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网“一条龙服务” 可横跨PC端和移动端 有机…

2014-05-07 01:51:12来源:[标签:来源]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IT时代周刊观察】赶集网俨然在锻造一条让用户大到买房买车,小到转让二手商品的全套生活服务链,而这“一条龙服务”,可以横跨PC端和移动端,24小时不离线,保持足够量的活跃用户,实现用户在平台上的流转,服务下沉至国内二三线城市,也会弥补之前一直被外界诟病的“业务层过薄,无法专注深入,在业务层面形成壁垒”的问题。

  最近某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尴尬赶集网,融资、上市、出售皆不易》的文章,文面说赶集网整体业绩虽然不错,但前景仍不容乐观。该公司在同时挑战58同城、前程无忧和搜房网,“战线太长、隐患太多、风险太大,资本市场难免会有顾虑”。“希望赶集网能够走出目前的困局”。(IT时代周刊转载了王利阳的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尴尬的赶集网:处在融资、上市、出售三岔路口,分类信息市场不被看重,BAT谁愿收留?58同城或才是最终买手》)

  但依笔者看,并不觉得赶集网目前走不出困局,相反倒觉得这篇文章有些危言耸听。下面说一下原因。

  赶集网属于分类信息网站。这类网站的鼻祖,是早在1995年就已出现的美国网站Craigslist,当初其抓住了当地市场买卖二手商品的传统,在网络上提供相关服务,一步步做大,最终成为了美国最火爆的网站之一。这种类型的网站虽然上面名目繁多,但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人们都能在他们的网站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0年后被国内效仿,当年在国内“互联网第二次浪潮”的推动下,网民数量和网络应用都在急速增长,因此赶集网也就应运而生了。

  创立很长时间以来,赶集网存在着面目不清,虚假信息泛滥,盲目上马项目的种种错误,比如推出团购、社交、游戏等等,哪个也没起来,甚至还让他们两年前一度传出了倒闭的消息。

  其实大家如果穿过媒体高喊“赶集网只会烧钱”的表象,认真思考一下的话,大家就会意识到,分类信息网站未来的机会极大极多,上面已经说过,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同虚拟世界中的“水电煤”。在PC互联网时代,与电商网站、视频网站一样,那也是分类信息网站的资本驱动时代,商业模式并不成熟,不断扩大的规模和营销的确烧了不少钱,但也拢住了不少用户和流量。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资源,才让赶集网在PC端上的分类信息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流中,禁受住了“筛选”,最终坚持了下来,并能在移动终端上继续活跃。

  而进入移动互联网,赶集网的玩法也会有所不同。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现在已经不再紧紧跟随老对手58同城,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招聘和房产等这些业务上,据说这两项已经是赶集网的现金流来源。这里转引一下笔者的朋友、自媒体人刘琪此前梳理的“赶集三大颠覆战法”:

  1.基于移动端的即时资源整合。

  2.基于屌丝经济的C2B倒逼效应。

  3.低频聚合的平台效应。

  基于这三大战法,赶集网俨然在锻造一条让用户大到买房买车,小到转让二手商品的全套生活服务链,而这“一条龙服务”,可以横跨PC端和移动端,24小时不离线,保持足够量的活跃用户,实现用户在平台上的流转,服务下沉至国内二三线城市,也会弥补之前一直被外界诟病的“业务层过薄,无法专注深入,在业务层面形成壁垒”的问题。听说他们“懒人找房”、“赶集生活”的APP,流量已经和PC端差不太远了。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赶集网已经渐渐在脱离PC端的资本驱动,开始切换到与Craigslist相同的技术驱动模式中了。时间一长,如果买房租房和招聘业务突出的话,赶集网大可将它们分拆开来独立上市。在BAT横行霸道的如今,赶集网有机会以“生活服务入口”的角色崛起。

  当然,笔者也并非是一味吹捧赶集网。他们走到现在,还有一大堆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赶集网切入招聘业,毕竟与专业招聘网站的基因不同,职位高低是否齐全,可信程度如何都还让外界留有疑问。而且分类信息平台的服务不少会与BAT旗下的O2O、LBS重合冲突,这都需要赶集不断推出极致产品,不断颠覆传统渠道和人们的思维,而这些都将是创始人杨浩涌所要面对的难题。

  事实上,去年赶集网就宣布全年赢利,对于一个营收达到平衡点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其内部业务是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的,与其它光靠烧钱寻求规模的互联网企业比,赶集网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不低。在此条件下,赶集网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走下去,何尝需要卖身呢?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1号店上线“1金融”平台 抢滩互联网金融

下一篇:UC屏蔽百度搜索默认使用神马 律师称可能违反工信部20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