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线框图——为线框图多留点时间
2019-04-25 来源:Heidi格物志
线框图是交互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产出物,它在交互设计师的工作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交互设计师经常被认为是个画线框图的,但是无论是设计师本人还是项目组成员,对于线框图存在的意义未必有足够的认识。
项目为何需要线框图?
为什么不缩短周期,直接跳转到视觉设计呢?
对于设计师而言,疑问一样存在:
线框图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
在我们想进行线框图培训时,疑问有:
不就是画个草图吗?还需要学习?
如果大家都把线框图理解成“草图”,那么按照正常逻辑,草图的产出一定是比视觉稿更快而不是更慢才对,但是在很多项目里,为何线框图的时间反而花费得更多?
这往往会引起不解,因为在多数人看来,线框图也就是个没有任何视觉加工过的简单简陋粗暴不美观的草稿,加上我一再声称做线框图的工具是10分钟就可以上手搭建线框图的超白痴工具,而线框图本身就完全无需精雕细琢刻意加工,那么,为何会在线框图阶段停留那么久?其他人都在干嘛?时间都花在哪里?
在我自己回顾过去的项目或者看手里的项目时,我也发现,为何过去的线框图阶段都比较长?而目前在做的项目,由于资源靠自己去安排,自己预安排的资源,比如只有3天,实施过程中发现太紧张,远远不够?
再细想一下,发现也许这三天,我用了1天半就搭建了一个满足基本需求的线框图(从商业需求来讲,这是大家能够预计到的主要的页面),但是在1天半后,我开始进行多种方案的探索与创建,然后发现更多分支流程与异常处理页面,之后,我完全没有为线框图的讨论与确认留下充分的时间!
而,线框图如果做出来不是让大家来争论和确认的,而是仅仅做出来给大家过目一下就移交了,基本上,线框图已经失去了原本存在的价值。
时间都花到了哪里?
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需要线框图,但是如果需要线框图,那么线框图就需要多留一些时间,不要单纯从最终的线框图产出物的“样子”去评估需要多少资源。
用页面的个数去评估工作量,在视觉设计师也许是适用的——建立在产品视觉风格确定的前提下。
(视觉设计师的资源也需要划分成两段,一段用来做探索,确定产品风格,比如主题色,质感,图文比例与用图风格等,这个阶段也有比较大范围的评审与确认,所以时间上反而会比具体的页面视觉设计来得更长),前端工程师也可以用页面个个数与复杂程度去预估需要多少天,但是对于交互设计师,这比较是个难题。只有交互设计师将需求讨论清楚,自己将页面流程图画好,将各种分支情况考虑清楚,脑子里才会逐渐对需要多少个页面形成概念,哪些页面需要更高的单页面交互设计形成概念,而当他完成这一步,交互的大部分工作都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单纯去设计各个页面,占据了线框图阶段的很少的时间。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什么上?
讨论——评审——讨论——评审——确认
是的,线框图的作用之一是用来吵架的承载物,交互设计师为线框图确认需要召开很多次评审会(视项目不同而不同),直至大家对线框图达成共识,然后在有的公司,还需要对线框图本身进行可用性测试以发掘更多问题。
若线框图不拿来吵架,评估,确认,而是就是为视觉设计师搭搭架子,那么线框图真的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80%和20%
交互设计师可能会有20%的精力真正花在线框图本身的制作上,而且他也认为这也许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剩下的80%的精力,用在:
——需求的了解与讨论,“我认为这个标记出现在搜索结果页,也许并不是合理的场景……”“为什么只针对××会员类型开放这个功能?”在商业初始需求确认后,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经理是配合最紧密的两个角色,他们需要将商业需求一步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页面与功能的实现上。需求越清楚,以后的阶段就会越高效。这个阶段,交互设计师还需要借助site map,页面流程图(page flow),或者故事板等等工具,来帮助自己和项目组了解产品需求。
有时,工作量绝对不想看起来那么少,产品经理需要把做什么和为什么描述清楚,他们会在“做什么”时也会讲一下“如何做”,但是很多产品经理并不或者被要求不要深入太多解决方案细节,但是交互设计师不一样,必须从宏观到细节,将产品的交互逻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思考清楚,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不关心,到了项目进行过程中,还一定会被开发工程师追着补充各种流程中的页面。
——创造性的方案探索与尝试,“如果我这里换一种交互方式,会怎么样?”“还有更好的实现办法吗?”“缩短一步操作会怎么样?”“印象中好像曾经有个网站采用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方法,我想想看?”所有设计师都有精益求精的“特质”,或者“毛病”,我们需要做这种自我激发的头脑风暴。
从设计来看,设计本身就意味着方案的筛选与确认:也许最后设计师在确认会上只给出了一到两种方案,但是大多数设计师在自己的电脑里或者大脑里尝试过很多方案。
