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中修改用户名的方法

2019-04-20 08:55:03来源:华彩软件站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在安装系统的时候填写的用户名可能没怎么考虑,如果后来觉得这个用户名不怎么好,想在不影响任何操作的情况仅仅修改这个用户名,可以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在这里我就不细说原理了,直接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建议使用single模式(如ubuntu中的RecoveryMode以root用户登录系统。


  当然这个也不是必须的,如果你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用户,并且其中不需要的更改的那个具有获得root权限的资格即可。是不是说的有点乱了?呵呵因为我当时的情况是要修改两个用户名,两者都可获得root权限,可交替操作。但怎么说,也不如直接以root身份等来的方便。


  2、修改/etc/passwd这个文件中的用户名部分、用户组部分、主目录部分;


  3、修改/etc/group这个文件中的用户名部分、用户组部分;同时也将/etc/gshadow改写一下;


  4、修改/etc/shadow文件中的用户名部分,这个不改将无法登录系统;


  5、修改/home/olduser为/home/newuser,同时注意一定要修改其所属的用户和用户组,chown时加上个-R,这个很关键;


  这5个步骤缺一不可,操作失误很可能导致无法登入系统,认真完成上面的5个步骤即可修改成功。


  备注:上面所述的都是通过手动修改的方法,如果想一下子修改掉可以试试usermod-l命令,呵呵!~~


  usermod用法


  修改使用者帐号


  名称


  usermod-修改使用者帐号


  语法


  usermod[-ccomment][-dhome_dir[-m]][-eexpire_date][-finactive_time][-ginitial_group][-Ggroup[,...]][-llogin_name][-sshell][-uuid[-o]]login


  描述


  usermod命令会参照你命令列上指定的部份修改系统帐号档。下列为usermod可选用的参数。


  -ccomment


  更新使用者帐号password档中的注解栏,一般是使用chfn(1)来修改。


  -dhome_dir


  更新使用者新的登入目录。如果给定-m选项,使用者旧目录会搬到新的目录去,如旧目录不存在则建个新的。


  -eexpire_date


  加上使用者帐号停止日期。日期格式为MM/DD/YY.


  -finactive_days


  帐号过期几日后永久停权。当值为0时帐号则立刻被停权。而当值为-1时则关闭此功能。预设值为-1。


  -ginitial_group


  更新使用者新的起始登入群组。群组名须已存在。群组ID必须参照既有的的群组。群组ID预设值为1。


  -Ggroup,[...]


  定义使用者为一堆groups的成员。每个群组使用??区格开来,不可以夹杂空白字元。群组名同-g选项的限制。如果使用者现在的群组不再此列,则将使用者由该群组中移除。


  -llogin_name


  变更使用者login时的名称为login_name。其于不变。特别是,使用者目录名应该也会跟着更动成新的登入名。


  -sshell


  指定新登入shell。如此栏留白,系统将选用系统预设shell。


  -uuid使


  用者ID值。必须为唯一的ID值,除非用-o选项。数字不可为负值。预设为最小不得小于99而逐次增加。0~99传统上是保留给系统帐号使用。使用者目录树下所有的档案目录其userID会自动改变。放在使用者目录外的档案则要自行手动更动。


  警告


  usermod不允许你改变正在线上的使用者帐号名称。当usermod用来改变userID,必须确认这名user没在电脑上执行任何程序。你需手动更改使用者的crontab档。也需手动更改使用者的at工作档。采用NISserver须在server上更动相关的NIS设定。


  档案


  /etc/passwd-使用者帐号资讯/etc/shadow-使用者帐号资讯加密/etc/group-群组资讯


原文链接:http://www.huacolor.com/article/17763.html
如有疑问请与原作者联系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Linux技巧:OEE装在Linux中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在本地硬盘中打造多功能系统维护“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