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竞争之殇,走着走着学起了快播

2015-06-01 01:58:16来源:[标签:来源]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摘要: 央视净网,殃及短视频,色情行业的背后——社交短视频的兴起,以及去年以来,短视频、微视频之争的延续;最终导致以色情视频做恶性竞争的套路。

  

短视频竞争之殇,走着走着学起了快播

 

  早起看央视新闻,瞬时被“香艳”的内容击中——好吧,净网行动又有新进展了。

  如果说,草榴社区是中国色情领域的“黄色根据地”,那么,新浪微博无疑是这一领域的山地丛林,极其适合打游击战。央视此次集中对几个传播色情视频的账号进行曝光,更像是一次围剿行动,至于是否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则不得而知。

  当然,这也不是我想讨论的话题。更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与监管者打着游击战的微博账号,不约而同选择了以色情短视频作为主打内容,诸如秒拍、微拍、微录客等的几款知名短视频应用都成了标靶,一一中枪。曾几何时,短视频成了色情领域的一大利器了呢?

  早先在《创业小败局》一书中看到郑立和分贝网的案例,在扼腕的同时,也惊叹做色情视频这东西的“魅力”:符合国人特性的私密社交(只有“同好”,才会放心介绍进社区)+硬需求(孔子曰过:食色性也),简直是吸引力无穷的产品。如果不是触及道德底线、法律规定,这样的产品无疑是很有生命力的。当然,排除道德和法律的规约之外,单就市场规律而言,这样的产品最终会因其定位低端,导致自身发展瓶颈,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在迫不得已的时候用上这伤人伤己的兵器。

  因此,如果更深地看待此次净网中被清理的微博账号,我们看到的是,短视频在危机来临时的被迫之举。

  1、短视频的中国之路

  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短视频”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2013年,自“短视频”这一概念从海外舶来以后,这种新颖的媒介形式被寄予的厚望。而2013年也被认为是短视频发展元年,在这一年里,4G牌照似乎为短视频的爆发解决了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流量制约。在紧接着的2014年,几款主要的短视频应用也得以确立地位:美拍、秒拍、微拍、微视等等,知名的、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加入了抢占高点的运动中,业界也颇多讨论,一时间群雄纷争,最后,连微信也忍不住推出了“小视频”的功能。但是,当时间进入2015年后,短视频爆发的迹象依然难觅其踪,倒是此前轰轰烈烈的腾讯微视率先宣布“阵亡”。

  此前,许多持乐观态度的分析文章认为,一方面,流量——这一制约短视频、尤其是移动短视频发展的最大因素,随着4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终将被打破;加上网速的提升和资费的下调,会进一步促使社交短视频用户分享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与传统的视频网站相比,由于短视频往往可以借用社交网站的强用户关系,从而避免传统视频网站用户松散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同时,由于视频所具有的视觉震撼力,如果与社交网站的传播力量相互叠加,可以形成更加强而有力的传播效果。

  因此,短视频,在继微博、微信的火爆之后,曾被寄以厚望。

  然而,时至今日,短视频并未如预期般爆发,倒更像是逐渐沦入了恶性竞争的怪圈——草榴化只是其中一角。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短视频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

  2、草榴化——短视频竞争下的被动选择

  事实上,短视频的草榴化,只是其中国化道路的一个结果而已。

  1)媒体属性的强化为短视频草榴化埋下伏笔

  由于国人对隐私、对拍摄习惯的文化差异,导致了短视频从国外那种强调“秀自己”,转变为国内这种“窥伺他人”为主的取向。而这也正是去年对于短视频发展道路的大讨论中一个重要的取向:社交VS媒体。

  就中国本土的特性而言,“围观”胜于“原创”,这也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做内容的一个硬伤。而如果要强调社交属性,某种程度上,就必须鼓励用户“秀自己”。从2013年到2014年,诸个短视频应用公司都努力在推动用户上传视频,使之成为下一个微博、微信,但是,最终以微视为代表,极大一部分短视频应用逐渐转向了向用户展现内容的模式,也就是强调媒体属性的模式。这也就为今天短视频的草榴化埋下了伏笔。

