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理论篇

2018-06-18 02:12:09来源:未知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1、Hbase是什么

HBase是一种构建在HDFS之上的分布式、面向列的存储系统。在需要实时读写、随机访问超大规模数据集时,可以使用HBase。

尽管已经有许多数据存储和访问的策略和实现方法,但事实上大多数解决方案,特别是一些关系类型的,在构建时并没有考虑超大规模和分布式的特点。许多商家通过复制和分区的方法来扩充数据库使其突破单个节点的界限,但这些功能通常都是事后增加的,安装和维护都和复杂。同时,也会影响RDBMS的特定功能,例如联接、复杂的查询、触发器、视图和外键约束这些操作在大型的RDBMS上的代价相当高,甚至根本无法实现。

HBase从另一个角度处理伸缩性问题。它通过线性方式从下到上增加节点来进行扩展。HBase不是关系型数据库,也不支持SQL,但是它有自己的特长,这是RDBMS不能处理的,HBase巧妙地将大而稀疏的表放在商用的服务器集群上。

HBase 是Google Bigtable 的开源实现,与Google Bigtable 利用GFS作为其文件存储系统类似, HBase 利用Hadoop HDFS 作为其文件存储系统;Google 运行MapReduce 来处理Bigtable中的海量数据, HBase 同样利用Hadoop MapReduce来处理HBase中的海量数据;Google Bigtable 利用Chubby作为协同服务, HBase 利用Zookeeper作为对应。

2、HBase的高并发和实时处理数据

Hadoop是一个高容错、高延时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和高并发的批处理系统,不适用于提供实时计算;HBase是可以提供实时计算的分布式数据库,数据被保存在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上,由HDFS保证期高容错性,但是再生产环境中,HBase是如何基于hadoop提供实时性呢? HBase上的数据是以StoreFile(HFile)二进制流的形式存储在HDFS上block块儿中;但是HDFS并不知道的hbase存的是什么,它只把存储文件是为二进制文件,也就是说,hbase的存储数据对于HDFS文件系统是透明的。下面是HBase文件在HDFS上的存储示意图。

HBase HRegion servers集群中的所有的region的数据在服务器启动时都是被打开的,并且在内冲初始化一些memstore,相应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系统响 应;而Hadoop中的block中的数据文件默认是关闭的,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打开,处理完数据后就关闭,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响应时间。

从根本上说,HBase能提供实时计算服务主要原因是由其架构和底层的数据结构决定的,即由LSM-Tree + HTable(region分区) + Cache决定——客户端可以直接定位到要查数据所在的HRegion server服务器,然后直接在服务器的一个region上查找要匹配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部分是经过cache缓存的。具体查询流程如下图所示:

具体数据访问流程如下:

  1. Client会通过内部缓存的相关的-ROOT-中的信息和.META.中的信息直接连接与请求数据匹配的HRegion server;
  2. 然后直接定位到该服务器上与客户请求对应的Region,客户请求首先会查询该Region在内存中的缓存——Memstore(Memstore是一个按key排序的树形结构的缓冲区);
  3. 如果在Memstore中查到结果则直接将结果返回给Client;
  4. 在Memstore中没有查到匹配的数据,接下来会读已持久化的StoreFile文件中的数据。前面的章节已经讲过,StoreFile也是按 key排序的树形结构的文件——并且是特别为范围查询或block查询优化过的,;另外HBase读取磁盘文件是按其基本I/O单元(即 HBase Block)读数据的。

具体过程就是:

如果在BlockCache中能查到要造的数据则这届返回结果,否则就读去相应的StoreFile文件中读取一block的数据,如果还没有读到要查的 数据,就将该数据block放到HRegion Server的blockcache中,然后接着读下一block块儿的数据,一直到这样循环的block数据直到找到要请求的数据并返回结果;如果将该 Region中的数据都没有查到要找的数据,最后接直接返回null,表示没有找的匹配的数据。当然blockcache会在其大小大于一的阀值(heapsize * hfile.block.cache.size * 0.85)后启动基于LRU算法的淘汰机制,将最老最不常用的block删除。

3、Hbase的几个概念介绍

在我学习Hbase的时候有几个概念需要重点理解一下,列出4个基础概念如下图所示:

 
 

3.1、Column Family的概念

Column Family又叫列族,Hbase通过列族划分数据的存储,列族下面可以包含任意多的列,实现灵活的数据存取。刚接触的时候,理解起来有点吃力。我想到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概念,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那就是家族的概念,我们知道一个家族是由于很多个的家庭组成的。列族也类似,列族是由一个一个的列组成(任意多)。

