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刨析(面试必看)

2020-01-19 16:04:11来源:博客园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HashMap源码刨析(面试必看)

目录

  • 1、Hash的计算规则?
  • 2、HashMap是怎么形成环形链表的(即为什么不是线程安全)?(1.7中的问题)
  • 3、JDK1.7和1.8的HashMap不同点?
  • 4、HashMap和HashTable的区别?
  • 5、ConCurrentHashMap?
  • 为什么加载因子是0.75
  • HashMap构造函数:
  • HashMap数组默认的值
  • tableSizeFor(int cap)
  • 为什么HashMap的容量一定是2的幂
  • put方法
  • resize()方法
  • hash()方法
  • 为什么使用(n - 1) & hash而不用 value % n
  • put方法中,如果产生冲突除了覆盖或者不覆盖还使用了afterNodeAccess
  • LinkedHashMap和HashMap的区别
  • put方法中的桶的树型化扩充treeifyBin()
  • treeify()方法是TreeNode结点内部的一个方法,实际作用才是将一条链表树化
  • remove方法
  • get方法

@(HashMap源码刨析)

JDK1.7:数组+链表

JDK1.8:数组+链表+红黑树

前五个问题环境用的是是JDK1.7,后面全部是1.8

1、Hash的计算规则?

简单的说是个“扰动函数”,目的是为了使散列分布的更加均匀。

具体算法是用key的Hashcode值右移16位,将hashcode高位和低位的值进行混合做异或运算,低位的信息中加入了高位的信息,这样高位的信息被变相的保留了下来。掺杂的元素多了,那么生成的hash值的随机性会增大,得到Hash。最后与table长度进行与运算(indexFor()方法),和取余是一个结果,不过与运算更加节省计算机资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用&运算的原理:n一定是2的次方数(由扩容机制决定),n-1的二进制表示则全为1,而&运算的方式是双方为1结果才为1,那么不管hash有多大,结果都取决于n-1的这几位,大于n-1的那部分全补为0,则不可能越界。

2、HashMap是怎么形成环形链表的(即为什么不是线程安全)?(1.7中的问题)

在多线程情况下进行扩容容易形成环形链表,关键点在于resieze()方法中的transfer()方法。

在单线程下代码执行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多线程下代码执行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NLaBmyb-1579436677465)(file:///C:\Users\李正阳\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192\wps3.png)]

当一个线程执行完Rehash完之后另一个再在旧map中Rehash,由于链表已经逆序,所以next会指回去,再进行Rehash就会形成环形链表

3、JDK1.7和1.8的HashMap不同点?

(1) JDK1.7使用的是头插法,1.8之后是尾插法。其原因在于1.7是用单链表进行的纵向延伸,当采用头插法能提高插入的效率(因为加到尾部还需要遍历链表),但是容易出现逆序和环形链表死循环的问题。在1.8之后是因为加入了红黑树使用尾插法(尾插法要遍历链表,顺便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能够避免逆序和链表死循环问题。红黑树能提高查找效率,比链表的查找效率高。

(2) 扩容后数据储存的计算方式不一样

JDK1.7:直接用hash值和需要扩容的二进制数进行&(这里就是为什么扩容的时候为啥一定必须是2的多少次幂的原因所在,因为如果只有2的n次幂的情况时最后一位二进制数才一定是1,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hash碰撞)(hash值 & length-1)。

JDK1.8:直接用了JDK1.7的时候计算的规律,也就是扩容前的原始位置+扩容的大小值=JDK1.8的计算方式,而不再是JDK1.7的那种异或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就相当于只需要判断Hash值的新增参与运算的位是0还是1就直接迅速计算出了扩容后的储存方式。(table变为2倍,则左边增加一位1,和Hash值进行与操作即可)

(3) JDK1.7使用的是数组+单链表的数据结构。JDK1.8及以后使用的是数组+链表+红黑树的数据结构(当链表长度到达8的时候,也就是默认阈值,会自动扩容把链表转化成红黑树的数据结构)

4、HashMap和HashTable的区别?

(1) 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并且可以储存NULL。HashTbale是线程安全(即synchronized),但不能存储NULL。

(2) HashMap利用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HashTbale直接使用key的HashCode(),再取模算下标。

(3) 内部实现使用的数组初始化和扩容方式不同。HashTable在不指定容量的情况下的默认容量为11,而HashMap为16,Hashtable不要求底层数组的容量一定要为2的整数次幂,而HashMap则要求一定为2的整数次幂。Hashtable扩容时,将容量变为原来的2倍加1,而HashMap扩容时,将容量变为原来的2倍。

5、ConCurrentHashMap?

