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Facebook Offers:认证空间优惠券

2013-08-28 18:13:49来源:[标签:来源]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文/张小湖

  腾讯的“二架马车”策略目前来看非常成功。在发布2013Q2财报后,小马哥把对手机QQ的解读放在微信之前,而手机QQ也不负众望,其活跃度两倍于微信,“天天爱消除”也同时上线,手Q各项业务都保持着与微信齐头并进,甚至有所超越的节奏。

  这不,在微信微生活折戟O2O后,手Q也开始借助旗下认证空间发力O2O了。

  社交优惠券与O2O

  认证空间(“腾讯认证空间”的简称)主要通过“社交优惠券”这一载体来实现其O2O战略。

  社交优惠券并非先例。早在一年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 就推出了Facebook Offers,希望通过信息流实现促销信息来扩收;而认证空间的“社交优惠券”与Facebook Offers的根本模式相同,都是在在动态feed中实现促销信息。

  与Facebook Offers类似的还有Facebook Deals,Facebook 推出这一系列服务的根本缘由是:其认为影响人们购买的因素不仅仅是优惠与折扣,来自朋友的建议与信息,也能很好的带动销售。

  也就是说,不管是Facebook Offers 还是认证空间优惠券,其本质特征是“优惠+社交”,并且“社交”的价值要超过“优惠”。举个例子来说明:我在逛超市的时候,触发我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几种,一是我确实需要,二是可能需要但刚好促销(优惠),三是一起逛的家人或朋友建议我买,或者他们买了后我跟风(社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自第三类的购买需求常常被忽视,被挖掘的潜力也最大。

  回到认证空间本身,由社交优惠券贯穿的O2O完整逻辑如下:企业开设认证空间、制作并发布优惠券、粉丝看到feed在线上领取、线下完成消费。

  与其他O2O平台类似,社交优惠券可以视作企业引流、达成订单的一种方式:企业或商家在开通认证空间后就自动拥有社交优惠券组件。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商家可以将其制作成电子优惠券的方式rich feed空间粉丝,粉丝在领取电子优惠券后网上下单,也可以下载到手机后去实体店消费;并且这种领取行为也会生成 feed 而影响关系链好友,造成优惠活动的病毒传播。

  认证空间与孤岛效应

  纵观当下的O2O平台,企业要么忙着丰富Online的线上场景,要么完善Offline线下店铺,要么致力于打通to这样的移动支付环节,在整个O2O环节中,企业与企业是孤立的,用户与用户也是孤立的,他们就像一座座孤岛而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也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

  Facebook page与认证空间的价值在于,承担平台方的角色,用“关系链”连接孤岛、连接用户。具体到O2O而言,我在团购网站或其它O2O平台获取优惠信息,下单获取验证码,然后线下消费,我是一座独立的孤岛,我与朋友之间没有互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没有互动。

  再看看认证空间。首先,当我成为商家认证空间的粉丝后,我会定期收到商家的动态feed,优惠信息并不一定是页面形式呈现,而是融入到用户的feed信息流之中;此外,我领取优惠券和消费也会自动生成feed,而影响我身边的关系链好友,孤岛效应被打破,我成为关系链的一环,并且为商家的优惠券带来病毒传播的效果,也就是上文说的“跟风消费”。

  当然,这种将优惠信息融入feed的做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倘若触达我的广告信息是我需要的,则是一种用户需求的满足与发掘,触发“跟风消费”;倘若这些信息不是我需要的,就成了打扰信息。目前认证空间通过其联动产品“广点通”来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腾讯推出的社交广告产品,广点通对外称“大平台、大数据、大效果”,不仅覆盖用户范围广泛,渠道涵盖QQ空间、QQ客户端、手机QQ、手机QQ空间外,并且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尝试在空间内精通投放广告。广点通的做法是:根据用户的共性来进行投放广告,例如性别、地区、年龄等等,母婴用品可以定向投放给最近分享过宝宝照片、发过育儿日志的母亲,而不是男性与未婚女性。

  文章的最后,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目前使用社交优惠券的商家,其转化率高达20%~30%;

  小米新品红米手机首发之后,其认证空间粉丝从100万暴增至1000万;

  好乐买认证空间粉丝600万,广告日曝光量过亿;

  美丽说每天从其官方认证空间获取流量超过百万,占网站总流量的30%……

  总结一下:“认证空间+社交优惠券+广点通”这样的运作模式值得其它O2O平台借鉴与参考,当QQ开始问津O2O,下一个红米发售奇迹不远了!

  作者公众账号:微板报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判断标准是否存在误区

下一篇:网络推手用微博“造谣生事”被拘留 今后网站微博推广可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