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O2O,或即将迎来爆发

2015-08-22 01:58:59来源:[标签:来源]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8月7日,京东宣布斥资43.1亿元入股永辉超市10%的股份,而随后在8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以将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入股苏宁云商,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此外,苏宁也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据天猫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仅用一天时间就雄踞天猫商户中大家电销售排名的榜首。电商现有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互联网+零售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互联网+零售,零售O2O商业雏形显现

  有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线上零售额为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购人群将进一步增加,预计2015年互联网零售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元;反观国内百家线下大型零售企业,其零售额同比增速为0.6%,较上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相对增速能力较弱,线下传统零售行业规模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规模一直停滞不前,出现疲软状态,另外零售巨头沃尔玛、大润发等商超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中国B2C电商交易规模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天猫市场份额占61.4%,京东第二为约为18%,苏宁、唯品会、1号店等占剩余份额约20%,此次无论是京东投资永辉超市,还是阿里和苏宁的“闪婚”,从线上来说,阿里和京东两巨头都有着巨大的用户流量和成熟的营销体系,线下来讲,永辉超市在生鲜方面具备的强大优势,和苏宁线下1600多家丰富的线下门店、丰富的配送资源,因此,合作的双方将实现真正融合线上线下优势,全面打通电商、物流、大数据和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主要有综合类零售电商平台和实体店自营O2O平台,这两种互联网零售形式,前者天猫、京东为代表,用户流量大,成交量大,但线上商品品质难以把控;后者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线下用户有限,但商品品质有保障,两者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正好发挥优势弥补短板。纵索科技负责人王总表示,“互联网+时代,零售行业转型互联网,特别是巨头作为O2O先行者,将更快带动零售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链效率,从而迅速推动行业进程,零售O2O已成为发展趋势。”

  零售O2O:线上线下的生态布局

  事实上,除了此次京东投资永辉,阿里联姻苏宁,BAT在零售业的布局早就展开了,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53亿元入股银泰商业,而自今年7月,银泰董事长沈国军坚持银泰股份后,阿里顺利由第二大股东成为单一大股东;2014年万达联合腾讯和百度两家巨头,“腾百万”联手打造总投资额为50亿元的O2O项目—非凡电商;而其实随着“线上支付+线下场景”零售行业转型O2O非常有必要,巨头们只是作为“表率”,先用行动去证明了。

  一方面,对电商来说,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是发展中的难点,而重的供应链更是难中之难,特别是例如生鲜等有着高要求的冷链系统,例如此次京东入股永辉,就是需要永辉来补齐生鲜供应链这块短板,如果只从仓储和配送来看的话,京东到家业务已经建立起配送体系,而仓储方面却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仓储中心,而是到用户附近的门店取货送货上门,而永辉的优势则是从源头开始整合供应链,上游直接深入农户家,并在仓储干线网物流中采用冷链技术,京东与永辉合作以后能借助永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以自营的方式发展更多商超产品;而对永辉来说,京东强大的线上流量和其京东到家高频、本地化的商圈流量整合能力,能带来更精准的流量,这些都是永辉所看重的。

  另一方面,互联网+推动传统行业积极转型以后,O2O所依赖的场景化,倒逼着电商平台开始逐渐依赖线下门店资源,如此次阿里与苏宁联姻,阿里方面,一是看中了苏宁供应链上的采购和配送能力,苏宁自有452万平米仓储面积,4个航空枢纽、12个自动化分拣中心、660个城市配送中心、10000个社区配送点,1600多家线下门店等等强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仓储、配送能力;另外也强化了阿里在3C和大家电领域的实力。苏宁方面,则看中的是阿里巨大的用户流量如此次818“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仅仅两小时,售卖商品就突破1万件,以及阿里的互联网运营能力,而且苏宁接入阿里的支付宝以后,可以通过支付宝线下的支付场景,提升线下门店用户流量。

  【本文由纵索科技王翼原创,更多文章请关注:http://www.zoesap.com/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谢谢!】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中国互联网金融史上最大笔融资诞生:融资额2.07亿美元

下一篇:挽业绩Apple Watch免预约试戴 可穿戴设备前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