核心数据如 value ,以及链表都是 volatile 修饰的,保证了获取时的可见性。

为什么加载因子是0.75

在HashMap中,默认创建的数组长度是16,也就是哈希桶个数为16,当添加key-value的时候,会先计算出他们的哈希值(h = hash),然后用return h & (length-1)就可以算出一个数组下标,这个数组下标就是键值对应该存放的位置。

但是,当数据较多的时候,不同键值对算出来的hash值相同,而导致最终存放的位置相同,这就是hash冲突,当出现hash冲突的时候,该位置的数据会转变成链表的形式存储,但是我们知道,数组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所以可以直接使用下标索引来查取,修改,删除数据等操作,而且效率很高。而链表的存储空间不是连续的,所以不能使用下标 索引,对每一个数据的操作都要进行从头到尾的遍历,这样会使效率变得很低,特别是当链表长度较大的时候。为了防止链表长度较大,需要对数组进行动态扩容。

数组扩容需要申请新的内存空间,然后把之前的数据进行迁移,扩容频繁,需要耗费较多时间,效率降低,如果在使用完一半的时候扩容,空间利用率就很低,如果等快满了再进行扩容,hash冲突的概率增大!!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扩容呢???

为了平衡空间利用率和hash冲突(效率),设置了一个加载因子(loadFactor),并且设置一个扩容临界值(threshold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loadFactor),就是说当使用了16*0.75=12个数组以后,就会进行扩容,且变为原来的两倍

在理想情况下,使用随机哈希吗,节点出现的频率在hash桶中遵循泊松分布,同时给出了桶中元素的个数和概率的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桶中元素到达8个的时候,概率已经变得非常小,也就是说用0.75作为负载因子,每个碰撞位置的链表长度超过8个是几乎不可能的。
hash容器指定初始容量尽量为2的幂次方。
HashMap负载因子为0.75是空间和时间成本的一种折中。

HashMap构造函数:

    /**
     * Constructs an empty <tt>HashMap</tt> with the specified initial
     * capacity and the default load factor (0.75).
     * @param  initialCapacity the initial capacity.
     *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the initial capacity is negative.
     *
     * 构造函数,设置基本的加载因子为0.75,意思是当一个     * 表的长度超过
     * 临界值就会再散列然后放回容器,这是十分耗时间的。
     * 这个临界值由负载因子和容量大小来决定,并且我们可以     * 手动初始化这个值
     *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用户输入的容量初始值和负载因子后赋值检查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初始化数组默认值小于0直接抛出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大于最大值就直接默认为最大值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负载因子小于0, Float.isNaN或者输入的不是一个数字抛出异常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赋值操作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确保你赋值虽然不是2的k次方,也会输出2的k次方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HashMap数组默认的值

  • 数组的初始默认值:

       /**
         * 
         * 数组的默认初始值为16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 HashMap的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为什么最大容量是这么大?

    int 是32为整数,四个字节,负数为1

    1 << 30 = 1073741824
    1 << 31 = -2147483648
    1 << 32 = 1
    1 << 33 = 2
    1 << -1 = -2147483648

    首位为符号位,正数是0,负数为1

    31位存储的是int型的补码,所以最大只能30位

  • 如果我要存的值大于2^30如何处理

    有一个resize()方法,这个方法的作用就是当使用的容量到达threshold容量的时候扩容

          //但是如果最大容量大于默认的最大容量,会使threshold扩充为 Integer.MAX_VALUE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threshold

       int threshold;

    threshold = 初始容量 * 加载因子相当于扩容的限制值,相当于实际使用量

    可以扩充到Integer.MAX_VALUE,还是为了能继续存储,因为到2 << 30 就会溢出。

    表明不进行扩容了

    所以说HashMap的总容量自然是MAXIMUM_CAPACITY

    同时这个值没有在创建的时候初始化,而是在put方法中初始化了。

  • table

    transient Node<K,V>[] table;

    是一个数组单链表结构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tableSizeFor(int cap)

初始化容量,找到离输入最近2的幂,因为HashMap要求容量必须是2的幂。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int n = cap - 1是为了防止cap已经是2的幂了,一下举一个例子:

cap = 11

n |= >>> 1:

0000 1011 | 0000 0101 = 0000 1111

n |= >>> 2;

