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在互联网为何玩不转?

2014-05-13 01:51:16来源:[标签:来源]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国进民退”一词被反复提及是在2008年之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救市的核心就是资金和财政的支持,包括放松贷款条件、增加行业性补贴、减少税收等等,救市政策主要受惠的国有企业,一批国有企业对于民营企业进行了收购、参股、投资等等,也就造成了国进民退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也存在着国家队和民营队的分野,甚至国家队反复实验,将实体经济中“国进民退”的格局复制到互联网之中,但是却没有一次成功的。

  互联网中国家队和民营队的对抗演练

  今天,我们审视互联网大佬或者互联网热门产品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些大佬和热门产品的阴影下,总有一个或者多个国家队的产品。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国家队产品,与民营队产品相比,显得瘦弱、矮小甚至猥琐,一直活在民营队的光环和身影之中。阿里巴巴的背后有一个中国商品网,这个B2B网站的诞生甚至比阿里巴巴还要早,并且马云也出力不少,但是其交易量却不及阿里的一个零头。QQ的背后有飞信,依附着中移动成长起来,甚至很快在创业板实现了上市,神州泰岳股价曾经被连番炒作,说是QQ的第二,乃至超越QQ。实际上,飞信从来就没有走向前台。门户网站就更不要说,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的背后有CCTV,四大资讯门户背后有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一大批依托地方传媒集团的资讯门户网站。还有就是百度搜索,背后的盘古、即刻,如今的中国搜索,都是有国有资本影子的互联网产品。还有支付领域,四大行几乎都有自己的独立支付系统,也就是网银,但是总是拼不过支付宝。

搜狗截图14年05月12日1700_1

  从产品成功的角度看,几乎没有一个国资背景的互联网产品是成功的,要么有名气但是没人气,比如人民网、飞信等;要么就是既没有人气也没有名气,比如说中国商品网、中国搜索等。

  互联网国家队败北的原因浅析

  同样是商业,同样从消费者口袋中掏钱的行当,为什么国家队在实体经济中可以策马奔腾,比如向华润这样的央企,可以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提供我们日常所需的各种产品、涉足十几个行业的商业帝国,但是这些企业却不能做成功一个互联网产品,哪怕一个也好,做到领头羊位置,但是这一个也没有?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很复杂,但是我想用三件小事,来感性地回答这一问题。

  2008年的时候,我参加一次互联网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分别向阿里巴巴海宁的分公司以及一家中移动的合作公司投递的简历。从两家接待简历投递者的态度,就能深刻理解到国企和民企的差别。阿里巴巴是真的需要人才,他们会详细询问抱负、规划、经验这些东西。但是这家中移动的合作公司看重的知识纸面上的东西。国进民退的重要原因就是国企能够优先获得大量的资金、政策、设备等资源,只要有“物”的资源,就能够霸王硬上弓,怎么也能成为商业一方诸侯。但是互联网生产,恰恰不需要这些,或者这些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不是互联网企业最为看重,互联网企业最为看重是创意、知识等等。而创意类要素,恰恰是国有企业缺乏的。也就是说,当国企依靠实体经济资源,运作互联网项目的时候,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选错了资源,国企自然败北。此为其一。

  其二。腾讯在布局网络门户战略的时候,地方资讯门户大多都是选择了和地方的媒体进行合作,从一个点介入。比如说腾讯和杭州青年报合作的大浙网,和三秦都是宝合作的大秦网等等。这种小心谨慎、由点及面的战略,实现了双方共赢。但是我曾经为一个较大省属媒体集团做策划的时候,发现他们是什么都想做,门户资讯、移动应用、电商、视频网站,想将每一个领域都攥在手中,最后只能是什么都握不住。也就是说在战略布局上,民营会精打细算,但是国企往往大而全,大而全导致的必然是无一精细、无一专业。

  其三。如果我们留意的化,就会发现,每当民营互联网企业在创新上遇到一旦霉头的时候,先打一棒的几乎都是国企,优点幸灾乐祸的味道。比如说人人快递的取缔,EMS很快推进战略的投入。不如说支付宝的受限,国有银行立刻加紧了互联网金融的布局。比如说微软XP的退出,据说国有操作系统将会上线。比如说美剧的下架,CCTV貌似要接棒。比如说打击百度虚假内容,中国搜索上线。这种投机性的经营心理,很难做出一款长期续存的互联网产品,或许能够成功一时,但是不能成功五时、十时。

  以上,我从资源、战略、心态三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中国企玩不转的原因。

  玩不转并不妨碍国企在互联网中赚钱,像人民网、博瑞传播、神州泰岳等都实现了上市,而上市正式民营互联网梦寐以求的。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中,国企以及民营的较劲,还在继续。

  我们坐等看结果。

  本文由晶马太阳能电动车http://www.work999.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迅雷将推出互联网视听作品版权监测系统

下一篇:YY李学凌: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个体户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