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媒体的关键词:“参与”

建站超值云服务器,限时71元/月

新媒体的关键词、新旧媒体的分野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参与”。

    新媒体之新,在于用户参与,无论是深度参与,比如互联网上的用户自创内容(UGC),还是仅仅是浅度参与,比如同样是订阅或Digg。曾经听何力说过两个对新媒体的说法,一个是新媒体就是用户造反,第二是嵌入人们的生活。这两个说法,其实一个深度参与,一个是浅度参与。

    Web2.0这一说法已经被扩展到无所不包,但从根本上讲,许多人(包括我)都认为,Web2.0的关键是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就是社会关系网络(SNS)。

    不过,我越来越发现,所谓SNS还是不是根本,SNS只不过是让人们的参与找到“同好”与“受众”,Web2.0的根本,在于它创造了一系列便于人们参与的方式。写作对许多人来说是难事,Blog改变了这一点。但写Blog同样不容易,限制在140个字母内的Twitter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容易,结果将会是参与者数量级数级增加。

    最近Read/Write Web花一周时间梳理Google的个性化,可以看出它认为个性化可能是未来的趋势。麦田不久前重提方刚于2005年下半年说的“Digital Me”,他认同方刚说的未来竞争的关键是“个人入口”。个性化,本质上,也是一种参与,是参与的另一个维度。

    概括起来,参与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是否创造内容;第二个维度与他人联结的程度;第三个维度是多大程度上运用个性化。

    互联网中可以大略归入新媒体概念下的部分,它的关键词是参与。而对操作者来说,所要考虑的一切是,竭尽所能为用户的参与创造便利。

    降低参与的门槛

    新媒体的关键词是“参与”,从实践方面看,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降低参与的门槛。降低参与的门槛,有很多种方式,这里试列几种:

    一是只留实质任务。以事务性的、以信息为目的的沟通为例,我们可以登门拜访、面对面,但为一个一句话信息特地花几个小时,肯定不是最佳选择;我们也可以打电话,但通常而言如果两人不是特别熟,打电话总是要先铺垫、最后要找机会结束谈话,实质的信息沟通所占比例亦很小;短信则给人提供了一个只留实质任务的沟通方式,据说,新浪内部有一套规范,以保证在70个的短信中把任务说清楚。

    当然,我们都打过或接过这样的电话:先问“你在干什么……”但不等回应立刻说,“你立刻把某某事做了”,然后挂电话。但不是每个人都强势到能使用这样的方式,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的电话。

    二是让参与入口容易找到。百度贴吧的流行,是因为与论坛相比,它让要参与者更容易找到参与的入口。泡论坛,关键词在“泡”,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关联,贴吧,则是就某一个特定主题说几句。贴吧这样的做法,首先是主题明确;其次,正因为主题明确,因而可与搜索结合,易于找到。

    曾经有人说,Web2.0的首要准则是,用户的收获应大于他的付出,贴吧是这样。这条准则,不仅仅适用于Web2.0,它统治所有需要用户参与的领域。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从互联网出现之初就被一再设想和尝试,但至今仍未起飞,就是因为它受到这个首要准则的束缚。

    三是极大的降低沟通成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保持联系的小交流,过去我们依靠的是见面、电话、信件,但相对而言,这些方式的成本很高,并且它们是适用于小交流的方式。MSN这样的工作场所中常用的即时讯息(IM)工具,很大程度上即是小交流工具:它让人可以同时与多人交流,成本降到可以忽略,它的方式与小交流高度匹配。(注:小交流是我生造的词,要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合适的词。)

    用于事务性沟通的短信、百度贴吧、在工作人群中流行的MSN,都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在未来,我还将继续分析其他降低参与门槛的案例与方法。(责编admin01)

赞(0)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IDC资讯中心 » 新媒体的关键词:“参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