0000 1111 | 0000 0011 = 0000 1111

继续向下推,也是一样结果

如果最后值为32个1自然取到最大值MAXIMUM_CAPACITY,如果不是就给n+1,那么此时n = 16

为什么HashMap的容量一定是2的幂

  • 1.奇数不行的解释很能被接受,在计算hash的时候,确定落在数组的位置的时候,计算方法是(n - 1) & hash ,奇数n-1为偶数,偶数2进制的结尾都是0,经过&运算末尾都是0,会 增加hash冲突。
  • 2.为啥要是2的幂,不能是2的倍数么,比如6,10? -
  • 2.1 hashmap 结构是数组,每个数组里面的结构是node(链表或红黑树),正常情况下,如果你想放数据到不同的位置,肯定会想到取余数确定放在那个数据里, 计算公式: hash % n,这个是十进制计算。在计算机中, (n - 1) & hash,当n为2次幂时,会满足一个公式:(n - 1) & hash = hash % n,计算更加高效。
  • 2.2 只有是2的幂数的数字经过n-1之后,二进制肯定是 ...11111111 这样的格式,这种格式计算的位置的时候,完全是由产生的hash值类决定,而不受n-1 影响。你可能会想,受影响不是更好么,又计算了一下 ,hash冲突可能更低了,这里要考虑到扩容了,2的幂次方*2,在二进制中比如4和8,代表2的2次方和3次方,他们的2进制结构相似,比如4和8 00000100 0000 1000 只是高位向前移了一位,这样扩容的时候,只需要判断高位hash,移动到之前位置的倍数就可以了,免去了重新计算位置的运算。
  • 取决于操作系统,一般操作系统申请内存之列都是2的幂,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内部碎片
  • 会增加hash冲突的概率,详情看后面为什么不使用(n - 1) & hash

put方法

put函数不是具体实现,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就像工厂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调用的putVal函数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一共有五个参数,第一个是插入元素的key的hash值,第二个是key本身,第三个是value,onlyIfAbsent true 代表映射存在不替换原值,evict 如果位false就代表HahMap代表正处于创建阶段

putVal方法中,冲突之后判断是不是处于数组的第一位

    //确定是p这个位置hash值相同,并且key的值也相同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临时结点e = p
                e = p;

定理:

equal objects must have equal hash codes.

首先:java.lang.Object.hashCode() 是三条约定是

1、多次运行 hashCode(),其值必须总是一致的(前提:1、 equals() 中用到的信息没发生变化 2、在同一次 execution 中)

2、obj1.equals(obj2) == true,则必须 obj1.hashCode() == obj1.hashCode() 总是 true

3、obj1.equals(obj2) == false,则 obj1.hashCode() == obj2.hashCode() 最好 false 这是因为 HashMap.containsKey(),HashMap.put() 时

a:由于 hash 不同,则直接就不尝试了(好。这样效率高啊)

b:“两把刷子程序员” 把 hash 弄成相同的(equals()不同,hashCode()相同),还得向下尝试 equals() (不好)

  • 情况一:

    出现hash冲突,同时和数组指定位置第一个元素是一样的

    代码节选: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临时结点e = p
                    e = p;
    ..............................................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e的值位数组中第一个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结点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现在在数组中的结点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盖现有结点的值
                        e.value = value;
                    //给LinkedHashMap预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旧的值
                    return oldValue;
                }
  • 情况二:发现插入位置已经是红黑树了,返回红黑树的结点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红黑树就按照红黑树的插入结点的方式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e的值位数组中第一个,第三种情况也要执行接下来的代码,第二种情况也会执行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结点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现在在数组中的结点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盖现有结点的值
                        e.value = value;
                    //给LinkedHashMap预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旧的值
                    return oldValue;
                }
  • 情况3:虽然有冲突但是 不是第一个,遍历数组之后,找到就替换,没找到就插入,插入之后大于8执行桶的树型化

            else {
                //冲突的第三种情况,不是第一个久开始遍历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如果已经到达了链表的尾端
                    if ((e = p.next) == null) {
                        //链表的末端插入当前需要插入的值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如果链表长度大于等于7,因为是从0开始的,所以是八个长度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就将这个位置的链表红黑树化,主要是为了提高后续链表的查找效率
                            treeifyBin(tab, hash);
                        //自然到达链尾末端要结束循环
                        break;
                    }
                    //如果在链表中找到了与插入相同的元素就直接结束循环,然后执行后面替换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e的值位数组中第一个,第三种情况也要执行接下来的代码,第二种情况也会执行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结点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现在在数组中的结点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盖现有结点的值
                    e.value = value;
                //给LinkedHashMap预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旧的值
                return oldValue;
            }
    

put的流程:

