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我是泼冷水的,互联网仅仅是个工具

2015-09-25 01:55:00来源:[标签:来源]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对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的热火朝天,许小年直言自己是“泼冷水”的,他认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早就有过总结,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怎么以前没听过蒸汽机思维?”,至于P2P,O2O等概念,许小年也不看好,认为他们并没有解决金融行业的难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据新浪财经报道:“正和岛(东盟国际)广西岛邻机构成立暨正和岛‘大健康产业’论坛”于2015年9月22日在南宁召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出席并演讲。

  在谈到新常态时,许小年表示,目前来看,政府不会再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企业不应在寄望于此。许小年还强调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隐患。

  对于下一步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许小年分析了两种“中国模式”,即1978年-90年代以前,依靠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和90年代之后,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动GDP增长的模式。许小年认为,后者已经不可持续,必须改革体制,依靠企业家的创造力、创新力提高效率。

  对于企业的转型问题,许小年认为,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非简单模仿。

  对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的热火朝天,许小年直言自己是“泼冷水”的,他认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早就有过总结,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怎么以前没听过蒸汽机思维?”,至于P2P,O2O等概念,许小年也不看好,认为他们并没有解决金融行业的难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政府不会再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对于新常态各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将进入中低速增长期,是7、6、还是5,不好说。总的来说就是增长比过去明显放缓,其原因是周期性的,更是结构性的,而且主要是结构性的放缓,这决定了经济新常态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到底长到什么多少?财政部长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说可能要五年,我本人表示同意。

  在经济增长放慢而且新常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的情况下,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这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自己的观察是,政府不愿意也无力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这样的观察是否准确,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但我认为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这样的取向在当前的形势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这种政策取向和过去有所不同。在行业层面上,过剩产能普遍存在,各个行业都为过剩产能而苦恼,在过剩产能压力下,企业没有其他办法,只好不断降低价格,试图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而降低价格在宏观层面上显示的是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在传统实体经济中,投资机会缺乏。所以,现在我们缺的不是钱,缺的是能够盈利的投资机会,这是另外一个现实。

  再看企业层面,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但是人工成本、资本价格、资金成本呈现出来的刚性,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而降低。一方面经济疲软,另一方面成本出现刚性,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受到了挤压。一些企业过去靠低成本扩张非常成功,而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再适应市场,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认清两种“中国模式” 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不可持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是因为在9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这个转变具体是什么?1978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效率的提高,具体体现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比计划经济更加有效,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到工业部门,资源从国有部门转向效率更高的民营部门转移。即资源配置在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朝着更有效率的部门和行业转移,这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另外还有激励机制的改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一大群企业家在改革的大潮中出现,这些企业家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千方百计寻找市场急需的产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强烈的提高效率驱动,远远超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因为国有企业受到体制的限制,对效率的提高是不敏感的。

  所以当我们谈“中国模式”的时候,我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有两个“中国模式”,从1978年到1990末是一个“中国模式”,从1990年末到现在是另外一个“中国模式”,我们经常把这两个“中国模式”混淆了,现在有必要区分一下。

  从1990年到现在是什么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分配资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动GDP的增长。现在中国模式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的,政府发钱、支配资源、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的资源从哪里来,来自于税收,来自于国有银行扩张信用,政府的资源来自于中央发行货币,主要是依靠这样的方法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启动了4万亿计划,更是第二阶段中国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花钱靠银行发贷款,靠银行印钞票拉动经济发展,跟前一个中国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靠政府拉动短期需求维持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第一个“中国模式”和第二个“中国模式”的区别在于可持续性,如果依靠企业家的创造力、创新力提高效率,这个增长是可持续的。而依靠政府拉动增长,这是不可持续的。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政府的资源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企业家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是第一个“中国模式”和第二个“中国模式”的区别。第二个原因,在经济学上叫做投资的收益递减,政府不断发钱,银行印钞票,虽然可以促进短期的增长,但是促进的作用越来越弱,政策同样存在着递减效应。这和吃药是一样的,一种药用多了,药力会不断衰减,我们叫做投资的效用递减或者政府作用递减。因此利用政府投资拉动增长,短期可以见效,但是长期无法持续。

