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大多数(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草根成为博客的使用者之后,博客的草根性才真正有了意义。而这一点,恰恰是“博客原教旨主义”无法做到的。
Acosta博客“千万点击”引来了批评者的质疑。各大论坛风传,Acosta实际上是新浪博客频道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包装出来的“草根博客偶像”,也有不少网络考据癖者明察秋毫之末,试图解开Acosta身份之谜。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博客草根性”的讨论也随之展开。有评论说新浪网以资本介入博客的活动,从而“削弱了博客的多元功能”。
批评的立足点之一是,名人博客逐渐成为新闻策源地,而网站方面也积极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流量资源“过度介入(操作)新闻事件”,偏离了新闻的“中立价值”。不过,首先的问题是,据我所知所谓“新闻的中立价值”,仅仅是美式的新闻观对时事新闻的要求,而并非一切新闻的操作标尺。事实上,娱乐、文化等内容的新闻本身就或多或少建立在一定的倾向基础上,更不用说“八卦”了。看看我们所能列举的名人博客新闻,无论是“韩白之争”,还是“郭敬明拒绝道歉”都不出文化娱乐的范畴,在这里谈“中立价值”,并不合适。
何况,新浪网尽管确实有通过自身优势,制造博客话题的举动,但我们无法从中观察到明显违背新闻道德的行为。事实上,他们的工作仅仅是将针锋相对的言论翻检出来,通过新闻首页,扩大影响,然后进一步鼓动双方彼此回应,起到挑起话题,组织讨论的效果。这一操作手法,在目前国内的平媒评论界也被广泛使用。何以一被搬上网络,就得了“过度介入”的罪过呢?
批评的另一立足点是,资本对博客的侵入偏离了博客的“原生精神”,有违博客精神。
“草根性”被经常用来修饰博客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但“草根性”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否意味着,使用这样一个言论通道的人,只能具有“草根”身份,或者通过博客发言的人,在其博客上自动获得“草根”认证,并且需要自觉严格遵守草根规范?
显然,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博客的所谓“草根性”,是指这种言论通道门槛最低: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有上网的物质条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发言———不会打字也无妨。但是,“门槛低”并不意味着要对“地位高”者进行封杀。名人和资本的进入,并不损害博客的草根性,而恰恰是博客“多元功能”的体现。同时,因为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名人和资本在博客世界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我们根本无须对名人、资本在博客世界取得的成绩心怀警惕,他们如果不能在这里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反倒奇怪了。我们甚至应该对“资本关注博客”这一现象感到高兴,因为正如你所知道的,资本具有很强的逐利性,它总在最有利可图的地方释放。因此这恰恰表明博客是一个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事物。
我们也无须发出“资本破坏草根性”这样的恐慌。
既然我们相信,博客是一种充满活力、充满草根性的表达通道,那它又怎么会被资本所改变呢———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是行政与法律之力而已。
在此之前,也是由于新浪网的关系,网络上曾经兴起过一阵博客是“精英属性”还是“草根属性”的争论。在这场讨论中,一些最早在中国推广博客概念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其中一条为“超级链接”是博客的最重要特征,甚至举出美国博客的例子,作为佐证。很显然,这只是“博客原教旨主义”的一相情愿而已。现在,又有网络浪漫主义者跳出来说,博客应该是“自发自觉的、平等至上的、不受外力左右的‘电子书写’行为”。问题是,如果不求浏览量,博客们要此言论通道何用?又有谁能凭借什么力量要求博客不能“纯粹为了点击而书写”呢?
其实,门户网站通过博客进行的种种操作是推广博客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当大多数(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草根成为博客的使用者之后,博客的草根性才真正有了意义。而这一点,恰恰是“博客原教旨主义”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