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未来中国:开启全方位智慧城市时代

2018-09-01 05:35:00来源:中国云计算网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致密而紧凑,用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语种中的“文明”一词皆源自拉丁文“Civitas”,意即“城市”,侧面展现出城市推动文明,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特性。

智慧城市的前世今生,联结过去与未来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漫长而深远,也见证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1800年,全球仅有2%人口居住于城市,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已有约一半人口迁入城市;在中国,从 1978 年到 2017 年,城镇化率已迅速由 17.92%提升至 58.52%,城镇常住人口由 1.7 亿人增加到 8.1亿人。

可以说,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自始至终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腾飞与不断深入:从愈发膨胀扩张成长为“超级”体量的北上广深,到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的“新一线”城市群;从原有的单一市中心商业生态到联结远郊区县和社区商圈的多点分布城市业态;从前沿城市的商务中心(CBD)概念演进到更舒适、更生态、更多元的城市生活综合体及公共空间(CAZ);从相对孤立封闭的广大农村区域到越来越纵深内陆不断推进的城镇化经济,通过快速覆盖全国的互联网服务打通城市与乡村的地缘壁垒……城市化的核心内涵正逐渐从初级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飞速演进到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的一站式数字智能化,这种基于科技、通讯与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能够进一步打通数据,感测、整合、优化城市运行系统效率与质量的城市化建设,能够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构成了今时今日全球范围内热烈讨论的智慧城市核心要义。

智慧城市在中国,“PATH”的互补共赢

近年来,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效颇丰,发展举世瞩目,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试验场”:从 2012 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到 2014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引入国家战略规划,再到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基于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的推进历经了起步期、探索试点期、成熟规范期、目前已迈入一个全新的蓬勃发展期。2018年,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强调,“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分级分类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全国 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 76%的地级城市,超过 500 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阶段遵从“政府引导方向,市场主导建设,企业合作参与”的投融资格局。这一实践不仅持续转变着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国内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在助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安全、医疗资源等各类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也反过来带动了智慧城市产业迈向成熟化进程。在中国智慧城市领域顶层企业级大玩家的战场,当今业界开始流行一个新提法“PATH”:即中国平安、阿里、腾讯、华为四家巨头,各自有侧重,竞争且互补,组成了智慧城市界的“BAT”,成为该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家企业。

“PATH”中的“P”指中国平安,致力于提供智慧城市的全面解决方案,成为顶层设计机构;“A”指阿里,侧重商业属性,提出了“给城市安装大脑”的构想,旨在基于支付服务和超算平台全局化处理数据,强化其在智慧城市领域中的AI分析优势,提升城市传感效率;“T”指腾讯,强调“连接”作为关键词,依靠自身强大的社交应用基因,在微信平台完成多项智慧服务集成,并以微信为入口,致力于连接整合多点线上线下生态,实现城市生态的互联、共享和智能一体化;“H”即指华为,依托以通讯硬件起家的业务优势,更多从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建设宽带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逐步完善城市的信息化。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以及领先世界并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新业态,为“PATH”这样的国内大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不断在智慧城市领域投入研发,展开布局。其中,中国平安作为四大企业中唯一的一家金融集团,特色鲜明,引发了业界诸多分析。事实上,平安已经不是首次提出”金融+科技“的战略指引,并将智慧城市的业务布局紧密融合进自身长期深耕的“大金融资产”、“大健康医疗”领域。

相比于其他几家科技类企业伙伴的局部化、项目制的技术系统与产品,平安的优势之一是全面且完整的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覆盖从顶层设计的理论体系建设到前沿技术的实践部署;优势之二是能够抓住智慧城市的两大核心模块:财政和医疗,以行业专家的角度,为智慧城市的这两大模块提供深入的规划布局,提供成熟的项目融资思路;三是实战经验丰富、业务覆盖面广,熟悉地方政府的真实需求和工作方式,能够在规划层面切实站在政府合作伙伴和决策制定方的高度想问题,提方案,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过往经验中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

