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云驱动GIS技术变革,支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升…

2018-09-05 07:38:37来源:中国云计算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2018年8月29日-31日,以“地理智慧,升维赋能”为主题的2018 GIS 软件技术大会(简称“GTC2018”)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超图集团联合主办,阿里云、ZETTAKIT泽塔云等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共同展示业界标杆应用成果,分享丰富行业解决方案。

基于我国GIS发展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在会上指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虽然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已初步实现了数据获取的立体化和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现阶段GIS尚不能全面胜任智慧城市的需求。

随着微小卫星、激光雷达、立体摄像头、点云处理技术、高精度定位与室内定位等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可以预见的是,智能化测绘、遥感、导航无人机、测绘测量机器人等AI新技术和应用工具的发展,必将使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和成图手段更加自动化、实时化,而GIS必然会面临数据暴增、计算密集、高并发等方面的挑战,从而进入全新的技术升级阶段。

GPU云:新一代GIS生产力工具

事实上,GIS始终建立在IT技术基础之上,IT技术的进展也必然推动GIS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若要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GIS发展就必须紧跟IT技术热点,运用新一代的生产力工具。

云计算理所当然的成了大家首先想到的IT解决方案。它能够供实时可用的IT资源,来支撑海量空间地理数据的发现、获取、处理和应用,并满足多终端设备、超大用户量的高并发访问,解决了传统IT架构中基础设施集约利用、扩容不易、管理运维复杂等难题。

传统的云计算解决了数据存储和管理问题,但是如何将存储系统和生产系统有机地对接上,使得云计算架构能完整覆盖整个业务流程呢?如何将云计算和图形工作站进行有机整合呢?

其实很简单,将图形工作站直接部署到云端就行了。在云计算平台通过GPU虚拟化技术,部署“云端的图形工作站”GPU云。这样就将数据存储系统和生产系统统一到云计算架构中。这种整合方式,有效的缩短了两个系统之间的业务路径,不仅解决了数据的大容量可靠存储和数据安全,同时还确保了数据的快速分发,图形的密集运算渲染,这大大的缩短了业务周期,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种GPU云的解决方案,替换了传统的“集中存储+图形工作站”生产架构,更加适合GIS对IT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GIS技术革命:涉密数据安全流转,快速作业

前面介绍了诸多云计算和GPU云的技术优势和先进性,那么在GSI实际应用中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业务价值?

目前,大多数的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IT系统存在几大问题:

数据分发效率低。涉密数据一般通过磁盘对拷方式分发到相关业务部门,而作业端在使用图形工作站处理数据前,光是下载原始数据就占用了超过40%的业务处理时间。由于存储以及网络性能造成的瓶颈,当前业务处理模式尤其是遥感数据工程如CIPS、PixelGrid以及GXL,往往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完成作业。

数据存储缺乏高效管理和容灾保护机制。重要的业务数据主要保存在服务器或者集中式存储上,数据存储没有灾备保护,一旦服务器发生故障,数据将会丢失,造成巨大的损失。

涉密数据流转风险大。多台图形工作站部署在作业端,USB接口外设容易导致计算机病毒程序流入、以及涉密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成本来进行约束。

4.缺乏一套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管理、决策的平台。IT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率、使用情况难以通过统一界面管理。传统方式以图形工作站作为基本单位进行采购,新增硬件设备纳入资源管理又需要繁琐的流程,工作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上,实属低效率的重复劳动。

在某直属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实际案例中,“超融合+GPU云”让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基于超融合构建统一基础云服务平台,为数据工程都、遥感事业部、系统开发部等多个部门提供高性能、高可用的IT资源,适应新一代的GIS要求,极大地释放和提高了生产力:

1.提升业务生产效率:数据的分发和流转,不再以人工实地拷贝的方式,而是以项目为单位,由作业端向管理部门申请云端的计算资源,直接将涉密数据导入作业平台,数据使用完毕后提交生产结果数据,计算资源当即释放,可以说是无需流转文件即可完成业务。

同时,大型原始素材直接转由GPU云处理,分布式存储的数据读写速度比普通磁盘更快,支持大量用户并发工作的需求,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2.保证云端图形生产力:GPU云满足重度图像渲染使用场景,提供本地图站一致的使用体验。