Hbase表的创建的时候就必须指定列族。就像关系型数据库创建的时候必须指定具体的列是一样的。

Hbase的列族不是越多越好,官方推荐的是列族最好小于或者等于3。我们使用的场景一般是1个列族。

3.2、Rowkey的概念

Rowkey的概念和mysql中的主键是完全一样的,Hbase使用Rowkey来唯一的区分某一行的数据。

由于Hbase只支持3中查询方式:

基于Rowkey的单行查询

基于Rowkey的范围扫描

全表扫描

因此,Rowkey对Hbase的性能影响非常大,Rowkey的设计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设计的时候要兼顾基于Rowkey的单行查询也要键入Rowkey的范围扫描。具体Rowkey要如何设计后续会整理相关的文章做进一步的描述。这里大家只要有一个概念就是Rowkey的设计极为重要。

3.3、Region的概念

Region的概念和关系型数据库的分区或者分片差不多。

Hbase会将一个大表的数据基于Rowkey的不同范围分配到不通的Region中,每个Region负责一定范围的数据访问和存储。这样即使是一张巨大的表,由于被切割到不通的region,访问起来的时延也很低。

3.4、TimeStamp的概念

TimeStamp对Hbase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实现Hbase多版本的关键。在Hbase中使用不同的timestame来标识相同rowkey行对应的不通版本的数据。

在写入数据的时候,如果用户没有指定对应的timestamp,Hbase会自动添加一个timestamp,timestamp和服务器时间保持一致。

在Hbase中,相同rowkey的数据按照timestamp倒序排列。默认查询的是最新的版本,用户可同指定timestamp的值来读取旧版本的数据。

4、Hbase的架构

Hbase的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Hbase是由Client、Zookeeper、Master、HRegionServer、HDFS等几个组建组成,下面来介绍一下几个组建的相关功能:

4.1、Client

Client包含了访问Hbase的接口,另外Client还维护了对应的cache来加速Hbase的访问,比如cache的.META.元数据的信息。

4.2、Zookeeper

Hbase通过Zookeeper来做master的高可用、RegionServer的监控、元数据的入口以及集群配置的维护等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通过Zoopkeeper来保证集群中只有1个master在运行,如果master异常,会通过竞争机制产生新的master提供服务

通过Zoopkeeper来监控RegionServer的状态,当RegionSevrer有异常的时候,通过回调的形式通知Master RegionServer上下限的信息

通过Zoopkeeper存储元数据的统一入口地址

4.3、Hmaster

master节点的主要职责如下:

为RegionServer分配Region

维护整个集群的负载均衡

维护集群的元数据信息

发现失效的Region,并将失效的Region分配到正常的RegionServer上

当RegionSever失效的时候,协调对应Hlog的拆分

4.4、HregionServer

HregionServer直接对接用户的读写请求,是真正的“干活”的节点。它的功能概括如下:

管理master为其分配的Region

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读写请求

负责和底层HDFS的交互,存储数据到HDFS

负责Region变大以后的拆分

负责Storefile的合并工作

4.5、HDFS

HDFS为Hbase提供最终的底层数据存储服务,同时为Hbase提供高可用(Hlog存储在HDFS)的支持,具体功能概括如下:

提供元数据和表数据的底层分布式存储服务

数据多副本,保证的高可靠和高可用性

5、Hbase的使用场景

Hbase是一个通过廉价PC机器集群来存储海量数据的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它比较适合的场景概括如下:

是巨量大(百T、PB级别)

查询简单(基于rowkey或者rowkey范围查询)

不涉及到复杂的关联

有几个典型的场景特别适合使用Hbase来存储:

海量订单流水数据(长久保存)

交易记录

数据库历史数据

二、Hbase的Region介绍

前面已经介绍了Region类似于数据库的分片和分区的概念,每个Region负责一小部分Rowkey范围的数据的读写和维护,Region包含了对应的起始行到结束行的所有信息。master将对应的region分配给不同的RergionServer,由RegionSever来提供Region的读写服务和相关的管理工作。这部分主要介绍Region实例以及Rgeion的寻找路径:

1、region实例

 
 

上图模拟了一个Hbase的表是如何拆分成region,以及分配到不同的RegionServer中去。上面是1个Userinfo表,里面有7条记录,其中rowkey为0001到0002的记录被分配到了Region1上,Rowkey为0003到0004的记录被分配到了Region2上,而rowkey为0005、0006和0007的记录则被分配到了Region3上。region1和region2被master分配给了RegionServer1(RS1),Region3被master配分给了RegionServer2(RS2)

备注:这里只是为了更容易的说明拆分的规则,其实真实的场景并不会几条记录拆分到不通的Region上,而是到一定的数据量才会拆分,具体的在Region的拆分那部分再具体的介绍。