  2009年我们执行了4万亿刺激计划,结果使得本来就已经过剩的产能又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4万亿主要靠债务融资,结果形成了今天政府债务、银行坏账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隐患,这个隐患不清除,我们无法进入下一轮的增长,大家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政府债务问题是中国经济一大隐患

  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前提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是清理过去积留下来的债务,中央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了。今年“两会”时,财政部宣布推出1万亿的长期债务置换的计划,用长期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已经到期的债务,说白了就是解决企业贷款展期的问题。年初提出1万亿,年中加到2万亿,现在加到3万亿,这说明地方经济的债务问题比当初估计的还要严重。

  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隐患,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不清理就会转换为银行的坏账,银行的坏账正在上升,如果地方债务问题划不出来,如果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调,银行坏账会快速上升。所以,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把过去执行单纯依靠政府政策拉动经济所遗留下的问题清理掉,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包袱。第二个前提是必须从政府拉动需求的模式回到1978年到1990年那种,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能量的模式。

  这两个前提没有达到之前,我们还是新常态,还是要在新常态下思考企业的经营。由于到目前为止,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出台的不多,因此新常态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怎么办?市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必须求变,也就是转型的问题。

  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和思维

  不仅国家经济要转型——经济增长模式从单纯依靠政府短期政策措施转向基于市场,释放市场力量,发挥企业家的创造和创新精神,提高效率、走可持续增长的道路。企业也需要转型——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型的最大障碍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是传统观念,是惯性思维。

  昨天正和岛的同事告诉我,要组织企业家去以色列、德国、美国访问学习,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第一就是要学人家的观念、人家的心理,其次才是学商业模式,学技术、学产品。

  以色列的企业家创造能力如此之强,并不是犹太人比中国人聪明,其实中国人的智商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中国人非常聪明,但有时候太聪明了,聪明到了经常做蠢事。以色列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宗教、社会、历史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德国的企业家缺少创新,但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业家,他们可以把汽车、设备、化工产品做到世界第一,但是他缺乏以色列和美国硅谷那样的创新企业家,这也是和文化、历史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去看去学,但你要想照抄他们的商业模式极为困难,你让美国人生产奔驰宝马,他们也生产不出来,你让德国人生产特斯拉,德国人也不行。所以,第一是要学人家的心态,学人家的理念。德国那么多的优秀中小企业手里都有独特的技术,在上百年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那么一个小铺子,小作坊,专心致志走下去,在一项技术上做到世界领先,我们问一问自己,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态,有没有这样的定力,有没有这样的钻研和精神,这是我在德国看中小企业体会最深的。就是这种不以小为卑贱,不以小为低下的精神,这样一种内心的追求,他们认为把这件小事做好是非常有价值的,会为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骄傲,这样的精神是中国企业家缺乏的。

  企业经营不应找风口 关键在创新

  中国的企业家一说就是做大做强,把大放在强的前面,实际上强是一个陪衬,都是想着大,没有人专心一意做强。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只要你找准风口,猪也能飞,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写照。有一个学生问我,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我觉得做企业不是找风口,不是财权力,做企业不需要听我讲宏观形势,这跟你们没关系,宏观好有好企业,宏观差也有好企业,企业的经营不是跟着政策的大风扬帆启航,应该是无论刮风下雨,我都可以前行。

  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他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课堂上一半以上的人说是资源整合能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所谓的资源整合不就是拉关系吗,这不是核心竞争力。传统的商业模式当中,要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敏锐的市场嗅觉等等,但新常态下企业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

