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业历史上最热闹的50大争论(1)
2018-06-11 来源:
在枯燥乏味的0和1之外,还有更为枯燥乏味的网络技术。或许只有一件事能让我们更感兴趣,那就是历史上围绕这些技术展开的热闹非常的争论。
苹果机 vs. PC机、以太网 vs.令牌环、外包 vs.自营……我们从网络业的发展史上选择了30个最热闹、最有色彩的,以及至今仍悬而未决的争论主题。其实,它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有趣的一部分。
数据中心与管理类争论
分布式数据中心vs.集中式数据中心
哪种方式才是管理数据中心最讲究成本效益的办法呢?
随着企业IT项目的进展,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因此,如何最讲成本效率地管理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
这段时间以来,发展趋势是在向数据中心的整合迈进。从每个数据中心自我运营的非集中式向资源整合、简化灾难恢复过程和集中式管理的转移已成为企业的大事。
很多企业的IT部门一直在与非集中式管理模式作斗争,因为非集中式意味着必须将数据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来回搬移,意味着必须管理各种不同的备份和应用,而运营多个数据中心也会不断地提高成本。
厂商们还发布了广域网加速产品,可以让企业把处于不同地点的各类应用服务器整合到一个地点。这么做的同时,也解放了无数从事服务器管理的IT人员,可以让他们去管理其他的IT投资项目。
这一集中式潮流已不可逆转。很多大企业正在开始整合其分布范围广泛的数据中心。惠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去年在数据中心整合方面已做出了表率。惠普希望把企业拥有服务器的数量减少30%,而将其处理能力提高80%。
IBM最近也宣称,要将其分布在6个地点的4000多台小型服务器转换成30台冰箱大小的、运行Linux的主机,从而节省出2.5亿美元。
其他公司如休斯敦的ENglobal也在改进其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性。ENglobal通过将六个数据中心整合成二个??一个主数据中心和一个备份数据中心,已经简化了灾难恢复过程。如今,它只需在两个地点间备份数据。
还有一点:采用服务器和存储虚拟化、节能电源和冷却系统的高密度计算系统会让管理集中式数据中心的概念更容易推行。
NAS vs. SAN
NAS专用于文件类型的数据,而SAN则专注于提高ERP、CRM和重要数据库的访问速度。
用于文件存储的NAS和用于大数据量存储的SAN之间的争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存储领域的专家们对此可能不以为然,但是NAS和SAN之间的这场战斗却似乎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NAS最初源自上世纪80年代NetWare和微软的文件服务器,目的是为客户机提供服务器文件的访问权限。NetApp首先将NAS概念转化成了商品。
SAN则被用来分隔存储流量与其他的LAN流量,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加速交易类型的数据库、ERP和CRM系统的速度。
咨询师Barb Goldworm在《Network World》的一篇Newsletter中写道:“将存储从服务器功能中剥离出来,把所有存储设备直接放置在光纤通道网络上,从而让服务器到存储、存储到存储的多对多连接成为可能。这种方式把传统网络的优势赋予了存储设备,比如增加了存储的可扩展性、可用性,提高了性能。”
SAN的支持者认为,对于像数据库、ERP或CRM系统等关键业务应用来说,如果你追求系统性能,那么,SAN就是最好的。NAS会阻碍性能的提升。但如果你要对NAS用户谈论这些,那他们就会对你说,用NAS来支持关键业务应用从来都不会成为问题。
对BlueArc NAS系统的一次最新的测试表明,其每秒作业数超过19.29万笔。
外包 vs.自营
马不吃夜草不肥??但问题是,需要拿出多少业务去外包。
外包还是不外包,这是个问题。虽然对于企业来说它还未到普及的程度,但是
大多数大企业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都会在某个时点上采用外包。根据Forrester最近的一份咨询报告,企业把基础设施管理和应用服务等IT业务外包出去,每年可节省12%到17%的成本,这意味着美国企业就是坐着不动也可以省下100亿美元。
