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通新一代 PRIMERGY S7两路x86服务器为数据中心设立新标准
2018-06-11 来源:
新品亮点:
• 新一代PRIMERGY 两路服务器在模块化、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方面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
• 基于最新英特尔®至强®处理器E5系列,性能提升高达70%
• 全新PRIMERGY 两路服务器均可以支持第三代富士通ServerView Virtual I/O Manager软件
• 丰富的产品线以满足客户对业务应用和数据中心部署的各类需求
2012年7月3日,上海——Fujitsu(富士通)宣布在中国开始发售新一代 PRIMERGY S7两路 x86 服务器。全新S7系列服务器在模块化、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方面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与之前就开创纪录的上一代服务器相比,这一新产品系列不仅实现了当下的快速投资回报,同时还满足了诸多未来的 IT 需求,实现了性能和模块化方面的全面飞跃。
业务优势
Fujitsu(富士通)全新的模块化机箱设计理念通过提供高度定制化的环境,允许客户自由配置服务器,满足其当前的 IT 需求,并在日后需要时予以扩展。新一代 PRIMERGY 具有高性能,能为图形处理单元 (GPGPU) 卡上进行的通用计算提供支持,数据吞吐量也得以提高,适合大部分业务应用以及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由于新一代 PRIMERGY 能够整合高达 33% 以上的硬盘和 释放100% 以上的内存容量,同时配有升级套件,能够在需要作出改变时扩展服务器配置,因而使得客户的投资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均能得到保障。
富士通ServerView Virtual I/O Manager(VIOM)软件实现轻松管理
Fujitsu(富士通)推出的创新型ServerView Virtual I/O Manager软件确保了管理的简便性,并且提供不受网络限制的虚拟化动态数据中心方案,为客户解除后顾之忧。服务器配置文件的漫游、添加或恢复均可即时实现。原本需耗费数小时的服务器映像重新部署,如今几分钟便可实现。
Fujitsu(富士通)日前发布的第三代ServerView Virtual I/O Manager可用于所有PRIMERGY两路服务器新产品。精简电源管理与效率高达94%的新型模块化电源相结合,可使企业进一步降低达73%的总体能源成本。
性能提升
配置最新型英特尔®至强®处理器 E5 系列的全新PRIMERGY S7两路服务器,实现高达 70% 的性能提升。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利用英特尔的最新高级矢量扩展(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技术, 性能提升更是高达 120% [1]。
全新PRIMERGY S7两路服务器产品线
按照不同的型号类别(塔式、机架式、刀片),全新S7两路服务器产品线包含了
TX300 S7:坚如磐石的塔式服务器
RX200 S7:最高生产率的1U双路机架服务器
RX300 S7:多用途型机架式服务器
RX350 S7:最大可扩展性的两路4U机架服务器
BX920 S3:多用途且经济高效的服务器刀片
BX924 S3:完美胜任各类高密集应用的高端服务器刀片。
高层引言
富士通科技解决方案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高级副总裁Jens-Peter Seick 认为:“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奋力应对紧缩的预算,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需求,同时为迎接未来做好充足准备。而 FUJITSU PRIMERGY 两路服务器采用创新的模块化设计,凭借更高的性能、经济高效的运行和多用途可扩展性,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英特尔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业务部副总裁兼总经理Boyd Davis评价道:“我们很高兴与富士通合作。凭借全新英特尔®至强®E5-2600产品家族所带来的低功耗、高性能、突破性的I/O接口功能以及更先进的安全性,势必将使新一代 FUJITSU PRIMERGY 两路服务器成为客户构建灵活高效数据中心的核心。基于双方的合作,PRIMERGY平台展现了出色的性能、灵活的模块化设计,以及整体成本效益,从容应对从虚拟化和云计算到设计自动化或实时金融交易等各类应用需求。”
注:
[1] 通过对比配置最新英特尔®至强®处理器E5系列的PRIMERGY服务器和上一代配置英特尔®至强®5600系列处理器的PRIMERGY服务器在SPECint_rate_base2006和Linpack的基准测试。SPEC®和基准名称SPECint®是美国标准性能评估公司的注册商标。如需更多关于SPECint2006的信息,请参考www.spec.org/cpu2006。
标签: 安全 标准 服务器 金融 美国 企业 网络 问题 行业 云计算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负载均衡设备选型计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