理解智慧城市的多重内涵,打造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智慧城市,从狭义来说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充分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万物互联新技术与新场景,已被视作当今构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从广义来说,是运用人们的智慧来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管理与发展好城市。简单概括之,智慧城市是应物理系统,数字系统和人文系统再建筑环境中的有效集成。在国际学界,维也纳理工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于2009年首次提出了体现城市智慧的六个维度:增长的经济、便捷的移动、舒适的环境、智慧的民众、安全的生活、公正的治理。

因此,构建智慧城市,实际是要基于一定土地和人口范围的载体,通过城市管理者协同专业智库机构和商业投资运作、运用多种途径的权责、创造力和能力来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城市环境,以构建出一套具有高效行政制度、智能运营技术、丰富人文内涵的全新生活方式综合体,为市民创造高效率,可持续,以人为本,多点联结和包罗万象的繁荣未来。

而在当今中国国内智慧城市产业快速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一系列挑战与矛盾也随之而生:定位不清、外延不明、数据不互通、信息孤岛林立、跨行业信息安全缺乏统一标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较滞后等问题接连浮现。面对打造完善且高品质智慧城市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国内相关领域亟需一整套准确全面、体系化、且具有前瞻性的方法论和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协同政府合作伙伴,从顶层设计入手,从分立建筑和基础设施向整体建构的顶层概念转变,统筹全局各要素,从城市自身的历史、产业、人口、经济等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同时结合城市周边地缘经济的优缺点,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辅以前沿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的感应效率与运作质量,设计出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脉络的战略方案和合理建设路径。

在诸多现有企业级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中国平安的理论框架相对全面综合,并通过发布《平安智慧城市白皮书》完整阐释出一整套具有前瞻思维的顶层规划和统筹理念,展现出成为智慧城市领域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锋芒与野心。中国平安认为,建造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应回归以人为本,注重将技术与丰富的实际服务场景相结合,解决人们城市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为此,平安智慧城市以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科技四大核心技术为依托,提出了名为“1+N”的整体解决方案:“1”是一个“智慧城市云”平台,即建设严格统一、集中管控的智慧城市数据平台,提升数据管理与分析效率,并树立数据安全管控体系,确保智慧城市信息安全;“N”是涵括三大板块的多个平安智慧服务,即推出面向政府的智慧治理、面向市民的智慧民生和面向产业的智慧经济这三大智慧城市板块,覆盖智慧政务、民政、财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医疗、房产、环保、养老等多项对百姓生活影响大、社会价值高,与金融结合紧密的智慧服务子模块,致力于帮助地方政府提高执政成效、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市民服务水平。

通过布局“1+N”解决方案全景图,平安展现出了梳理城市发展需求的清晰思路与顶层咨询规划的布局能力,从政府、民众、产业发展的三方视角,即综合又拆分,在“智慧、智理、智效”的整体理念框架之下,完整系统地提出各个子模块搭建、运营、融资的一揽子具体实操建议和解决方案。

“智慧、智理、智效”,形成了平安智慧城市“三智一体”的核心构建理念。“智慧”,即正确合理的规划、设计和认知;“智理”,即能落地,全面的解决方案,有科学的项目管理手段,有合理的运营规范,能高质高效达成“智慧”目标;“智效”,即产出效果,有全面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监督考核“理”的成果,指导提升“智慧”能力。在平安“三智一体”理念框架的协同过程中,三“智”不可或缺,形成闭环,让智慧城市建设做到顶层设计规划“说得出来”、建设运营管理“做得出来”、效果监督检验“评得出来”,并以“认知—实践—提升”的运行模式不断迭代,推动城市变成会思考、能学习、自循环的“智慧进化体”。

目前,平安的智慧城市业务已在全国两百多个城市落地,已建立的市民线上服务平台可提供两千余项服务,涵盖城市管理及市民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针对特大城市热点区域拥堵难题,平安打造定制化智慧拥堵解决方案,2018年“五一”期间,基于平安智慧交通拥堵治理解决方案的深圳东部景区预约通行项目上线,深圳交警对大鹏景区试行“预约通行”,平均车速较2017年同期提升51.5%,达到近三年最高水平,同时事故警情和拥堵警情分别比2017年同期下降94%和93%;智慧财政方面,智慧财政项目为南宁市融资企业累计节约成本1.29亿元;智慧医疗服务全国200多个城市,为数亿人口提供医保控费、账户管理等服务;教育方面,已有5省市110余万学生使用平安人脸校园考勤和人脸考试核身技术,核验平均1秒通过。

