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美国出差,返程前在酒店check out时出了点小意外,因为酒店的IT系统从前一天晚上就无法正常工作,无法看到我的消费总额,所以没人知道应该从我的信用卡里扣出多少钱,我正担心等待系统恢复的时间会影响航班,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切仍然照常进行。
前台的服务员给我一个小信封让我填写E-mail,告诉我系统恢复以后就会立刻寄消费清单,我可以凭此核对酒店扣缴的金额。然后她把我放到一边,大声说:“Next one, please!”
我猜想如果是在国内,旅客已经可以指着服务员的鼻子开始训话了,而服务员则是满头大汗的说对不起。 当时我很不放心,没有签字,没有当场核对,出了差错我找谁?用E-mail和你沟通?你不认帐怎么办? 但这个猜想在这里并不灵验,我身边那些拿着不同国家信用卡的旅客最后都迅速的check out,他们得到的答案全是,“I will mail you, thank you. ”
在去机场的路上,一位在外企工作经常出国的同伴向我解释,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他们公司国际性活动的费用如果回本地公司去报销,美国人都很简单,最后把银行E-mail来的对帐单转发给公司财务就可以了,而咱们却很麻烦,通常对纸介凭证很依赖。
在从美国西海岸到北京的漫长的飞行中,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在讨论了无数关于电子商务、互联网共和国的话题后,我真切感觉是,这是一个已经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国家。在旧金山机场转机时,我买了一本11月刊的《PCWorld》,很多电子商务、网络服务公司在杂志里打出了大幅广告,他们把广告页印刷成了有按钮有插图的网页模样,一本书哗啦哗啦翻起来,网页飞动,煞是好看。
在美国停留的时间,我就像生活在网络里。从酒店打出租车去购物中心fashion show的路上,右臂带有纹身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拥有一个网站,网站提供交通信息,并利用Google公司的AdSense赚钱。另外,我逛了两次书店、两次Apple shop、一次Best Buy(未遂),每次都很”互联网“。
第一次逛书店是帮FTChinese.com的一位评论员朋友买关于罗斯柴尔德银行的“Paper and iron”,书店老板书有两个版本,英文和德文版,现在都没货了,正当我失望的在书店里瞎转时,老板满脸微笑的走过来说,他在网上书店找到了很多,建议我去网上买,比他这里便宜。第二次逛书店是在机场,老板问我需要不需要E-mail的receipt(收据),我迟疑了一下说不用了,但我发现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第一次逛Apple shop,两个美国小伙子正在一台黑色的Macbook前比比划划,后来我发现他们俩正在用Macbook变换彼此的Facebook.com(美国很火的一家社区网站)链接,虽然他们就站在一起,但互联网可以把他们拉得更近一点,虽然这听上去不可思议,但似乎他们真的因为Facebook.com开始称兄道弟。第一次去我买了一台Macbook,收银的时候,店员问我,“E-mail your rece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