设计本身是一种在期望和限制下进行的探索,并且将探索后的成果实施。交互设计师需要不断围绕需求与期望,进行探索并在逐步的限制中,缩小设计范围。他做的是他应该做的,他不应该将过多的问号传递给视觉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本身也需要进行探索与限制,但是我们更加期望他们的天赋应用到品牌感、质量感、专业感、情感化设计的探索上,而不是分散精力到产品逻辑的思考中去。
——设计方案的评审与确认,正如上图所示,设计师需要分出不少精力,在设计的评审与确认上。他首先从自己的头脑风暴里解脱出来,从若干个方案中筛选一二,然后召集需求方、涉众、其他设计师,进行方案的需求。有时,这样的确认会会召开至少三轮:
第一轮,线框图初审,线框图基本完整后,与需求方以及技术方代表就线框图展开讨论,这是不是商业方也即需求方想要的东西,线框图满足商业期望,确认整体结构、页面上对于内容块的定义,技术方的参与能够就可行性方面给出意见,并且能够根据线框图进行初步的开发资源评估。
第二轮,线框图设计专业评审,让更多的设计师参与讨论,从交互设计层面给予更多意见。这个评审是第一轮评审的补充,在既定的商业需求上就设计本身展开讨论,筛选最佳的方案。
第三轮,线框图终审,设计师在前两轮意见中进行评估,对线框图做一些调整,发起第三轮确认会,商业方代表与设计师代表,技术方代表,以及相关的涉众(比如客服、销售代表)等面前再次宣讲设计方案,告诉大家本次是终审,终审确认后,将会进入视觉设计阶段,到时候将不再做轻易的结构与内容块定义的调整,让大家足够重视并对线框图达成一致。
在这三轮评审中,需要穿插多次小范围的讨论,比如可行性的评估,资源的评估,以及和产品经理反复去讨论需求和需求背后的意义。可以说,线框图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了讨论、确认,吵架,然后在一次次迭代与确认中,最终尘埃落定,推动项目进入下一环节。
交互设计师的挑战
挑战绝非在于线框图本身如何专业,或者把线框图做得如何快,而是在于对于需求的把握、挖掘与快速呈现,在于全程中对于各种想法的吸收与管理,在于能不能让大家都快速明白了解设计的原因和背景,并对方案达成一致。
不要让争议、问题带入到真正的实施环节,比如视觉设计,比如开发。
因为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把架吵到线框图阶段,是最高效最合适的。
不等于商业需求讨论环节,有很多有创造力的人,却不善于空想,对着商业需求文档,无法让创造力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大家都只能对着产品经理的商业方案点头称是,但是到了线框图阶段,具体的产品原型会激发更多的想法,因此这个阶段,最适合进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第二次头脑风暴。
不等于视觉设计与开发环节,线框修改起来是非常容易高效的。而且它故意做得如此简陋难看,就是想把最核心的需求呈现给大家,这个产品是这样的,而不是这个产品看起来是这样的。
因为,“看”,“感觉”不可避免会带入很多主观的因素。同样是红色,有人觉得太鲜艳刺眼有人觉得热情澎湃,而恰恰在产品规划初期,我们是不希望过早去关注这些细节,我们需要先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视觉稿容易一开始就让大家陷入到各方向的讨论中,有人还在思考产品是不是需要再增加一个功能,或者在争论一个功能是否有足够的价值时,已经有人开始为“黄色”还是“红色”争论得不可开交。
另外,我们必须得承认,在视觉设计阶段,修改的成本非常高,视觉设计师是对每一个像素精雕细琢,产品定位的改变,也许对于他们是“灭顶之灾”,这可能会意味着很多个页面要重新开始设计,当视觉设计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时,视觉设计师对“修改”慢慢会变得有点抗拒,谁不喜欢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如果一个视觉设计师不喜欢他生出来的孩子,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视觉设计师。但是交互设计师是很乐意在线框图上进行任何的可能性的探索,他会更加包容这个阶段涌入的任何想法,因为他明白这个是中间产物,而且看起来就不像“完美”到可以当成自己的孩子。
总结几句:
1. 线框图能够帮我们将需求具体化,从而引入更多的想法,完善产品;
2. 线框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怎么做,如何做有了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3. 线框图制作起来非常容易,因此能够帮助我们在各种方案里评估和筛选;
4. 线框图是用来吵架的,交互设计师需要欢迎吵架包容各种想法,更重要的是对吵架进行管理。
5. 80%的时间并非在做线框图,而是花在需求的了解与讨论、多种设计方案的头脑风暴与尝试,设计的评审与确认上,但是这80%的时间投入让剩下的20%更加高效。
6. 作为交互设计师,在那80%里提升的空间会更大,很多时候,剩下的20%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关于线框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的,比如:什么阶段下开始做线框图,线框图制作工具与方法,几种不同的线框图的作用等等,就不过多讨论了。以上的部分也欢迎继续探讨。
文章来源:heidixie.blog.sohu.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链接。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下一篇:确认框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