  中国企业长于模仿 短于创新可能与文化有关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长于模仿,短于创新,这是中国企业家的局限性,而且企业家们也必须要意识到这种局限性。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有关,我们的文化传统不鼓励独立思考,而是希望人们遵循集体规则,不管是显现的规则还是潜规则。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一带,你可以看到皮鞋之乡、服装之乡,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一味的模仿,打火机卖得好,一下子就冒出几十家。我听过一个犹太人的故事,他说一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另外一个人会在加油站边上搞一个便利店。中国人会怎么样?加油站的生意很好,我会在对面开一家加油站,这是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区别。

  这和政府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在4万亿计划的时候,人人做风电、太阳能,国际上说,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价格就跌,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因为中国人都是一窝蜂而上,最后搞得产能过剩。

  回归四大常识 央行印钞并不产生价值

  在现在,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经济的现实是什么,也要认识到转型的迫切性,而转型最迫切的是自己观念的转变。这是说到我要讲的第二个题目——回归价值创造的常识。

  你不创造价值就赚不到钱,你可以在网上忽悠一大堆粉丝,但是你如何把大量的网站访问转换成现金,这才是关键。你可以拿VC的钱补贴消费者,搞客户群,但是你怎么从客户群中赚钱,取决于你是否给他们创造了价值,不创造价值即使赚了钱也无法持续,创造价值是赚钱的前提,这是一个常识。

  印钞票不创造价值,因此对经济没有什么帮助,我们不必把希望寄托在中央银行降准降息,降准降息跟我们没有关系,降准降息增加货币的发行,根本不是创造价值,炒股票不创造价值,我们在股市上有赚钱的有赔钱的,赚钱不必高兴,赔钱的也不必难过,你赚了钱但没有为市场创造价值。

  还有一个常识,企业目前资金困难,总是归结为融不到资,实际上是把常识颠倒了,不是因为你融不到钱经营不好,而是因为你经营不好才融不到钱,这是常识。金融机构不会把钱借一个经营困难的企业。

  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创造价值。价值创造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你能够生产、开发出市场所接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你就为客户,为市场,为社会创造价值。智能手机过去没有,现在苹果做出来了,这是价值创造。

  还有一个价值创造的方法,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不能做出新产品也可以,没关系,你生产苹果手机的成本就是比别人低,这也叫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和赚钱是什么关系,你创造价值必然会赚钱,如果你创造了价值而赚不到钱前,这是短期的事情,从长期来说,你创造了价值要想不赚钱都很难。一家好的企业,现在头疼的不是赚不到钱,而是头疼赚到了钱怎么花。只有价值创造才能为利润奠定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所以我们企业要思考是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求得企业的发展,对不创造价值的经营垄断不要寄予更高的期望,可以忽视,比如炒股票,这不是创造价值的事儿,这不是企业家的事儿。

  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儿

  给大家举个价值创造的案例,前段时间P2P、互联网金融非常热闹。我问一个学生,在做什么,他说做P2P。这两天我问学生在做什么,他说做O2O,过两天再问,他说做一个平台,我说你们怎么老做一样的事情,能不能做点不一样的,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从众心理。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心理,中国国民的习惯也是一样,一窝蜂做同样的事情。

  而一窝蜂做同样的事情就谈不上创新,创新应该是独辟蹊径,一定是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那才叫创新,你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那叫模仿,不叫创新。现在有一个词叫做万众创新,我觉得应该是竞相创新的,如果万众都创新就没有创新了,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儿,如果大家都做了就不是创新,创新就是你做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儿。

  P2P不创造价值 甚至很多O2O也不创造价值

  我有个学生要做P2P,我坚决制止了他,我认为P2P不创造价值,甚至很多O2O也不创造价值,什么叫O2O?就是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2,这就是O2O。需求这端不着边,供给也不着边,中间幻想一个百亿市值的公司,这就是O2O,不是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要独立思考,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你在什么地方创造价值,你在什么地方赚到钱,不要一窝蜂跟随潮流。

  为什么说P2P不创造价值,因为P2P没有解决金融的关键问题——信用问题,信用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企业申请贷款,我不敢给他,因为他的信用风险不好把握,这是什么意思?信息不对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我不清楚,他自己清楚,但又不会把真实的信息告诉我。这是金融最困难的地方,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判断这些潜在客户的信用风险,这是金融的实质。

