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地方社区 如何“破围而出”?

2019-04-09    来源:彭晋杰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近期,地方微信,地方社区的概念可谓火热,成为了许多地方站长新的转型点,诸如“未来10年将诞生500家上亿美金级地方网络企业”、“移动O2O,地方社区无惧BAT竞争”之类的观点不绝于耳。

的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民也是大幅度发展,中国有23个省共283个、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超过13亿,且地方社区的流量质量相比也是高质量流量的,地方社区的市场不可谓不大。这也吸引了大量一直处于颓势的地方站长的加入。

但是,这些地方站长是否就能够趁势突围,成为这500家上亿美金级地方网络企业之一呢?

先随笔者来看看移动地方社区缘何兴起:

1.PC端地方社区的没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内容大爆发,网民获取信息的内容入口逐渐增多,以及作为开放性质的论坛对于内容管理存在问题,地方论坛早已不再收到网民青睐,地方社区其实早已是“昨日黄昏”。因此,大量的PC端地方站长急需转型,寻找新的出路。

2.移动端的兴起,地方社区的转型之路。移动端互联网时代,网民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信息的渠道相比PC端有了巨大的变化,由PC端的搜索式变化为移动端的推送式,伴随微信、APP等应用的出现,地方社区似乎又找回了“春天”。

3.移动地方社区暂时处于“蓝海”。地方社区,传统企业限于互联网转型的空白期,无力竞争地方社区等互联网项目,而大的互联网公司正忙于市场的占领、战略的布局,暂时也没有重视地方社区这一领域。移动地方社区正处于竞争蓝海,是地方社区站长崛起的契机。

有了以上优势,移动地方社区O2O的确是地方社区上佳的转型之路,但是,移动地方社区也必须正式几个问题点:

1.进入门槛低,没有核心竞争力,可复制性太强。

现在大多数的移动地方社区都是利用开源程序搭建一个PC端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以及移动社区,实现三者打通的渠道。然后利用微信粉丝为移动社区引流,其盈利模式就是凭借微信为移动社区带来的流量,寻找当地房产、饮食等行业投放广告,核心就是通过利益吸引、活动、贴小广告等手段获得当地人群的关注。

所以说,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极低,没有复杂的商业模式,没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代表复制性强,如果有人想做同样的事情可以轻易复制,而如果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者团队参加竞争,就能够对现有的地方社区轻松碾压。

2.真的无惧BAT吗?真的没有任何竞争吗?

有利益就会有竞争,既然移动地方社区的利益、市场如此巨大,竞争进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且这已经渐渐变为事实了,这是移动地方社区这块“蓝海”也将变成“红海”,若真有500家上亿美金级地方网络企业,现有的地方社区,如何确定你会是这500名中的一员吗?

现有传统企业不参与,那是因为他们正忙于互联网的转型。如果真的等其发力,意识到移动地方社区的重要性时,他们有资金、有资源、有产品,你凭什么与其对抗。

现有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参与,那是他们正忙于战略布局、市场占领。如果移动地方社区是其战略需求时,地方市场拥有如此大的市场,现有的地方社区焉能“阻其大势”。

3.移动地方社区有其局限性,拓展较为艰难,难以走出“地方”的樊笼。

既是地方社区,本身已经带有严重的地方标签,这代表移动地方社区发展壮大之后将更难拓展,难以走出“地方”的樊笼,但是地方社区就只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吗?

有问题就需要重视,改进,那么移动地方社区该从何发力,出路在何方:

1.大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一体化。

一方面依托现有掌握的地方人群信息,开发出用户信息分析产品,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完善自身的产品与服务线,收集完善自身供应商资源(包括服务和内容资讯的资源)。达到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给用户推送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让用户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等得到想要的服务和信息,以用户体验赢取口碑、赢取市场,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平台品牌化、专业化。

这样一来树立的自身的品牌形象,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用户不再是依托于微信、APP这些入口(失去这些入口就代表你失去了用户),而是依托于品牌之上;二来品牌的定位也打破了地域化的樊笼,更有利于后期走出当地。

“汰弱强存,自古天理”,移动社区的市场与价值已是毋庸置疑的,大市场代表高竞争,现有的地方社区如何保证不被淘汰?唯有:自强!

文/彭晋杰 微信公众号:彭晋杰的互联网圈 原文地址:http://pjjseo.com/1509.html

标签: 移动地方社区 地方社区O2O 地方社区运营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需求和渴求】像卖药一样去创新

下一篇:“互联网思维”能给婚庆行业带来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