①.判断键值对数组table[i]是否为空或为null,否则执行resize()进行扩容;

②.根据键值key计算hash值得到插入的数组索引i,如果table[i]==null,直接新建节点添加,转向⑥,如果table[i]不为空,转向③;

③.判断table[i]的首个元素是否和key一样,如果相同直接覆盖value,否则转向④,这里的相同指的是hashCode以及equals;

④.判断table[i] 是否为treeNode,即table[i] 是否是红黑树,如果是红黑树,则直接在树中插入键值对,否则转向⑤;

⑤.遍历table[i],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大于8的话把链表转换为红黑树,在红黑树中执行插入操作,否则进行链表的插入操作;遍历过程中若发现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即可;

⑥.插入成功后,判断实际存在的键值对数量size是否超多了最大容量threshold,如果超过,进行扩容。

put方法的完整代码: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如果数组为空,由于创建的时候没有初始化,看resize()做了什么操作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检查数组的这个位置是不是已经有了元素,p为这个位置的元素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已经有了元素执行这部分内容
            Node<K,V> e; K k;
            //冲突的第一种情况确定是p这个位置第一个hash值相同,并且key的equals值也相同,如果hash值不相等就不用继续运行了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临时结点e = p
                e = p;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红黑树就按照红黑树的插入结点的方式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冲突的第三种情况,不是第一个久开始遍历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如果已经到达了链表的尾端
                    if ((e = p.next) == null) {
                        //链表的末端插入当前需要插入的值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如果链表长度大于等于7,因为是从0开始的,所以是八个长度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就将这个位置的链表红黑树化,主要是为了提高后续链表的查找效率
                            treeifyBin(tab, hash);
                        //自然到达链尾末端要结束循环
                        break;
                    }
                    //如果在链表中找到了与插入相同的元素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e的值位数组中第一个,第三种情况也要执行接下来的代码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结点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现在在数组中的结点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盖现有结点的值
                    e.value = value;
                //给LinkedHashMap预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旧的值
                return oldValue;
            }
        }
        //修改计数增加
        ++modCount;
        //添加结点之后检查时候已经到达了扩容界限
        if (++size > threshold)
            //扩容
            resize();
        //为linkedHashMap服务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resize()方法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如果数组为空,就将0赋值给oldCap,不为空则返回,表的大小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之前的扩容界限,初始化的时候oldThr不会是0,因为有tableSizeFor()方法,确保oldThr至少是1
        int oldThr = threshold;
        //新的容量和新的扩容界限
        int newCap, newThr = 0;
        //如果是已经初始化的数组,并且数组里面还有元素,就会直接进入这个分支
        if (oldCap > 0) {
            //但是如果最大容量大于默认的最大容量,会使threshold扩充为nteger.MAX_VALUE,表明不在进行扩容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直接返回旧的表
                return oldTab;
            }
            //新的容量为旧容量的2倍,这是向左移一位,由于本来就是2的幂次,向左移动自然是2倍,并且新容量要小于最大值,旧容量要大于初始值16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新的限制也要变成原来的两倍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这个分支代表的是创建map使用的是带参构造函数,初始容量无论是输入多少,都会返回2 ^n,同时这个值存在threshold 中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给新的容量赋值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这是第一次初始化新的容量,并且调用的是无参构造函数,新的newCap为16,新的扩容界限为12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这是第一次初始化扩容限制,新的扩容限制为16 * 0.75 = 12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如果容量已经大于MAXIMUM_CAPACITY,就给赋值为Integer.MAX_VALUE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将新的扩容界限给threshold
        threshold = newThr;
        //初始化数组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将newtable赋值给table
        table = newTab;
        //如果这个表不为空的时候
        if (oldTab != null) {
            //遍历一遍表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如果j这个位置的元素不为null
                if ((e = oldTab[j]) != null) {
                    //先赋值为null
                    oldTab[j] = null;
                    //如果e.next为null就代表的是数组之中有值,且只有一个,直接赋值就行
                    if (e.next == null)
                        //重新计算hash之后,向新表中直接插入e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检查是不是已经是红黑树,调用红黑树中的方法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做一个拆分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保持单链表原来的顺序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为0走这个分支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第一次进入这个循环一般会走这个分支如果不为0走这个分支
                            else {
                                if (hiTail == null)
                                    //然后hiHead得到值,相当于初始化链表,头节点和尾结点一样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也会得到值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计算出hash和原容量为0才走这个分支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当不为0时候走这一点,将新链表链接到新的坐标底下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放回新的数组
        return newTab;
    }