  要想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P2P并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P2P只是把企业和银行拉在一起,只是把借方和贷方拉到一起,相当于一个婚姻介绍所,他把男女拉到一起,至于婚姻成不成,介绍所不管。他最多就是创造了把男士女士拉到一块儿的价值。但是能不能成,他不知道,也不关心。

  我们做金融必须要关心能不能成,不是把借方、贷方拉到一起就完了,我关心他们能不能成,如果不能成,失败了就是坏账,就是损失。所以,做金融虽然像婚姻介绍所,但是对它的要求比婚姻介绍所高多了,要想确保贷款成功,你要想办法降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你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做出贡献,你就没有创造价值,你没有创造价值,哪怕你今天赚钱再多,你也无法持续。

  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连续出现坏账,出现了坏账太多了,你的平台信誉就垮掉了,还做什么?很多做P2P的人根本不理解金融,他们不知道金融的要害是什么,搞了一个网站出去,左边拉理财投资人,右边拉资金的需求者,拉上来之后,交易两天,甚至贴点息,热闹过了以后就垮了,因为坏账太多了。

  你要是不创造价值,企业就没有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商业模式,没有一个可靠的盈利模式,创业就要失败。但是我支持阿里巴巴,为什么?因为阿里有数据,他通过长期在淘宝、天猫上交易的数据分析潜在的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所以他有资格有条件做互联网金融。

  而你没有,因为你没有数据,你没有帮助金融机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说老实话,质量很低,还不足以评判一个客户的信用风险,还需要其他的数据才能够解决借方和贷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但这才叫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价值,解决了商业中的核心问题,企业盈利才有基础,企业发展才有可持续性。

  苹果、华为、小米和锤子

  如何创造价值?这要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核心竞争力去创造价值,从而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阿里金融和其他P2P相比,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大数据,而且他还有一套技术可以把这些大数据转换为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级,这是其他P2P公司没有的。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你特有的竞争优势,而且核心竞争力还是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是技术壁垒非常高的优势。你的竞争对手不花个三年五年,不投个上亿的研发资金就没有办法模仿你,这是核心竞争力,就是具有技术壁垒的技术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优势。

  你把苹果手机拆开了,把零件搞清楚了,你还是无法模仿,这是核心竞争力。小米的手机可以被模仿,因为他的手机大家都知道怎么做,而苹果、华为、三星的手机都是自己研发的,其他人模仿不来,总体来说,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现在还有锤子手机,他的那个档次的手机为什么容易被模仿,因为技术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壁垒。

  所以,企业家要思考的问题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中国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你的金刚钻是什么?德国这么多的企业,不是靠产品售价,不是靠市场份额,正好相反,中小企业的产品售价一般偏高,不是偏低,因为生产批量小,所以成本高,他靠的是金刚钻,有了这个金刚钻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你们看BMW,他的协作厂商有上百家,他为什么不自己做,因为他做的没有小企业好,因为他不具备小企业掌握的关键技术,所以他干脆包给你,为什么给你不给他,因为你有金刚钻他没有。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把企业做大,而是做强做精,具备不可替代性。目的就是在市场上,不仅获得定单,而且在市场上获得定价能力,那么我就不怕成本提高。定价能力能够保护我们的毛利率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可以把部分的成本转移到终端用户,我可以在竞争中继续活下去,并且能够不断发展。

  互联网仅仅是工具而已 怎么没听说蒸汽机思维?

