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推出第二代安全电脑

2018-06-11    来源: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8月8日, 北京糖果大厦星光现场,黑色主色调、炫彩迷离的灯光以及绿色凌乱的数字共同渲染出来的背景,不禁让人想起《黑客帝国》中的一幕一幕。国内首款除CPU之外,全部软硬件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城安全电脑二代,在这里,首度揭开了神秘面纱。它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国外信息安全的技术垄断,摒避了国外信息技术产品可能存在“后门”的隐患,对于军、警、政府、科研等涉密机构,特别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防护,具有深远意义。

  此次大会得到政府、行业、用户、媒体等多方面的关注。众多知名媒体记者以及政府、军队等各行业用户代表共200余人,出席此次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司副司长赵波;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叙;长城电脑总裁周庚申,以及长城电脑副总裁卢振宇等领导、嘉宾纷纷莅临会议现场祝贺。

  发布会现场,长城电脑负责人对新一代安全电脑的技术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进一步阐释了长城电脑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战略。与会众多嘉宾也亲手体验到长城安全电脑二代的强大防护功能,并获得了一致称赞。

  要以自有技术加快健全国家信息安全建设

  在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倪光南院士、信息产业部赵波副司长、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叙先生等嘉宾,分别对长城安全电脑二代给予高度评价。

  赵波副司长表示:“长城安全电脑独创的采用底层硬件加密安全硬盘技术,以及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源码的BIOS,填补了我国在这两个领域的空白。它的成功推出是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进步。”

  倪光南院士强调:“目前操作系统、BIOS等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信息产品‘后门’的隐患普遍存在。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是重中之重。长城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电脑的诞生,对国家信息安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叙先生也对长城安全电脑战略发布表示祝贺,他还表示:“长城电脑与英特尔保持了20年的密切合作关系,是英特尔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英特尔愿与长城电脑一起给予中国产业最新的、最好的技术支持,并与中国企业共分享,共创新,把信息安全产品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打造中国信息安全的钢铁长城――长城电脑的安全发展战略

  此次推出的长城安全电脑二代产品是在长城安全电脑I代的基础上发展来的。2002年,长城电脑就认识到在我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面临着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及关键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的窘境。2005年,长城历时三年,投资5000万,研发出长城世恒S系列安全电脑I代产品。这是国内第一款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专业化信息安全产品,产品一推出,我国军队系统、公安系统及其他涉密部门先后进行了试用和采购,累计销量已达数万台。

  安全电脑二代产品率先采用长城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BIOS芯片。BIOS是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重要的软件,也是平台创新最重要的引擎之一。而BIOS的研发一直是我国PC产业链中薄弱一环。2005年英特尔和信产部达成共同开发基于UEFI的下一代BIOS意向。此次,长城电脑成功开发出首家国产源代码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BIOS,并将其应用于第二代安全电脑中。

  安全电脑二代应用了基于Intel VT技术的桌面系统。实现了同一台机器上并列运行多个OS和应用,实现了各个系统之间的完全隔离,优点:高安全性能,高可用性,不同应用和OS之间无缝切换,该技术开发得到了Intel CPG部门的大力支持。

  此外,安全电脑二代应用独有创新技术安全硬盘,采用底层硬件加密技术,数据彻底粉碎,偷到的硬盘在其它机器上无法启动;独有多用户技术,不同用户依靠不同身份来识别,硬盘三网隔离,各空间信息不能互访;TPM芯片、指纹生物识别多重加密组合;国产Linux操作系统,彻底免除后顾之忧;长城磐盾系统,备份、恢复轻松自如。从BIOS、到硬盘、再到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层层布防,成为目前我国最高等级的数据安全保护电脑。

  长城相关领导表示,安全信息产品必须是可控的,从技术来源、生产过程等环节来看,国产信息产品无疑具有国外品牌无法比拟的可信度。面对信息安全的挑战,长城依靠自己的研发制造优势,使我们在信息安全方面不再受制于人。长城电脑将进一步致力于推动自有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有应用,打造坚固的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钢铁长城。

标签: linux 安全 代码 电子信息 媒体 企业 信息安全 信息化 信息技术 行业 用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Google OS是不是海市蜃楼

下一篇:专家预测未来10大安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