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外挂的设计与实现(一)

2008-04-10 02:56:39来源:互联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文/jorge

其实我不玩网络游戏的,所以对于外挂类程序也没什么好或坏的感觉,甚至平时基本不会想到这个概念。这个实验项目一开始称为“扫雷助手”,而究其技术含量,与现在真正实用的游戏外挂程序也没有可比性。设计它的意义,无非在于对某些Windows API的的进一步熟悉,使从未涉足过此领域的新手(当初的我自己)能够揭开某些“神秘的面纱”。之所以选择“扫雷”这个最经典的小游戏进行hack,一方面,使这个项目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化本人的成就感^_^,毕竟,在新手中,对扫雷的hack的探索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早期的修改.ini文件和注册表,到后来的Esc和xyzzy,无不体现着一代代人对这个目标的不懈追求^_^。而对于我们这些搞专业的来说,则应该有专业一点的方式,要有点技术含量!于是我做了这个叫MineAssistant的项目。

它的原理说来也不难,无非实时地替人做两件事:1。把一定是雷的方块标上雷的记号,2。把一定不是雷的方块点击开。至于轻易判断不了是不是雷的,还得靠你的运气。其实,扫雷游戏中,这两项最简单的操作绝对是占了绝大多数时间的,不妨看看实测的效果:我使用扫雷外挂的纪录是:初级、中级都1秒,高级4秒。(和修改注册表的相比还是差了一点,不过那个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呵呵)


显然,这个实现过程涉及到了从一个程序操作另一个程序的窗口。这必须使用Windows API,主要的有下面几个:
FindWindow
GetDC
GetPixel
PostMessage

稍微有点基础的看也看得出来,本人对于扫雷进程的内部数据是一无所知的,对于当前雷区的状态信息的取得,都是通过最浅显最笨的方法,就是直接读取屏幕像素。而反馈的操作,也都是通过PostMessage简单的发送一条信息来模仿鼠标点击。这样,本程序就自然的分成了两个层次,一个是与扫雷窗口的接口层,一个是实现判断的算法层。若是有基础的人,在提示到这以后,应该就可以自己来实现它了^_^,但就本人的经验来看,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从一个个像素的取值来分析出每个方块是什么状态。难不成用模式识别?!!别紧张,当初本人看了别人写的象棋对战程序,也忐忑地问了一句:难道要用人工智能?对方笑答,没那么严重,说这个算法你也写得出来。——实际上,只要检查每个方块上一两个特定位置像素,就可以得知这个方块的性质。当然,怎样找到这一两个像素的位置,还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为此,我写了好几个临时程序,专门用来测量“扫雷”窗口的各种尺寸参数。基本原理是,用FindWindow和GetDC得到扫雷窗口的HDC,然后把整个画面写到一个.bmp文件中去,再用Windows画图将其打开,用放大镜放到最大倍数,然后……一个个像素地数!另外,还用ResHacker把扫雷程序中的位图资源提取出来,把小方块中所有像素用程序进行扫描,以找到方块内某个特定像素,靠其颜色足以区分各种方块(未挖开的空白,未挖开的插旗,未挖开的问号,和挖开的1~8的数字,和挖开的空白)。在这其中我郁闷地发现,任何一个像素都不可能完全区分它们,因为扫雷窗口上的颜色总共还没有那么多种。引入第二个像素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我用另一个位置的像素,首先区分是挖开的还是没挖开的,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外,关于开发工具的选择。“程序员就像男人,编程语言就像女人,一般男人都想要很多女人,可没几个男人能真正了解一个女人”,这句话引自CSDN首页上曾看到的网友评论,本人当初也曾有过少年轻狂的时候,要了不少“女人”,以为女人越多真的越牛X,导致现在还对不少编程语言都一知半解。在做这个程序的时候,最了解的是Delphi,所以就用Delphi实现了。现在想来,Delphi确实是做此类程序的较好的选择。它和Windows底层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唯一不便则是,从MSDN中看到的WinAPI的声明都是C的,在Delphi中要稍微变换一下长相,而这些资料则是Borland所缺乏的。另外,再吹毛求疵一点,就是Delphi屏蔽了太多底层细节,使很多初学者冷丁与HDC等概念打交道时会陌生。但一般来说,这更像是使用者的毛病,而不是开发工具的。另外,C 也是个好选择,如果拿到今天,也许我更愿意用C 去实现它,C 配上wxWidgets,用来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真不是闹着玩的。但我一定不会喜欢用Java来实现它的,原因我想不必说大家也知道!

好,现在用Delphi开始扫雷外挂的开发之旅。首先,来看一下前面提到的,本人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费尽心思搜集来的扫雷窗口资料。所有资料取自Windows XP下带的扫雷“版本5.1”。注意,WinXP下的扫雷与Win9x中的,窗口图形有点细微差别,这足以使该外挂在Win9x下无法正确运行。不过我最终还是不打算加进判断OS版本并采用两套不同参数的代码了,毕竟只是个实验项目!

实测数据(单位为像素):
=================================================================
每个小方块:宽=16,高=16
雷区的最大可能大小:宽=30个方块, 高=24个方块
从雷区的四边,到窗口客户区的四边,各有间隔,分别为:左=12,右=8,上=55,下=8
在每一个方块内,如下两个像素可用来判断该方块的性质(坐标为相对方块左上角得值):
首先判断(0,0)处,若为clWhite,则为未挖开的方块,若为clGray,则为挖开的。
若是未挖开的方块,可再判断(5,4),对应关系如下:
clSilver:空白
clRed:插旗
clBlack:问号
若是挖开的方块,可再判断(7,4),对应关系如下:
clSilver:空白(相当于数字0)
clBlue:数字1
clGreen:数字2
clRed:数字3
clNavy:数字4
clMaroon:数字5
clTeal:数字6
clBlack:数字7
clGray:数字8
=================================================================

另外,雷区上方的“重开始”按钮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数据,对于它的判断,后面遇到的时候有详述。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我的一点发现: DBGridEh自带的实现自动调整列宽功能

下一篇:在Delphi中利用CreateRemoteThread远程注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