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互联网业再次衰败前的反思(一)

建站超值云服务器,限时71元/月

从写作的角度,这种假定命题的文章最容易受到读者批判,因为可批判的不仅有文章观点,还有假定事件,所以理应先做声明:不对假定事件加以辨正及论述,所谓假定事件即:“中国互联网业再次衰败”,具体说就是中国互联网业“因何衰败”、“何时衰败”、“如何衰败”等等。

天时、地利均不如人和
    当Web2.0的概念在业内迅速传播开来之后,短短一年间,无数个手举“Web2.0”大旗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迅速诞生并生长,至于前景,或者说媒体、业者、前辈的看法,皆可从陈光锋所写《周鸿祎说的大实话:能做大的不过3到5家》文中略知一二。
    笔者试图分析其中原因:古代孟子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于国于业均是如此。自2005年,中国互联网公司一路高歌猛进,无数现象表明正是创业好光景,此乃天时;从政府鼓励到政策支持,可谓地利,唯独人和,笔者不敢恭维,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点“业之数,人之术”的味道。
    细细看来,浮躁的互联网业界有三种创业公司很难成功:
    其一,依仗有限资本借潮流闯入互联网,本身并不熟悉甚至不了解互联网行业状况,难以对主营业务的所属领域、面向市场,竞争对手做有效的分析和研究,更别说确立盈利模式,《孙子兵法*势篇》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正是此理,此类公司多数会因资本耗尽和缺乏市场规模和用户支撑而倒闭。
    其二,领导者熟悉互联网行业,但公司的盈利模式不经考量,或者最终市场规模及盈利无法支持公司良性运作,这一类所占比例最大,笔者认为目前以SNS、WIKI,RSS等所谓“Web2.0特征”为契机寻找市场切入点的公司,其盈利模式很难在最终市场上得到印证,更确切点说,目前来看,此类公司暂时很难找到有效的盈利途径和手段。
    其三、公司的方向、运营、盈利模式都具备成功条件,但成功后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和发展策略,公司会在激烈燃烧后化为灰烬,昔日名噪一时的GovWorks.com就是案例。现实来说,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运作体系是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通病,对此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恐怕未来十年都是软肋。
    总而言之,从公司的创业角度来看,所谓“人和”,即指创业者能否组织其具有执行力的团队、能否明确并坚持可行的运营策略、能否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甚至能否为公司搭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当然,这仅仅是对于“人和”的狭义理解。

业者不缺激情缺理论
    广义来看,笔者认为互联网行业中所谓的“人和”应该是业者对互联网行业科学、正确认知的群体化表现。
    笔者曾在旧文《【单口】中国互联网不是无聊而是无知!》中表达了互联网企业的用人弊病:只重经验不重理论知识,阅历、人脉凌驾于能力之上,并在文章结尾列举了Google公司的管理层名单:在美国Google公司最高层管理团队13名单中,除了Jonathan Rosenberg(产品管理和营销高级副总裁)Omid Kordestani(全球销售及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George Reyes(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三人为硕士学历以外,其余10人均为博士学位。这说明什么问题?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虽然从中国的应试教育考虑,学历不能代表能力;虽然在教育水平和人文素质上,中国无法与美国相比,但是,这不能否认专业知识和学术理论的重要性!反观国内互联网行业,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业者缺乏相应环节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分析却是不争的事实,其背后是流程上的各个环节缺乏科学、客观的用户分析和环节认识,多数互联网公司的UI设计者凭借个人喜好(自己或主管领导)来确定页面风格、表现形式、主题色系就是典型问题。
    目前,业内公认广告(准确说是互联网广告)是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主要盈利途径,但是如此重要的环节,可业界的“广告专业人才”却寥寥无几,甚至连较为系统的学习过广告学相关理论的人都少之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备注:在国内称得上真正专业的广告教育单位目前只有厦门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其他教育单位的教师力量和教育质量实在不不敢恭维)。70%的互联网广告,缺乏起码的广告视觉基础知识都,如果说广告设计者连『知觉衡常性』都不懂,连『视错觉』、『中文编排方式』都不会利用的话,互联网广告还有什么资格成为广告?
    再说所谓品牌,不少互联网业者,在公司创建初期就强调要突入品牌,用意是树立用户的『品牌认知度』,目的是让用户当基于需求最快速的形成品牌聚象,其用意是没错,但是如果连『实用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这些基础的品牌属性都不懂的话,就夸夸其谈品牌话题,似乎太自不量力了。
    谈到理论,战国时期名扬天下的齐国军师孙膑,总结生平所学和实际经验写成后人敬仰的《孙膑兵法》,也是在系统的学习了先人的诸多理论(包括其曾祖父孙武的《孙子兵法》)之后的事情,可见纵然天资聪颖,理论学习也必不可少。同样是Web2.0的研究和关注者,日本的业者可以将web2.0解剖成14的关键词热点和23个业务结构(参见备注1),再看国内互联网业者,从业几年就妄自菲薄的自称“专家”,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就公开“指点江山”,但是系统化、规模化分析整合行业及热点特征的文章有在哪里?整体上,从媒体的片面理解,到业者的错误指向,最终引发了舆论的裂变式传播,让原本就浮躁的互联网行业变得更加虚空。
    笔者看来,缺少了“人和”因素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既然面向1亿人群,但总体上败多胜少的局面是几年内都无法扭转的。
    待续……
    备注1:
    日本业者分析和归纳的14个Web2.0关键词:(1)应用实例;(2)实现方法;(3)特征;(4)面向服务;(5)长尾;(6)丰富的用户体验;(7)多样化设备(比如:手机、PDA、PC等);(8)群体参与;(9)用户参与;(10)mashup;(11)关联;(12)beta版公开;(13)开放数据库;(14)RSS/ATOM Feed。
    日本业者分析和归纳的23个Web2.0业务结构:(1)web业务结构;(2)业务模式;(3)信息模式;(4)技术形式;(5)公司概要商品信息;(6)在现实市场中附属的位置;(7)页面之间独立的超级链接;(8)HTML文本和数据为中心;(9)IT泡沫经济;(10).com滥用被淘汰;(11)从单一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组成动态网页;(12)技术链接充实;(13)着眼于长尾面向服务;(14)长尾;(15)面向服务;(16)内容A、B用户交流的信息;(17)用户参与;(18)群体应用;(19)倍增的内容与交流信息融合;(20)内容聚合;(21)XML(METADATA)的普及,通用技术组合导致的内容丰富化;(22)丰富的用户体验;(23)多样化设备。

赞(0)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IDC资讯中心 » 中国互联网业再次衰败前的反思(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