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总是令信息化主管…

2018-11-26 08:00:47来源:中国云计算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在软件工程的历史中,很长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需求分析是整个软件工程中最简单的一个步骤,但在过去十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过程,它关乎着软件项目开发的成败。有资料表示,现在的软件项目中返工开销几乎占了总开发的一半,而导致返工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分析不明确,从而引发项目开发中的一系列更改,这些更改可能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软件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等严重问题,给信息化部门主管带来严重的困扰。那么,为什么在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那么困难?

一、自身需求不清晰

需求分析是对用户的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明确在用户的业务环境中软件系统应该“做什么”。有些用户在决定引进某一软件项目后,对需求只有朦胧的感觉,说不清楚具体的需求是什么;另外还有一些用户,虽然心里清楚自己单位要做的软件项目需求,但却不能准确描述出来。

二、业务部门不配合

对于软件建设单位,软件项目往往是由信息中心等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业务部门需要配合进行业务需求调研、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但有的业务部门由于自身业务工作繁忙,不想承担相关责任,从而拒绝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软件项目需求调研工作中,往往形成业务部门与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作不配合的局面,软件项目需求得不到充分了解。

三、沟通存在障碍

用户在与开发方沟通时,由于开发方不是用户领域的专家,不熟悉用户的业务活动和业务环境,双方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隔阂,导致用户所表达的需求并不能被开发方完全理解。

四、需求变动频繁

对于一个大型而复杂的软件系统,很难在开始就精确完整地提出它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一开始只能提出一个大概、模糊的功能,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认识才逐步明确;有时进入到设计、编程阶段甚至开发后期,还会有新的需求出现。

以上现象普遍存在于软件项目需求分析阶段,直接影响着后面软件项目开发的顺利进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总结了常见的几种解决方法如下:

1、访谈

系统分析员或者设计人员针对该项目提出一些事先已经准备好的具体问题,鼓励被访问人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统计。或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快速建立的原型演示系统的主要功能,然后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去体验,针对体验的结果请大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这种方法充分提高了大家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积极主动的作用,这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之为“情景分析技术”。

2、面向数据流的自顶向下求精

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抽象和细分”。主要是利用数据流图,先建立一个初步的系统功能模型,然后按照基本思想,自顶向下,逐步对顶层数据流图进行细分,在细分的过程中,根据数据流图判断是否分解正确或者哪些地方有问题,然后再进行修正完善。

3、 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

     1)进行初步访谈,初步确定待解决的问题的范围和解决方案;2)开发者和用户分别写出“产品需求”;3)选定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选举协调人;4)邀请开发者和用户双方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5)列出系统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系统将产生的对象、系统为完成自己的功能将使用的对象,列出操作这些对象或与这些对象交互的服务,列出约束条件和性能标准;6)共同创建一张组合列表起草完整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4.、快速原型分析技术

首先通过初步需求,快速建立一个系统原型;然后运行给用户看,用户根据原型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程序开发者根据用户的建议,对原型进行修改和完善。如此反复的迭代进行,直到最终建立一个满足全面需求的软件系统为止。

5、合理使用需求跟踪矩阵

需求跟踪矩阵是把产品需求从其来源连接到能满足需求的可交付成果的一种表格。使用需求跟踪矩阵,可以把每个需求与业务目标或项目目标联系起来,有助于确保每个需求都具有商业价值。需求跟踪矩阵提供了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跟踪需求的一种方法,有助于确保需求文件中被批准的每项需求在项目结束的时候都能交付。最后,需求跟踪矩阵还为管理产品范围变更提供了框架。

6、分阶段进行需求评审

在软件项目需求分析阶段中,应该在需求形成的过程中进行分阶段的评审,而不是在需求最终形成后再进行评审。分阶段评审可以将原本需要进行的大规模评审拆分成各个小规模的评审,降低了需求返工的风险,提高了评审的质量。比如可以在形成目标性需求后进行一次评审,在形成系统的初次概要需求后进行一次评审,对概要需求细分成几个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各个评审,最终再对整体的需求进行评审。

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设计及实现的基础,对于整个软件项目来说至关重要。有数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软件项目失败是由于需求分析不明确导致而成。因此,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进行需求分析,解决需求分析阶段面临的各种问题,将会极大推动后续软件项目的顺利进展。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云计算互连的未来?

下一篇:优云数智UMCloud CTO王璞:IaaS+PaaS驱动私有云未来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