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容灾技术上差不多了,价格上还差得多
2018-06-11 来源:
虽然异地容灾在成本上还是比较昂贵的,但在技术上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用户也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手中的钱袋子来选择一个相对合适的容灾方式。
以备份磁带为基础的异地容灾,只需定时将数据备份到离线的磁带,再通过人力运送到异地保存即可。这种远程容灾的方式成本最低,但冗长的恢复时间(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所造成的运营损失,以及备份/恢复时间的非实时性所造成的数据丢失,往往超出现今企业所能忍受的范围。
主机型异地容灾的优点是在服务器较少的环境下,所需的成本较低。用户不需更换太多的现有系统架构,也不用担心后端存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只需支付软件的授权费和灾备端的硬件设备费用即可。但如果是在服务器数量较多的环境里,管理上的复杂程度就会增加,整体的投入成本也会增加。它的另一个缺点是软件安装在应用程序主机上,运行时会消耗主机的运行资源,如果硬件的等级不高,就可能给应用程序带来影响。
存储系统型异地容灾的优点就是将数据与运行分开,对主机系统的运行资源影响比较小。另外,由于运行机制大多是利用镜像(mirror)来复制数据,并借助高速缓冲存储器加速I/O存取,两端的数据差异时间点比较小,加上存储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具有一定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其最大的限制就在于昂贵的构建成本。用户必须在本地端和灾备端分别配置两套相同的存储系统,不仅采购成本高,而且还要受制于单一的设备厂商,未来的扩展性也缺乏弹性。此外,光纤通道存储系统如果要构建远程容灾,必须在本地端和灾备端各安装一台FC-to-IP转接器,硬件成本昂贵,加上网络带宽成本的话,整体费用投入高得惊人。如果企业在安装前没有经过谨慎评估的话,构建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极有可能造成IT支出的黑洞,加重企业财务负担。另外,存储系统型容灾方式对于数据库的一致性容灾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多点到一点的容灾架构上存在不适用性。
存储网络型(Storage Network based)远程容灾方案结合了主机型和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架构的优点,成为现阶段最受追捧的异地容灾技术。其优势除了不占用主机运行资源,不具备存储平台局限性特点之外,成本更是最大优势。首先,构建时不需更换原有的IT基础架构。投资成本可节省多达30-50%。其次,确保了数据库具有完整的容灾和启动能力,无需担忧无法启动的现象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在存储数据上进行的多点快照等增值功能,能使得各种数据的人为破坏均得到瞬间恢复的能力。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