当链表的结点数大于8,就将这个结点转化为红黑树

扩容进行到最后,发现数组不为空,并且循环遍历的时候发现这个位置不是单单数组中一个值,还有一个单链表这个时候为什么要e.hash & oldCap?不应该是e.hash & newCap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这个是e.hash & oldCap != 0的情况举个例子:

扩容之前的容量 :0001 0000

n - 1 0000 11111

新容量: 0010 0000

n - 1: 00001 1111

k1-hash: 0001 0100

与原容量& 0001 0000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原下标: 0000 0100

原下标加原容量 0001 0100

K1-hash与新的n - 1& 0001 0100

这个结果和原下表加原容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e.hash & oldCap 等于0的情况

K2-hash: 0000 0100

与原容量n-1& 0000 0100

计算出来:新下标和原下标是一样的,下面是计算与新容量n-1计算

K2-HASH : 0000 0100

n-1 0001 1111

& 0000 0100

与原容量n-1和新容量n-1&其实结果是一样的

这些只是为了证明,扩容中,链表中的很多元素的新数组下标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还在元素数组下标,还有一种就是元素组加旧的容量的位置

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在两种情况中,计算他们所处位置其实直接和新容量n-1&是一样的,上面的两个例子分别为两种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hash()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如果输入的键是null,hash就为0,否则计算hashcode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计算出hashcode的值然后和 h >>> 16位的值异或这个是为什么?

(h = key.hashCode()) ^ (h >>> 16),为什么需要异或?

例子:

原值1: 10010001 10010101 10110000 11110001

右移动16位: 00000000 00000000 10010001 10010101

异或: 10010001 10010101 00100001 01100100

进入put函数中比较代码段

数组大小: 00000000 00000001 00000000 00000000

n - 1: 00000000 00000000 11111111 11111111

原值1与后: 00000000 00000000 10110000 11110001

异或后再与: 00000000 00000000 00100001 01100100

目前看不出什么,再来看一个原值2与原值1只差第一位

原值2: 00010001 10010101 10110000 11110001

右移动16位: 00000000 00000000 00010001 10010101

异或: 00010001 10010101 10100001 01100100

原值2与后: 00000000 00000000 10110000 11110001

异或后再与: 00000000 00000000 10100001 01100100

可见如果不先异或直接与两个数相差不大等情况下的,与之后的情况是一样的,如果先进行异或就可以提高hash值得散列度,可以避免冲突。

为什么使用(n - 1) & hash而不用 value % n

其实(n - 1) & hash 和 value % n 是相等的,但是需要n为2的幂,同时计算机更加习惯用 & 运算这种而不是这种取余运算,可以加快计算机计算的速度。

举个例子:(只有当n = 2的幂次的时候,才和value % n 相同

n = 16

0000 1111 n - 1

0000 0001 hash

-> 0000 0001

1 % 16 = 1

0000 1111

0000 0101

-> 0000 0101 = 8

n = 15

0000 1110 n -1

0000 0001 hash

-> 0000 0000

同时也会导致hash冲突增加

put方法中,如果产生冲突除了覆盖或者不覆盖还使用了afterNodeAccess

afterNodeAccess实现方法是LinkedHashMap类中的方法

LinkedHashMap和HashMap的区别看下一个问题

HashMap.afterNodeAccess()中说道,“是为LinkedHashMap留的后路”。如今行至于此,当观赏一方。首先需要了解的是LinkedHashMap相比HashMap多了有序性,由双向链表(before,after)实现。源码出现了一些全局变量:

accessOrder:true:按访问顺序排序(LRU),false:按插入顺序排序

head、tail:存放链表首尾

可见仅有accessOrder为true时,且访问节点不等于尾节点时,该方法才有意义。通过before、after重定向,将新访问节点链接为链表尾节点。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实现LinkedHashMap类的记录的插入顺序

LinkedHashMap和HashMap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的最多的是HashMap,在Map 中插入、删除和定位元素,HashMap 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您要按自然顺序或自定义顺序遍历键,那么TreeMap会更好。如果需要输出的顺序和输入的相同,那么用LinkedHashMap 可以实现,它还可以按读取顺序来排列.

