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服务 共铸新辉煌
2018-06-11 来源:
【中国,成都,2016年3月11日】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今日宣布,主题为“大服务 共铸新辉煌”2016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服务分论坛隆重召开,超过1000名合作伙伴参与分论坛,与华为领导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服务业务的发展趋势与机会,以及服务成长经验。华为介绍了覆盖客户业务各个阶段的“基础服务“、”高级服务“以及”新兴服务“的服务产品与架构,并发布了”SmartNOS”专业服务解决方案,可助力打造精品网络,实现卓越运维。
华为企业BG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为服务分论坛致辞
支撑合作伙伴向能力型转变
华为企业BG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在服务分论坛致辞中提到:“2013年在西安举办的华为中国企业业务服务合作伙伴大会上首次对外提出‘大服务’战略”,三年来,大服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3%,合作伙伴项目交付比率超过73%,持续构建端到端的大服务能力,与合作伙伴进行更好的服务利益分享。“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交付与服务)孙茂录在服务分论坛中说道:“2015年服务收入过亿的合作伙伴有三家,服务收入过千万的合作伙伴达20家,华为认证服务合作伙伴超过1300家,四钻及以上合作伙伴超过150家,认证合作伙伴工程师近2万人,合作伙伴能力正在逐步提升,大服务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交付与服务) 孙茂录在服务分论坛发表致辞
2016年华为将继续坚持渠道服务不动摇,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大服务生态的竞争势能,通过人才产业链、统一的云服务平台,支撑合作伙伴从通路型向能力型转变:
一是继续优化服务政策,加大服务产品授权和服务激励力度,促进合作伙伴在服务的投入和能力的提升,未来大服务生态中,合作伙伴服务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授权服务空间和收益将越大;二是华为将不断加大在IT平台方面的投入,完善对合作伙伴的服务支撑体系如客户服务中心(热线:400-822-9999)、智能机器人系统、统一的IT作业平台等,,支持好合作伙伴;三是持续打造ICT人才生态链,建设300家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以及50家授权培训中心,共同致力于构建ICT融合技术人员的认证体系与人才培养通道,使网院能够成为新型ICT人才供需的摇篮;四是充分共享华为与合作伙伴各自的资源、技术等优势,优势互补,不断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服务解决方案,撬动未来5年千亿级的服务市场。
服务合作伙伴发展与支持
2016年,华为将继续支撑合作伙伴在服务领域上的拓展:
1、存量网络夯实基础粮仓
2016年华为集中处理网络存量数量并通过系统自动分发给合作伙伴,方便合作伙伴随时掌握存量数据,积极拓展服务销售机会,扩大服务盈利空间。同时,每单历史存量机会点,合作伙伴可以直接进行项目报备,得到华为的优先支持。
2、服务解决方案引领价值创造
服务解决方案是赢利的杠杆,华为面向ICT服务市场共发布了超过40款服务解决方案,从“基础服务“、”高级服务“到”新兴服务“,已经成为合作伙伴持续盈利的利器。在服务分论坛上正式对外发布全新开发的 “SmartNOS” 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正是服务解决方案引领价值创造的又一次体现。该方案融合了华为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洞察、多年的ICT专业服务经验,以及合作伙伴的服务资源与能力,能够帮助客户应对业务快速转型给网络运维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为客户打造精品网络,开创“SmartNOS”敏捷智慧运维新局面。
3、政策和激励牵引合作伙伴
2016年,华为将根据合作伙伴钻级进一步开放更多产品的交付授权,钻级越高可交付产品越多,根据最新的授权产品清单,合作伙伴可交付产品已经扩大到98%。同时,华为还将推出合作伙伴交付激励、基于续约率和CSP钻级的单签维保专项激励。在提升合作伙伴能力的方面,华为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
开放、协作、共赢
来自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数码)华为本部服务总监高洪福在论坛上分享了服务成长的经验:“神州数码做华为企业服务的成功经验就是“开放、协作、共赢”,开放是指不断追踪业界最佳服务实践,并与华为和渠道分享,共同提高拓展能力;协作是指积极做好华为与渠道、客户的业务对接桥梁,高效运作;共赢是指紧紧围绕客户痛点、渠道诉求,与华为一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价值倍增。”
北京先进数通信息技术股份公司(简称:先进数通)服务总监张利军发表了以“提升服务、拥抱未来”为主题的演讲,他表示:“先进数通自2010年开始与华为公司合作以来,一直秉承“共赢共发展”理念,与华为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联合创新,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共创服务未来。”
标签: 大数据 企业 通信 网络 信息技术 行业 云服务 云计算 转型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下一篇:企业移动化十年发展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