3.保障涉密数据安全:将所有数据集中在云端,提供多副本部署模式,支持异地数据备份与双活数据中心,能够有效避免因为硬件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以及外围设备的拷贝导致的数据泄密。

简化管理和运维:超融合架构的资源池化,让IT资源实现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应用使用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所有生产系统操作系统和软件无需工作人员单独部署,直接通过云数据中心快速创建。

5.满足测绘系统日益增长的数据压力:面向未来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超融合的横向扩展升级也非常方便,还可对现有x86服务器进行利旧。

GIS的发展,导致了数据规模快速增长,如何快速有效的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成了GIS能否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关键。这种价值需要有相适应的IT技术作为支撑和推动。“超融合+GPU云”作为全新的云计算生产架构,从数据管理和业务生产,给予了完整的IT解决方案。这将有力推动测绘行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智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移动云”在智博会上正式发布。

在首届智博会上,“移动云”正式发布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与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云计算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上云”。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移动云”上线后,将实现智能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互联、精准调度、快速分发,同时应用于政务、教育、金融、医疗、互联网和媒体等行业。

让中小企业能低价上“云”

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并将百万企业上云作为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之一,推动“企业上云”成为了重要任务。

据介绍,中国移动是首家获得云服务牌照和CDN牌照的运营商,助力智能产业的发展,并将建设更多的IDC和云基础设施,让行业云遍布全国百余座城市,支撑各行业企业智慧经营和服务提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政企分公司云计算中心副总经理孙维介绍,“移动云”以全网统一规划的4个一级数据中心为支撑,以全国31个省级数据中心为补充,构成贯通全国的资源一体化布局。目前,已形成7大集团直管数据中心,5大集团级云数据中心以及31个省(市区)共计80座数据中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永表示:“将推动构建开放式云计算产业生态,积极开展本地云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重庆政府和企业上‘云’。”

依托强大的云网优势资源,重庆移动将推动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云计算技术、产业、应用和服务体系及产业生态,以完善的产品体系、优质的服务体验及优惠的价格,助力推动重庆市中小企业从资源上云逐步向管理上云、业务上云、数据上云升级,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并以中小企业上云为切入点,推动企业信息化从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过渡。

吸引国内外优秀云服务商

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为中小企业搭建云服务平台,包括哪些内容?未来如何推进?

杨永介绍,中小企业通过上“云”实现信息化平台部署,具备低成本、易扩容、免运维等诸多优势,因此云服务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载体,将成为必然趋势。

重庆移动为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基于中国移动完善的云产品体系,积极推动本地云生态建设,可以向重庆本地中小企业提供IaaS、PaaS、SaaS等完整三层服务,目前已聚合产品数量超过百余款。

“后续我们将继续深入与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合作,扩大与行业信息化厂商、中小集成厂商、软件服务商等伙伴的合作力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产品数量及服务能力,从而助力重庆中小企业上云工作深入开展。”杨永说。

重庆市中小企业上云服务平台建成后,对构建开放式云计算产业生态,吸引国内外优秀云服务商,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服务等产业链产生积极作用;将有力地推动重庆中小企业信息化从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过渡,助力重庆的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快速进入市场、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及战略转型。

同时,智博会上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云舟计划”招募活动,通过引入业界优秀合作伙伴,满足企业客户各类信息化应用场景需求。

数据中心位于两江新区

中国移动(重庆)数据中心效果图。

记者了解到,中国移动(重庆)数据中心既是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目前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也是重庆市“云端计划”的标志性项目,是“移动云”重要基础能力。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国移动(重庆)数据中心就位于这里。数据中心按照国际T3+标准设计建造,总投资达103.8亿元,总面积217亩,总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

数据中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包括通信机楼、生产附属楼、动力配套楼和数据机楼,建成后可提供约4500个机架的装机容量;二期也已启动前期工作。数据中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13000个机柜、约13万台服务器的运营能力。

这对于完善重庆两江新区电子信息核心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数据中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将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共同发挥作用,为我市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助力重庆成为“国际信息港”。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李鲲:基于云服务开展媒体业务将会成为趋势

下一篇:电气百科:华为发布全云化IoT连接使能平台,使能运营商敏捷高效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