HashMap是一个最常用的Map,它根据键的hashCode值存储数据,根据键可以直接获取它的值,具有很快的访问速度。HashMap最多只允许一条记录的键为NULL,允许多条记录的值为NULL。
HashMap不支持线程同步,即任一时刻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写HashMap,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如果需要同步,可以用Collections的synchronizedMap方法使HashMap具有同步的能力。

Hashtable与HashMap类似,不同的是:它不允许记录的键或者值为空;它支持线程的同步,即任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写Hashtable,因此也导致了Hashtable在写入时会比较慢。

LinkedHashMap保存了记录的插入顺序,在用Iterator遍历LinkedHashMap时,先得到的记录肯定是先插入的。

在遍历的时候会比HashMap慢TreeMap能够把它保存的记录根据键排序,默认是按升序排序,也可以指定排序的比较器。当用Iterator遍历TreeMap时,得到的记录是排过序的。

put方法中的桶的树型化扩充treeifyBin()

***TREEIFY_THRESHOLD***** = 8;

当链表长度大于此值时,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

***UNTREEIFY_THRESHOLD***** = 6;

当红黑树小于此值时又会转回链表

扩充的实际操作不是放在这里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进行树型化的阈值为64,如果小于64就没必要树化,会选择先扩容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进行扩容
            resize();
        //找到需要扩容的位置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将链表结点转为树状结点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初始化hd,hd为链表的第一个
                if (tl == null)
                    hd = p;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在刚进入 = hd = p ,然后之后的作用为遍历链表然后将他们链接起来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hd为链表的头节点,先将他赋值给表的固定位置,然后对hd这个链表进行树化
            if ((tab[index] = hd) != null)
                //将这条链表树化
                hd.treeify(tab);
        }
    }

treeify()方法是TreeNode结点内部的一个方法,实际作用才是将一条链表树化

还未研究红黑树,暂且不做解析

remove方法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removeNode(hash(key), key, null, false, true)) == null ?
            null : e.value;
    }

调用了removeNode这个方法,然后介绍一下这个方法的五个参数。

  • @param hash hash for key
  • @param key the key
  • @param value the value to match if matchValue, else ignored
  • @param matchValue if true only remove if value is equal
  • @param movable if false do not move other nodes while removing

第一个是hash,自然是计算key的hash

第二个就是key值

第三个是value值

第四个是 是否匹配value,如果值为true,只删除值相同的,默认为false

第五个为如果为false,在删除的时候不移动其他结点,默认为true

    final Node<K,V> removeNode(int hash, Object key, Object value,
                               boolean matchValue, boolean movable)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ndex;
        //如果这个数组已经初始化了,并且这个位置不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p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Node<K,V> node = null, e; K k; V v;
            //检查数组这个位置第一个是否为所要删除的结点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node = p;
            //这个数组不止有一个元素
            else if ((e = p.next) != null) {
                //链表已经红黑树化,调用红黑树获取结点的方法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node = ((TreeNode<K,V>)p).getTreeNode(hash, key);
                //数组情况
                else {
                    //循环遍历
                    do {
                        //找到需要删除的值就赋值,然后结束循环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node = e;
                            break;
                        }
                        //p为需要删除元素的前一个元素
                        p =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在hash表中找到了node,并且node不为空,并且值相同
            if (node != null &&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 value ||
                                 (value != null && value.equals(v)))) {
                //结点是树形结点调用红黑树删除方法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node和p结点一样的情况,只有在删除链表第一个结点的情况下
                else if (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直接将p.next指向需要删除的结点的下一个
                else
                    p.next = node.next;
                ++modCount;
                --size;
                afterNodeRemoval(node);
                return node;
            }
        }
        return null;
    }

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找到了就直接返回value,没找到就直接返回null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具体操作是在getNode中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前一个条件是表已经初始化了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并且这个位置的数组链表不为null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先检查第一个结点是否一样,一样就直接返回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检查如果是一个链表,进入这个分支
            if ((e = first.next) != null) {
                //如果检查出已经是树结点了,就调用树结点的获取结点方法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检查链表中有没有相等的key,找到就直接返回e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找不到就返回null
        return null;
    }

这部分没有什么好说的,红黑树部分后续再讲解。

后记:
前五个问题,感谢我的同学ZR,剩下中有些解释是我网上找的资料,因为写的好就直接摘录了。其余均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有错希望指出。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lzy321/p/12215520.html
如有疑问请与原作者联系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Spark Streaming数据限流简述

下一篇:2019年文章精选,分类整理,顺带聊几句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