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以后,上海人黄一孟仍然清晰地记得2003年秋天的那个晚上。窗外秋风阵阵,窗内21岁的黄一孟却心急如焚,“赤膊上阵的心都有了”。中国站长资讯网(www.chinahtml.com)
当时,闲在家中的黄一孟,刚刚从上海大学退学一两个月。他为自己2002年底注册的一个“VeryCD”域名,做了一份精细的商业计划,打算跟风推出“个人CD定制”的电子商务网站。“既可以赚点小钱,也很符合自己看电影听音乐的爱好。”黄一孟回忆说,可是,自2003年1月对网友开放以来,VeryCD网站很长时间没有起色——来者寥寥,且都是友情出演的熟人。
类似的感受再一次出现在200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VeryCD网站正处访问高峰期,每天近500万的访问量使得8台服务器几近瘫痪。原定上架的两台服务器,没有用电许可证而一直不能到位。另一头,不断有网友在网站因超载而碰壁。无法可想,黄一孟只能四处求助,最后从别处找了一台来应急。
今非昔比。VeryCD的成长速度,已经远远超出黄一孟自己的想象。甚至,当他这两天忙着接收各种获奖信息时,他还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个技术青年以及他的网站迅速地为人所知,并引来成批的VC(指风险投资商)投资排队。中国站长资讯网(www.chinahtml.com)
开始于电骡
这一切源自一个叫“电骡(eMule)”的软件。支持这个软件的,是一种名为“P2P”(Peer to Peer的缩写,一种端到端传输技术)的时髦技术。通过这种技术,人们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
黄一孟找到这种软件,完全是一种偶然。那时,世面上有不少BT和电驴(eDunkey)软件,以及使用这些软件的网站。埋头为“个人CD定制”网站寻找更多影音资料的他,却在一番搜索链接后发现德国人默克版(Merkur)公布的P2P开源软件eMule软件。这种直接点对点交互的新理念使得他眼前一亮,用过之后更是一种激动的幸福。“于是把eMule汉化改写,再加上个性化的影视音乐收藏网站创意,就诞生了VeryCD网站的雏形。”黄一孟回忆道。
那个时候,黄一孟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崇尚个体互动的互联网时代正滚滚而来。他对网络的认识还停留在刘韧《中国.com》中制造数字英雄的时代。他当时的美好愿望就是“可以把网站扔在那,提升人气,然后再另外弄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与之对接,将人气转换为财气”。于是,他每天还得发愁,怎么提高网站的点击率,怎么让更多的人习惯去他的网站看看。另一面,周边一些人气旺盛的搜索网站和门户网站,也常常让他眼红。
VeryCD迎来日访问量达200人记录的那一天,黄一孟特意截屏以示庆祝。但很快,他就开始来不及截屏了。“先是几百人几百人地增加,后来就是几万人几万人地攀升,到2003年底,VeryCD的日访问量一下子冲到100万,挤爆了中国频道的虚拟主机。”他笑着说。
日访问量的突然节节攀升,让黄一孟开始反思。“什么东西触发了这个市场?”“为什么有那么快的发展速度?”“这种速度是否可怕?”“发展电子商务的固有想法是否已经过时?”“应该抢先做出来,还是只跟风?”……这些问题不断地在他脑子里冒出来,让他莫名兴奋。在那片不明方向的混乱中,他似乎隐约地看到,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正开始回归技术本质,一个令人向往的交互、互动、参与、共享的网络正在诞生。相应的,VeryCD这样原本默默在做信息共享服务的个人网站,也势必能在这个网络时代中体现自己的商业价值。
但这只是个开始。下一步怎么走?这成了黄一孟必须面对的问题。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已经错过了卖创意的潮流。VC对投资日趋理智,同类的P2P网站更是不少见。黄一孟完全不可能像过去的数字英雄那样,抛售VeryCD,然后抽身而退。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结果都是一样的——黄一孟最终挺身而出,决定拼一拼。很快,VeryCD迎来了第一台服务器,并且,结束了黄一孟的SOHO身份。2004年5月,他在上海市天山路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第一次组织起自己的创业团队——这个3人团队中,有两个只是前来帮忙的学生。
确定收入模式
VeryCD的前途充满了想像力。但哪怕仅从财务数字上来看,这也并不是一次“免费的旅程”。反观收入模式,据易观国际新媒体研究部分析师陈海滢介绍,当时的P2P网站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对软件收取使用费,把广告内嵌到软件中以及直接拍卖网站广告位。更有甚者,一些P2P网站不惜网站变得面目全非而不断地将具有盈利点的内容添加进去。中国站长资讯网(www.chinahtml.com)
作纯粹的P2P网站,以拍卖广告位及接受网友赞助作为收入来源,这是VeryCD的选择。甚至,在广告位的数量上,这个网站也坚持“每页不超过两个,出再多的钱也不增设”。不是没有诱惑。随着访问量总数超过1亿、2亿,来自广告商的诱惑更加明显。另一面,来自网友的反馈意见却不容乐观——他们提出异议,页面上出现的广告位太多,会消耗网站体验的快感。广告商与网友的博弈,以后者获胜而告终。
这样的结局并非毫无征兆。2000年,刚刚学会上网的黄一孟,一时激动写下“让收费网站去死”这句话。事隔多年,他仍然觉得这话并没有说错。作为“MP3分享计划”中的一部分,当年靠提供盗版音乐下载来牟利的众多“收费下载网站”,此后也真的死了不少。因为,“在分享互联网时代中盈利无可厚非,但如果以牺牲技术中性为代价,那么这种盈利势必不会长久。”