  2)圈子社交推动短视频使用的私密化

  与此同时,如果更为深入地观察媒体的流变历程,短视频的原型,并非instagram之流,倒更像是海外已经流行多年的“爆笑家庭录像”的互联网版本。这类视频在美国等地的电视台已经运作多年,普通家庭也接受了这种随时随地给家人拍上一段短小且有趣的视频,偶尔还能上上电视。

  然而,在国内,这种习惯并没有养成,而亚洲人本身对隐私的注重,也导致凡是照搬国外那种“秀自己”模式的互联网产品通常都不是那么成功,反而是微信这类“圈子社交”的模式更为国内的消费者所接受,即在有限的范围内展示自我。也正因此,从微信的小视频可以看出,除了微商的产品展示外,小视频更多被用于“秀娃”上,真正有趣的内容难以产生,值得在整个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的视频内容也就严重不足了。要国人将短视频放到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上,显然就目前的受众习惯来说,是很难的。“圈子社交”也成为推动短视频草榴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3)技术瓶颈并未实质性的打破

  另一方面,4G通信在实际推广上显然还没有被多数消费者接受。虽然传输速度是提升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快的流量消耗和更高的资费,尤其是,在3G网络仍有其生命力的情况下,多数人对3G网络所产生不满还不足以促使4G网络的优势更为凸显。于是,许多分析人士所认为的技术瓶颈在多数使用者看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

  4)竞争激励,逼迫铤而走险

  外在条件的限制,加上区域市场内竞争者的快速出现,这就使得许多短视频应用开始铤而走险地进入“黄色禁区”。毕竟,走这条路,不仅在短期内可以提供大量的用户,而且,对内容的供给也可以有所保障,在互联网这个“剩者为王”的领域,更多用户、更多内容起码可以成为赢过竞争对手的有效砝码。

  3、短视频的产品属性:冷媒介、非“爆品”

  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短视频更像是一个中间产品,既是“视频”,又足够“短”,在某种意义上说,短视频确实如微博的140字一样,符合了碎片化传播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短视频是处于交叉地带的“中间”产品,所以它并不符合互联网产品的“爆品”特征。

  与图片、文字不同,图片和文字都可以用极简的方式来呈现,有时一句话或一张图就可以包含足够的内容,而视频则必须在足够的时间长度中才可以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内容”。当年,麦克卢汉提出了所谓的冷、热媒介之间的差异,冷媒介需要受众动用其他感官来补充其所传播的内容,而热媒介则不需要受众参与过多。视频要完整的呈现内容,就必须给受众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其中、对其进行“加热”,这与图片、文字这类热媒介有着极大的不同。只有足够长度的视频才可以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正是为何相对而言,《万万没想到》系列和《一条视频》等视频节目可以获得成功,他们正是做到了时间长度与内容的合理组合。

  这也就决定了,只要是视频,就必须合理控制时间长短。长了,大家没耐心看;短了,无法起到震撼或促使人们分享的效果。

  就这一点而言,网络色情视频由于天然具有“圈子社交”和鼓励用户UGC并分享这两大特性,使其可以与短视频这一媒介形式发生紧密联系。

  4、短视频的未来出路:两极分化,或走或融

  如果说,去年,多数分析家还在就短视频发展模式进行激励争论的话,到今年,恐怕可选的道路真的不多了。随着短视频的草榴化,接下来,我们肯定将见证一批短视频应用的关闭:那些强调媒体属性的,在缺少有效内容支撑的情况下,可能会向那些传统的视频网站靠拢,在视频制作上,可能会更加倚重专业人士;而那些强调社交属性的,在缺少用户习惯支撑的情况下,必然会加速覆灭;那些以工具化为主要方向的,如果没有更好的商业模式,以及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更好功能,那么,就将面临被现有社交平台所兼并、成为平台内一个小工具的尴尬处境。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传Windows 10 7月发售 RTM版6月底完工

下一篇:阿里文学上台唱戏:一靠移动阅读,二靠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