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身份”技术识别:人脸识别需求最广泛

2015-08-18 01:53:41来源:[标签:来源]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凤凰科技讯 8月17日消息,上周六,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与网晴网联合主办的“‘互联网+身份’创新与应用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胡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人民银行科技支付司原司长陈静、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原局长顾建国等人士出席了论坛,就基于网络身份识别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安全保障、网络身份识别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应用、互联网可信环境建设等金融安全主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胡传平认为,“互联网+身份”主题的提出,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网络安全、以及呼吁大众关注隐私保护的三个需求。倪光南则指出,网络身份识别技术的发展对金融行业影响深入,并提出了网络安全构想的八个方面,即战略高度、国家统筹、加大力度、突破核心、自由安全、攻防兼备、体系产业、以及链条经济。

  关于网络身份识别与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的关系,陈静表示,目前网络身份金融服务的需求必然会推动身份识别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而应用市场的需求又将推动身份识别技术及产业不断发展。同时,他还指出,分析网络身份识别对“互联网+”的实践具有重要性,也需要相关技术的安全性。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身份技术事业部总经理严则明强调,没有密码技术就没有信息安全。他指出,在数码世界,“身份即设备”,网络身份标识eID的推出,旨在建立网络社会与实体社会自然人身份。“eID作为最有可能改变互联网生态圈的利器,现正以每天十万张的速度在全国发行,产业链已经打通并即将规模化应用。”他说。

  eID(Electronic Identity)是指“电子身份证”或“网络电子身份证”,是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开发,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电子身份标识,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用于在网络上远程证实个人的真实身份。

  在远程身份识别技术呈现多分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山世光指出,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静脉识别等身份识别技术中,市场需求最广泛的是人脸识别,但其技术尚在不断完善与提高中。

  在公安部大力倡导eID服务的背景下,基于eID的网络身份识别已经投入了市场应用。比如,任子行公司研发了与eID相结合的SD KEY,旨在解决移动端的安全问题;奇虎360与金联汇通则联合银行推出了“eID贴卡支付”服务,可以帮助用户避免快捷与安全难以兼顾的问题。此外,安保泓物流联盟推出的eID+物流的解决方案则是用于物流保险与物流信用贷款领域。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乐视CEO宣布原美银美林高管郑孝明加盟乐视

下一篇:大量自频道亮相土豆映像季 合一集团要在上面投资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