2、Region的寻址

既然读写都在RegionServer上发生,我们前面有讲到,每个RegionSever为一定数量的region服务,那么client要对某一行数据做读写的时候如何能知道具体要去访问哪个RegionServer呢?那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2.1、老的Region寻址方式

在Hbase 0.96版本以前,Hbase有两个特殊的表,分别是-ROOT-表和.META.表,其中-ROOT-的位置存储在ZooKeeper中,-ROOT-本身存储了 .META. Table的RegionInfo信息,并且-ROOT-不会分裂,只有一个region。而.META.表可以被切分成多个region。读取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第1步:client请求ZK获得-ROOT-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

第2步:client请求-ROOT-所在的RS地址,获取.META.表的地址,client会将-ROOT-的相关信息cache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第3步:client请求.META.表的RS地址,获取访问数据所在RegionServer的地址,client会将.META.的相关信息cache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第4步:client请求访问数据所在RegionServer的地址,获取对应的数据

从上面的路径我们可以看出,用户需要3次请求才能直到用户Table真正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序带来了性能的下降。在0.96之前使用3层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元数据可能需要很大。但是真正集群运行,元数据的大小其实很容易计算出来。在BigTable的论文中,每行METADATA数据存储大小为1KB左右,如果按照一个Region为128M的计算,3层设计可以支持的Region个数为2^34个,采用2层设计可以支持2^17(131072)。那么2层设计的情况下一个集群可以存储4P的数据。这仅仅是一个Region只有128M的情况下。如果是10G呢? 因此,通过计算,其实2层设计就可以满足集群的需求。因此在0.96版本以后就去掉了-ROOT-表了。

2.2、新的Region寻址方式

如上面的计算,2层结构其实完全能满足业务的需求,因此0.96版本以后将-ROOT-表去掉了。如下图所示:

 
 

访问路径变成了3步:

第1步:Client请求ZK获取.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的地址。

第2步:Client请求.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获取访问数据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client会将.META.的相关信息cache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第3步:Client请求数据所在的RegionServer,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总结去掉-ROOT-的原因有如下2点:

其一:提高性能

其二:2层结构已经足以满足集群的需求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Client会缓存.META.的数据,用来加快访问,既然有缓存,那它什么时候更新?如果.META.更新了,比如Region1不在RerverServer2上了,被转移到了RerverServer3上。client的缓存没有更新会有什么情况?

其实,Client的元数据缓存不更新,当.META.的数据发生更新。如上面的例子,由于Region1的位置发生了变化,Client再次根据缓存去访问的时候,会出现错误,当出现异常达到重试次数后就会去.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获取最新的数据,如果.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也变了,Client就会去ZK上获取.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的最新地址。


HBase 的工作原理总结

在上面的图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我们之前没有提到的概念:Store、MemStore、StoreFile 以及 HFile。带着这几个新的概念,我们完整的梳理下整个 HBase 的工作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HBase 的集群是通过 Zookeeper 来进行机器之前的协调,也就是说 HBase Master 与 Region Server 之间的关系是依赖 Zookeeper 来维护。

当一个 Client 需要访问 HBase 集群时,Client 需要先和 Zookeeper 来通信,然后才会找到对应的 Region Server。每一个 Region Server 管理着很多个 Region。

对于 HBase 来说,Region 是 HBase 并行化的基本单元。因此,数据也都存储在 Region 中。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每一个 Region 都只存储一个 Column Family 的数据,并且是该 CF 中的一段(按 Row 的区间分成多个 Region)。Region 所能存储的数据大小是有上限的,当达到该上限时(Threshold),Region 会进行分裂,数据也会分裂到多个 Region 中,这样便可以提高数据的并行化,以及提高数据的容量。

每个 Region 包含着多个 Store 对象。每个 Store 包含一个 MemStore,和一个或多个 HFile。

MemStore 便是数据在内存中的实体,并且一般都是有序的。当数据向 Region 写入的时候,会先写入 MemStore。当 MemStore 中的数据需要向底层文件系统倾倒(Dump)时(例如 MemStore 中的数据体积到达 MemStore 配置的最大值),Store 便会创建 StoreFile,而 StoreFile 就是对 HFile 一层封装。所以 MemStore 中的数据会最终写入到 HFile 中,也就是磁盘 IO。

由于 HBase 底层依靠 HDFS,因此 HFile 都存储在 HDFS 之中。这便是整个 HBase 工作的原理简述。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Java成神之路技术整理(长期更新)

下一篇:Eclipse发布的Dynamical web项目在Tomacat文件夹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