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360干货分享
2019-04-09 来源:www.gauin.com
中国互联网圈,360饱受争议。倘若抛开产品商业利益,但从产品用户使用性上来,360的产品用数字和事实证明其用心和过人之处。今天是极客公园组织的极客活动第39期:极客公开课·走进360,5位重量级嘉宾干货分享关键词:产品价值观、用户至上、创新、微创新、细节。
尼玛必须吐槽下,今天天气真心蛋疼啊。8级大风沙吹的心拔凉拔凉的,满脸的沙子,行走在路上去360取经之路着实不易。此场景下我在想,要是有一款应用能告诉我哪里有新鲜空气,那该多好啊。为了生命,天气在此刻是刚需啊,不知是否有创业团队能搞出个天气产品呢?
时间13:30-13:45活动安排上是放映小电影,现场实际放映的是老周在2012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的干货分享,没听过的同学点击链接去感受下观点。
现场演讲顺序和活动安排不一致,现在已实际分享顺序作如下整理。我只记录下了干货。
赵君 360高级产品总监
1、赵君 360高级产品总监 《浅谈360产品价值观及其背后的产品方法》
·以用户为中心
这是360产品天条,人人必须遵守。用户至上,是否真正的了解用户。
网页截图功能:
产品经理:点击截图按钮→拖动光标选择截取区域→保存截图
用户:点击截图按钮→移动光标点一下网页→保存截图
用户点一下网页,截取到的只有1个像素啊亲。在这里,产品经理代表了用户去做产品,但实际上和用户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不唯上,不唯权,不唯钱,不唯对手,唯用户价值。
与上级沟通,用用户数据说话。
像小白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行动。
·持续创新
360的创新,持续创新,微创新,是小而快的创新
·如何创新
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心理
不要大而全,堆砌功能不能带来产品价值的叠加。
会做加法的产品经理,是入门级产品经理。
会做减法的产品经理,是高手级产品经理。
360要求产品第一版,或者更新版本中只要有一个点能打动用户,那就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对竞争对手的贴近,抹黑,把他们当做免费的测试队伍,要好好利用他们。
产品说明文字一定要简单易懂,例:
微软:这是一个系统软件服务,遵循什么什么协议运行,需要开启运行。
360:这是一个软件服务,很重要,不要关。
快速把一个产品和服务迅速提供给用户,要把握事情的本质。
尤其是新产品,本质达到了,就应该发布。
若1小时内有3人同时反映一个问题,360就定义为BUG,需要在24小时内必须立即解决。
第一版是粗糙的,需要持续创新优化改进。
·微创新产品颠覆式创新,案例分享:
用户怎么删除一个PC软件? 用户删除桌面图标
我们能做什么? 当用户删除图标时,问用户是否想要删除软件。
还能进一步做什么创新? 360桌面的诞生,模仿iPhone桌面删掉图标即删除软件
问答环节:
·如何获取用户心声
产品经理必须在论坛上发帖,泡论坛社区
360产品经理必须每月去一次网吧,碰到电脑初级用户使用情况
走进线下的真实生活社区交流
A/B测试
·运营中心的运行机制
产品是否能发布。QA需要负责新版BUG测试,需要完成上一版重点所有BUG
如何判断是否是问题。密度,单位时间内出现多少BUG;严重度,比如忽然蓝屏了;运营度
2、向明 360安全卫士 高级产品总监 《版本迭代中如何细节制胜》
·为什么要关注细节
从QQ音乐8.6版、迅雷、天气类产品、微信,他们为什么都在改细节?
·我们是如何干的
360安全卫士9.0,产品举例,
以前:一键干什么
现在:一对一人工服务
电脑加速球
购物保赔
9.0版经历了8个版本,基本保持每周一个版本。
从手动加速到自动驾驶
·从什么维度解决
需求定制时:
自己疯狂的使用(产品发布前、发布后)
捷径,看对手优势,比对细节
体验界面上,精确到1个像素(界面是比对出来的)
开发中:
每次一小步,逐个解决
精简目标(需求),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你要了解技术的各个细节,如何开发的
发布后:
用户是喜欢你还是挑剔,请关注反馈
从中挑出问题,区分优先级
再回顾一下,比拼细节
对一些无法取舍的需求,就快速发布出来试试反响如何
黄礼强 360手机卫士 高级产品总监
3、黄礼强 360手机卫士 高级产品总监 《用户至上的产品观》
·需求选择
云拦截是手机安全的核心功能 为什么?