这是VeryCD最早从其他同行中吸取的教训。后来,当早期“不务正业”的P2P网站纷纷落马时,这个教训又被进一步阐述为——第一不要过早商业化,第二要集中精力于P2P技术。“一些P2P公司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本行都忘记了。”黄一孟叹息道。中国站长资讯网(www.chinahtml.com)
说这话时,黄一孟已经将VeryCD从天山路搬到市区的江苏路,办公面积从一室户升级为两室一厅。更为重要的是,这时他的创业团队中来了另一个技术青年戴云杰。戴是黄一孟的高中同学,自称“自从触网,生活中就只做一件事:学习互联网。”
拒绝VC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碰到一块,更是将“G-FANS(Google的崇拜者)”特质发挥到极致——注重技术,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他们甚至一块定下VeryCD的宗旨:VeryCD永远不会让使用eMule的用户付钱。
前进的方向自此明朗化。P2P和开源软件正在形成一种很自由的文化——用户在使用eMule的时候,偶然间找到自己根本没想到能找到的资源,这种激动是VeryCD所追求的;而VeryCD以后开发的功能,不追逐“技术多高端、多流行,能融到多少投资”,只想让用户看到后,有一下激动的心跳:原来还能这么玩。
不仅如此。VeryCD还试图将这些心动过后的用户凝聚在一起。没有市场部,完全依靠网站本身。在反复测试后,网站从原有的纯论坛模式,过渡到了“资源索引页+资源搜索引擎+论坛”的形式。
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值得的。服务器集群几乎以每月1台的速度增长,每天有50万人访问他们的资源页,3万人下载他们的eMule版本。让人咋舌的访问量,更是吸引来刘韧的网站“365key”。后者提出,通过双方网站的“收藏此页”建立链接,以便网友“窜门”。
VC也闻风而动。他们纷纷过来拍着这两个年轻人的肩膀说:“我们合作吧。”
那是2005年春节过后,第一家VC找上门来。IDG(国际数据集团),这家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已经在中国投资了上百家公司。他们希望投资VeryCD,然后将其与此前刚刚投资的另一家P2P公司POCO整合成一家。
终于可以抽身而退了,黄一孟却“不舍得了”,不愿“VeryCD”就此消失是主要原因。但是,当另一些VC作出让步、提议只作单纯投资的时候,他又拒绝了。中国站长资讯网(www.chinahtml.com)
事实上,黄一孟不动心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前,他甚至一度心慌过。只有广告收入以及少量网友赞助,这只能让VeryCD勉强实现收支平衡。而居高不下的访问量能否最终化成生产力,还是未知数。但是,当压抑不住的VC投资热情开始试水后,他猛然看到了互联网长久以来形成的经济内生力量。VC的急于介入,某种程度上让他安心,并印证了他所走道路的正确性。但他不愿意VC真的介入。
可以说,这一次,技术青年再次体现了自己的偏执。他们认为,与VC这样的资方背景相比,VeryCD的技术力量不够“强大”,现在谈合作,只能使VeryCD处于下风,甚至可能丧失在技术完善上的话语权。而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未来走势
那么,拒绝了VC的黄一孟,下一步要做的,仍然是带领他的团队完善技术,并继续扩大流量,“希望明年能够像1999年的Google一样。”
众所周知,“1999年的Google”,在车库办公,一个4人团队刚刚翻了一番,成员们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埋头钻研技术。但这并不遮掩他们的光芒。他们每天处理的搜索达50万次,被媒体关注,被网友追捧。到当年6月,第一笔风险投资使得Google最终势不可挡地走向了世界。
黄一孟希望他们也能如此。他为此做的第一个准备工作,就是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上海维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有的办公室也已经容不下迅速发育的VeryCD。他们搬到了番禺路时代大厦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黄一孟和戴云杰也作了分工,前者负责管理,后者主管技术。中国站长资讯网(www.chinahtml.com)
转型后的黄一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招聘员工。毫无经验的他,几次让面试冷场,以至于他不得不在记事本写下要问的问题。戴云杰的担子更是沉重。按网络法律专家赵占领的理解,P2P四种主体涉及侵权,包括软件平台提供者、种子提供者、下载者和种子汇聚发布网站。而唱片和电影巨头在美国早已开展了针对上述四类主体的大规模维权行动。“在美国,唱片巨头针对BT的官司大多数取得了胜利。”赵占领表示,他们把诉讼移到中国是必然的趋势。
显然,光有技术也是不够。尤其在互联网如此惨烈的发展环境下,必须有一位高超的管理老手,来掌舵VeryCD,使其顺利航行。虽然黄一孟和戴云杰两人亲密协作,共同分担公司所有的角色。但是,随着VeryCD的进一步壮大,它需要一个更严格的公司结构体系,一位业界高手。“那时候,VeryCD或许已是2000年的Google,有VC,并且能吸引到更专业的管理团队。”黄一孟说,那样,VeryCD才算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站长资讯网(www.chinahtm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