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测试非典型应用

2019-05-22    来源:360UXC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作为用户研究方法体系中,过程相对最为成熟可控,输出最为显性的方式之一而被广泛使用。甚至在一个已有产品形态团队接触用户研究工作初始,常以它去试水去研究双方的合作方式,普及可用性知识,了解彼此对产品的思维角度。

然而今天要说的,并不是UT执行细节上的思考(若对执行方法有兴趣可点击http://ucdchina.com/topic/99)。今天想分享的,在个人实际工作中,一些非典型情况下使用可用性测试的方法后,取得意想不到结果的情况。

首先,回顾下可用性测试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研究员们应该都情不自禁背了出来:是从真实用户那儿获得的问题,更加真实客观;不仅能获得问题,还能知道问题背后用户的思考(原因);是真实情景下获得的问题,更加有价值(但对于普通软件类产品,现在更多在实验室测了)……

再想想,除去这些显性的优点,还有什么隐性特点?

我们不妨再回顾下UT的执行过程:一名用户在合适的环境下,通过主持人引导完成一系列任务操作,并(通过引导)告诉主持人自己在每个步骤/页面上的思考和疑惑。

因此,可用性测试的另外两个特点是:

1、结构化认知:由于主持人在场,被测会严格按照场景任务完成操作,覆盖了产品主要功能下的主要路径,并且在每步操作中,都会有人追问从而导致产生较强烈印象。使得被测在短短几十分钟后,对产品能有个较深刻的、结构化认知。

2、微观层面的客观思考:我们平时都说,可用性测试的一个优点是数据足够客观,但这多是对数据收集者而言。其实对于被测自己而言,通过他人引导/追问,对自己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拆分,更是一种震撼的过程。全程就像接受了一次心理咨询,让自己的喜好感受层层剥开,最后产生“原来我是这样看待问题的,是因为XX才觉得好/不好”的感受

那么,通过上述两个特点,UT还可以在什么时候(可能)发挥出作用呢?

标签:  捎眯圆馐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如何利用百度文库做行业品牌推广?

下一篇:敏捷开发的四种思想 六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