展望未来,构建中国智慧社会

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将一座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

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预见,城市智慧化建设将不断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持续延展其内涵要义:智慧城市不仅是对于技术手段层面的规划,其本质应当还原于“以人为本”的规划,对不同城市发展路径的规划,以及对于城市理想生活的规划。

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新型产业,还将继续审时度势,不断演进,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以解决城市生活中的需求痛点为导向,以规划能力先行,以科技研发为根基,将新兴技术手段融入于越来越丰富的实际服务场景中去,通过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智慧方案,逐步并行构建“硬件基础设施”与“软性基础设施”,有情怀、有温度地服务社会。

在构建智慧社会的实践之路上,企业与政府将继续作为公共经济领域的紧密合作伙伴,将城市发展推向更前沿的未来,打造满足市政需求、民生需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中国智慧城市“标杆”。

中国安防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迅速崛起为世界安防产业中的重要力量。国内安防企业的产品除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国内安防需求外,还远销至欧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在安防监控产业中尤为重要的图像传感器却由于技术门槛高、对国外产品依赖性强等原因而被忽视。

图像传感器作为系统感知层和数据收集的基础,其功能和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传感器的最初理解,它不仅是一个电子元器件,而是人工智能领域不可或缺的感知器官。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之际,图像传感器可说是促进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接口,是万物之“眼”。

图像传感器产品市场潜力大 高端产品缺乏

目前,CMOS市场占有率已超过CCD,成为图像传感器的主流。据法国Yole咨询公司分析,智能手机、汽车和安防是目前图像传感应用最热的三大领域。对于安防行业来说,CMOS图像传感器在更高分辨率下更有优势,能够提供高品质视频图像以及高动态范围的视频数据,响应速度快,更适合高清监控的大数据量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监控设备。2015-2020年间,安全监控年均复合增速可保持36%,增长至9.12亿美元,其中,大多数监控设备采用了CMOS图像传感器,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近年来,受到安防、RFID标签卡等领域的需求拉动,传感器市场市场迅速扩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至2017年末,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总额已达到747.78亿元,同比增长10.02%。

市场如此庞大,但能够提供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的供应商却寥寥无几,除少数台湾企业,国内厂家多以提供低端CMOS图像传感器为主,航空、航天等高可靠要求的图像传感器还依赖于进口。

国内传感器企业逐渐发展

2018年上半年美国对核心芯片的禁运,给传感器及应用行业敲响警钟:如果国内企业不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未来也将面临类似局面。

近年来,我国对传感器产业的重视不断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其发展。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表示未来将在传感器领域建立超百亿元的创新产业集群,以及产值超过10亿元的行业龙头和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小而精企业。

面对市场环境对图像传感器性能的强烈需求,以大华、SmartSens、航天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和资源均比较雄厚的企业发展起来。

大华股份主营安防产品。将高清逐行扫描图像传感器用于一体化高清抓拍摄像机,能够实现百万像素高清晰图片高速抓拍、视频实时录像、车牌识别、存储、检索等功能,是高速图像采集处理技术在高速抓拍领域的综合应用。

SmartSens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历经多年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安防行业中高端成像传感器芯片市场的中坚力量,其产品在满足高信噪比、高清晰度的同时,还运用创新的高动态范围技术,满足高速运动场景的宽动态范围成像需求。此外SmartSens 采用低功耗架构设计,有效降低产品功耗,使产品设计有了更多领域的适应性。

而航天电子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公司,其高性能传感器适应军工产品研制要求,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雄厚的技术开发实力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结语

当前,国内传感器行业已有一定发展,但国产CMOS图像传感器想要追赶甚至超越国外厂商,必须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在传感器芯片设计技术上不断创新,只有加快自主创新、形成产业龙头,促进相关领域技术融合,才能较快推进传感器产业发展,满足我国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第二个十年来临 云计算技术为经济转型赋能

下一篇:阿里巴巴发布第一季度财报:云计算技术成增长最快的业务 同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