关系,这方面事实上现在做的好的并不多,有些2.0的网站有一些苗头,但都是以“人”这条线索拓展而来的,并不是深入规划的。拿朋友圈来说,想法是很好,但是网站只是把一群松散的人圈了起来,但并没有真正形成朋友的互动,网站会觉得很无辜,会认为把人圈起来了,互动是用户自己的事情。可实际上,互动是否能够产生价值其实是在于网站的结构和体制。现在很多网站是以“信息”来聚合人的,以TAG和搜索技术为主,但这种模式还不到位,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了,但是人的关系体现得不充分。人的关系的体现目前大家熟悉的有两种,一种是主题聚合,就是把相同喜好的人聚在一起,让他们谈论共同的话题形成互动;另外一种是所谓的SNS,通过人际关系形成人际网络,秉承“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原则。前者不够深入,后者用户成本难以控制,效果都不是很好。参考“互联网越接近生活越好”的原则,这两者都还离现实社会关系形成的规律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是“象”的程度,也就是麦田讲过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就是用户成本(参考《DIGG.COM,投票的动力因素分析》)。

扯得有点远了,上面的问题回头会再撰文详细分析,回头来看蚂蚁。对蚂蚁提几点建议。

蚂蚁的主题聚合方式不错,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的关系,群与群的关系体现的还不够明显。当然,在初期以信息聚合为主的阶段,有些社会化关系的体现也还并不那么重要。但是还是有些可以考虑的。比如“朋友”,这个里面如果能够增加一点用户路径跟踪,则可以提升用户的社会化。举个例子,我关注一篇文章,然后关注作者,点击作者,进入他的个人档案页面,加他为我的好友,那么对方应该收到一封留言“XXX看了你的《XXXXXX》文章,很欣赏,希望加你为好友”,而如果我从作者的好友中点击进入他的一个朋友A的档案里,选择A加为好友,则对方应该收到一个留言“我很欣赏你的一个朋友的《XXXX》文章,从他那里得知你是他的朋友,我也很希望能够认识你这位朋友”;而如果我是从我自己已加入的朋友的档案里点击他的朋友并加为好友的,则对方留言为“我是XXX的朋友,听说你也是他的朋友,我也很希望能够认识你”。

这样,就可以把用户的行为转化为人际关系的显性体现。后期,也可以考虑根据这些路径分析以及用户间互动行为(回复对方主贴、回答提问、共同参与一个话题讨论、参与共同专题讨论等)进行人际关系的量化描述,对于个体而言,这个量化的结果可以决定其好友列表的排名,甚至后期影响到一些商业应用的权重,对于群体而言,可以根据这些基础信息,进行群体行为引导和商业应用聚合。那么,这个复杂性,是随着个体行为的积累而不断倍增的,而同时用户付出的成本很低,他并不需要通过所谓的六度空间去进行人际关系的复杂经营。如果后期,配合以简单而巧妙的商业应用的设计,则可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生态圈。在这种社会化生态圈子里,蚂蚁的构建者最终要做的只是挖掘出用户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宏观资源的调配,促进个性发展和群体互动,并逐步形成其独有的社会文化。 (作者:思践 来源:蚂蚁社区)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经验总结:网站推广的20个策略

下一篇:2007年网络营销发展预言

热门词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