省钱肯定是外包的主要吸引力,不过普华永道最近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了采用外包的其他一些正在上升的原因。比如,40%多的被访企业认为,外包会改善客户关系;另有37%的被访企业认为,外包有助于他们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约有三分之一的被访企业认为,外包在帮助企业进行地域扩张,进入他们不如此就无从进入的地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该报告还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经理人希望把他们的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很多被访企业(53%)指出,他们的外包行为涉及到核心业务。”尽管IT业务依然是最主要的外包行为,大约占采用过外包企业数量的60%,但也有70%的被访企业正在考虑可能会把他们的一项或多项战略性业务外包出去。有超过半数的企业会考虑将其核心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货外包,约三分之一的企业会外包销售和营销,另有32%的企业会外包其研发业务。
有些功能是企业不愿意外包的,比如财务和安全应用。然而,即便在安全业务上,情况也正在发生变化。《Network World》专栏作家Andreas Antonopoulos说,在过去几年间,安全服务外包已开始受到更普遍的欢迎,很多企业正打算把从入侵检测与防火墙设备到监控访问控制列表与电子邮件安全等每项业务都外包出去。
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企业不再想把所有业务都外包出去了,而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举例来说,虽然仍有数十亿美元金额的巨额外包合同,但是大多数的外包合同规模都不再大。TPI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去年一季度,超10亿美元的外包合同总额为96亿美元,但是到了今年的三季度,这一规模的外包合同总额却下降到了24亿美元。
磁带存储 vs.磁盘存储
虽说磁盘早已确立了自己作为主要存储技术的地位,但是磁带依然在坚持着,时刻准备反攻。
很多预言家在2000年初就曾预测,快速磁盘存储系统的兴起将是磁带存储技术终结的开始。然而,磁带存储在2003年不但庆祝了它的50周年生日,而且依然在寻求自己健康的发展。在很多企业中,磁带虽然不是首选的存储技术,但是一般说来却是企业最终存放存档数据的媒介,这是因为其成本相对低廉,又能够离线存储数据。
“大多数二级的和所有三级的存储功能和应用,比如磁盘备份、大型数据库搬移和数据存档等,用磁带是性能最佳的。”来自Freeman研究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称。
然而,磁带也不会因此而繁荣兴旺。Freeman的报告估计,从2005年到2006年,磁带库的收入下降了15%。
“每兆字节磁盘的成本还在持续下降,因此,磁盘与磁带之间的价格差距也在不断缩小。”Freeman的报告说。有人甚至怀疑磁带是否真的要比磁盘便宜。
调查显示,有21%的企业将数据备份到磁盘上,51%的企业备份到磁盘上之后还要再备份到磁带上,另有29%的企业只备份到磁带上。
令磁带厂商更感雪上加霜的是,新的虚拟磁带系统实际上是模拟磁带库工作的磁盘系统,客户可以既保持一致性的数据管理框架,又能享有磁盘的高速度。
FC vs. iSCSI
虽然iSCSI在企业市场还没有取代FC(光纤通道),但它的普及度却在不断提高。
“FC已死。”这是2000年流行的一句结论性话语。厂商们当时也开始考查新的存储协议(即IP存储),他们认为,它有可能取代当时占主导地位的FC。这种新的协议,后来演变成iSCSI协议。对以太网较为熟悉的企业更容易实施iSCSI,而不太会去实施结构更复杂、成本更高的FC。
FC与iSCSI之间的这炒成一个整体,那是不难给它涂抹上诗意的光辉,而我们之所以要给市场引入竞争,那是因为只有竞争才能在市场上生存。”
工业标准 vs.专利技术
标准赢得了企业买家,但这并不是说专利技术就一无是处。
现在已很难想象,围绕企业的IT购买策略曾经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购买工业标准产品还是专利技术产品。标准虽然已在这场争论中胜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购买专利技术就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专利技术是创新功能首先进入市场的关键。但是走专利道路,购买者会被单一厂商锁定,而这对于大多数企业的CIO们来说,在变化无常的网络业状况下,被专利厂商锁定的风险太大。
专利技术仍然统治着桌面市场,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仍然占据支配地位。
不过,基于工业标准的软件也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标准的集合,正是这些标准让Web到E-mail的每件事都能正常运转。开放源码则把标准更推进一步,创建了开发者社区,可以按照标准共同工作,为像Linux的开源软件增加功能或修补漏洞。