  下面的时间我讲讲互联网,我是外行,但是最近做了研究,看了案例,拜访了企业。在互联网上,有的言论偏向于积极,我是去泼冷水的,并不是说我不看重互联网,我觉得互联网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至此而已,只是一个工具,不要提高到思维的层面上。

  互联网只是人类工业文明以来诸多创新的一项,不是最后一项,也不是终极的技术创新,将来会有比互联网更厉害的技术出来。在过去的创新中没见过这思维那思维,怎么现在冒出互联网思维,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创新,如果说历史意义,莫不过蒸汽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非自然力量来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在蒸汽机之前,我们使用能源都是自然的,使用的是风能、水能、人力、畜力,蒸汽机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非自然力量,意义的重大相当于人类发明了火。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蒸汽机思维。铁路是伟大的创新,我们也没有听到铁路思维,最近的技术还有电脑,也没有电脑思维,怎么就有了互联网思维?中国的学者把互联网说得越糊涂越难懂,显得他学问大,有这样的学风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对于企业来说,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利用互联网来降低成本,也就是说,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创造价值。互联网是企业转型的利器,但绝对不是神器。现在的趋势是什么?从刚开始对互联网的漠视,转变为对互联网的盲目崇拜,好像不上网就死,一上网就活,没有那回事。

  把产品和客户体验做到极致是错误的

  互联网思维的大多数提法不是特有的,早就被人们总结出来了,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比如单品海量,这不是商业原则,这是早就有的。除了单品海量以外,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同样可以成功,那就是多品微量,多品微量照样可以利用互联网成功。

  至于其他的提法,客户体验第一、找到痛点,快,这是常识,跟互联网没有关系,在互联网之前就总结出来了。产品做到极致,这是错误的提法,客户体验极致,这是错误的提法。在商业模式中我们不提极致,只提效益和成本的平衡点,因为任何客户体验的提高,任何产品品质的提高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你把产品把体验做到极致,意味着成本也上升到极致,成本上升到极致,这是损害客户利益。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应该做到极致,而应该做到效益和成本的平衡,这就可以了。

  至于羊毛出在猪身上等等,我们时间没有展开,我想说的是这些提法是商业常识,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在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些原理的表现形式更加鲜明和突出,但是互联网没有改变经济学原理,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只是提高了商业的效率。

  搞企业是不能靠群众运动的 应是+互联网 而不是互联网+

  我刚才讲的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说是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控制信用风险,互联网应用只不过使我们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下降,互联网应用只不过让我们更好的控制信用风险,但是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信息的不对称,这是金融业本质的事实,或者常识。

  互联网是定语,主语是金融,本质是金融,不是互联网。电商的本质是商,不是电,电商的本质是零售业而不是互联网,因此对于我们所提的口号,我总是持怀疑态度。因为我本人经历过大跃进,经历过文革,我知道群众运动的后果是什么,搞企业是不能靠群众运动的,经济的发展是不能靠群众运动的。凡是市场上流行起来的群众运动式的口号,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经过自己的思维才把它接受下来,对于市场上广泛流传的互联网+,我提出一个观点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

  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而是传统行业+互联网,因为传统行业的商业本质没有因互联网改变,必须遵循传统行业的商业原则和规矩,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才来考虑互联网的应用,而不是我有了互联网就把商业的本质颠覆了,我有了互联网以后,就把金融的本质扔掉了,不是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讲了,不再阐述了。

  当然了,我本人也不反对互联网+,我只是说在互联网+和+互联网之间,我们要自己独立思考,看哪一种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最有利的,看哪种方式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能够进行创新。我自己的感受,我自己在企业调研的时候,我倾向于认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应该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应该是+互联网,当然了,最后的结论是每个企业自己要思考,自己做出判断,而判断分析就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我想强调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秘诀,也没有必胜的法则,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你是老鼠就把老鼠的道做精,不要左顾右盼,看猫吃得多好,你是猫,就把猫道做事儿,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儿是猫走鼠道,鼠走猫道,自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要定力,自己要有内心的世界,做企业不是为了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不是比同班同学赚钱多,比过去的同事住的房子更大,不是比邻居更加富有,做企业是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只有内心的追求,才能支撑我们独立进行思考,才能支持我们进行创新。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为什么互联网医疗消灭不了黄牛?

下一篇:土豪大学生花700万打包cn域名,土豪我们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