不过,创建标准的过程是个缓慢、棘手的过程,而且伴随着大量的技术交换,尤其是在像IETF的一些开放式团体中更是如此。有时候,标准组织无法足够快地制定标准。比如在即时消息的标准制定上就是如此,人们做了很多努力,试图把业界领袖AOL、Yahoo和微软聚拢到一起,共同制定一项单一的、统一的标准,然而,这些努力均告失败。
还有些时候,我们很难说一项技术到底是专利技术还是标准技术。PC业多年以来就曾决定,要在Intel芯片和微软Windows软件基础上实施“标准化”,这让苹果成了专利厂商。然而这一决定却造就了Intel和微软的垄断,这可不是标准制定的初衷。
对可预见的未来而言,网络业可能仍然是标准与专利技术的混合领域。
Mac vs. PC
企业缺少适合Mac电脑的商业应用软件。
Mac电脑经常用于设计公司、美术部门、学校等地方,但是从来没有在企业数据中心出现过;PC电脑则普遍被企业所用。这么说够不够?不够,大概是不够,特别是假如你对那些使用Mac电脑的人这么说是不够的。当全球第一台Mac电脑在1984年被推出的时候,苹果公司就抛出了图形用户界面的概念。而在1981年问世的IBM电脑使用的界面是基于ASICC码的字符界面。
在1984年超级碗联赛期间推出Mac电脑的时候,一个由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创意的人物拿锤子砸向IBM电脑显示器,鼓励人们从PC电脑转向使用苹果公司的Mac电脑。
戏剧性的亮相完成之后,售价为2500美元的Mac电脑的销量开始增长,但是到1985年9月也就是大概过了20个月之后,Mac电脑的总销量才达到50万台。
有些人说,苹果公司的关注点错了,它用MacWrite和MacPaint等应用软件来显示其Mac电脑图形用户界面的优势,但是那对于应用软件开发商来说没什么吸引力。Mac电脑应用软件都必须重新编写,除了一些独立软件开发商之外,根本没人去为Mac电脑编写软件。
盐湖城Radix公司前营销副总裁Jim Bagley说:“当苹果公司向我们展示Mac电脑的时候,我问像VisiCalc和数据库那样的商业应用软件在哪里?”只有一些创新的广告公司和影像专业公司接受了苹果公司的Mac电脑,因为像PageMaker、PhotoShop和Macromedia旗下的Director and FreeHand等公司为Mac电脑编写了一些应用软件。
另一方面,IBM电脑则成功地引导独立软件开发商们为它编写了许多商业应用软件。其中最早的一批软件包括Lotus 1-2-3电子数据表。直到1991年,那款软件才可以在Mac电脑上使用。
到了2006年之后,连苹果公司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它在与PC电脑的竞争中失败了。它开始在Mac电脑中使用英特尔处理器并且让它们可以运行Windows系统。
微通道 vs. EISA和PCI
PC电脑市场上的初创公司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抗IBM公司。
对于微通道总线的开发者IBM公司来说,这段时间既是它最风光的时期,也是它最难过的时期。微通道总线是IBM公司在1987年开发出的一种专有的16位或32位总线,最初应用于IBM公司的PS/2个人电脑中,主要是为了解决ISA总线的限制。不幸的是,IBM公司很快就遇到了竞争对手在1989年开发出的EISA总线的挑战,EISA总线可以向后兼容旧款PC电脑和XT总线电脑,并提供总线主控(bus-mastering)支持。
IBM公司当时的竞争对手即是所谓的“九联帮(Gang of Nine)”,指的是AST Research、康柏电脑、爱普生、惠普、NEC、Olivetti、Tandy、WYSE和Zenith Data Systems等公司。它们反对IBM公司开发的专有体系结构,拒绝购买许可证,不在自己的服务器中使用它。九联帮推出了自己的EISA总线设计,很快便赢得了市场。
萨克拉门托市Level One Communications公司前首席技术官Walt Thirion清楚地记得当年微通道与EISA总线之争,现在也不想再看到类似的竞争。Thirion时任Thomas-Conrad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公司必须为EISA总线和微通道总线两种电脑生产网卡。你也许会问他,为两种不同的总线规格生产网卡是否很难,Thirion会说‘是的,很痛苦,回报少得可怜。’”
惹怒IBM公司的还不止九联帮。当时音乐出版界的巨人美国音乐公司提出起诉,声称微通道总线的首字母缩写“MCA”侵犯了它的商标权。IBM公司只好放弃使用MCA的首字母缩略语。
1996年,IBM公司推出了许多使用EISA总线技术的电脑,从而打入EISA总线支持者阵营。不管IBM公司与PC电脑业界其他公司之间如何争吵,台式机电脑仍然继续使用EISA总线,一直到PCI总线的推出才发生变化。如今,不管是服务器还是电脑都不会再使用微通道或者EISA总线,它们都在使用PCI总线和PCI-Express总线。
共6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
|
标签: linux 安全 标准 大数据 电子邮件 防火墙 防火墙设备 服务器 服务器功能 服务器管理 互联网 开发者 漏洞 美国 企业 权限 数据库 通信 网络 问题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