因为手机骚扰太多了,这是刚性需求。
面对众多需求的选择:
标准:用户至上
①感性需求,如被骚扰
②感知强,如杀毒过程表现的非常专业,强。给用户感知能力,印象深刻,认为很重要
③粘性强,如每天都会使用
④易传播,如口碑相传
·微创新
“无法解决”的骚扰电话。骚扰电话太多,真的无法解决吗?
未卜先知的用户力量。用户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云不在天上,云就在身边。让功能落地,让用户感知。
标记某号码为广告骚扰,但如何获取用户的标记反馈?
方法:只有1秒钟。在用户挂掉电话后的1秒钟,让用户给出反馈标记号码,做到更傻、更快、更爽。
选择切水果的方式标记广告电话,切碎,好玩也解恨啊,爽。
·运营,再运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聪明的识别垃圾短信?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到用数据模型,请教这方面的专家,但手机配置低端,远不够那些数据模型运行去识别垃圾短信。
用户才是最聪明的产品经理。误拦截、漏拦截怎么办?
一口气不要吃成胖子,要不断的吃。
用户至上,也是最强大的力量。
问答环节:为何不对短信内容进行垃圾标记?
①用户行为感知不到。对短信标记是一个可以延后处理的过程,用户行为感知不强烈,紧迫
②端口号发的短信可以轻松识别为正规号,如银行发布的短信
③垃圾短信一般端口用一次就换,标记后无意义。而电话群呼,端口贵,重复使用频率高,标记电话效果好。
4、吴海生 360上网导航 高级产品总监 《如何结合产品的特点及用户特点进行创新》
·360导航发展现状
目前用户量第一
360导航成为中文网站流量第三(QQ、百度之后)
360导航的产品演化—几个重要节点:
左侧模块,由工具区→频道区→内容推荐区的演化
名站导航,由固定网址→新增内容化刷新显示
底部模块,由固定网址→新增内容排行榜单
360导航首页背后的产品
内容化转变,靠360导航背后的内容支撑产品,比如360影、360团购、游戏、小说等
·我们理解的导航产品
导航是用户上网的入口。
用户上网的第一个网站
导航用户有很强的用户依赖。
导航产品不能随便改东西,需要小心改动,否则容易造成用户不适
用户不怎么在乎从哪获取内容。
想到建立内容的思路,生成内容(如新浪门户)和重组内容(如Google)。360导航选择重组内容。
重组内容
互联网上有2类内容:
标类内容:能形成中间页(频道聚合页),分发流量
非标类内容:
重组内容为什么有价值?
互联网内容很多领域都是极度分散的
我们尝试过的内容重组整合的方法?
聚合、搜索、推荐、专辑、UGC、反哺。目前大致也是用这些后台产品进行内容重组。
怎么看待个性化?
海量内容海量用户必然需要个性化
过度个性化可能侵犯用户(最放访问)
不能为了个性化,提高使用门槛(编辑网址)
把难题留给自己,而不是用户(推荐添加网址、个性后推荐)
用户粘性是怎样形成的?
360导航的用户粘性,远大于外界的想象
好产品会说话,粘性首先靠产品去养成
·我们理解的下一代导航
内容极大丰富
获取极大个性
网址会存在,但是会逐渐弱化
个性化+中间页/聚合
用户最低成本获取所需
此刻,我获得了360学院公仔一个哦
360 老周即兴演讲
5、神秘嘉宾:老周(周鸿祎 360董事长) 即兴演讲
一般用户没有App Store账号,自己都没法通过App Store安装应用
通过花钱刷机,工作人员帮忙注册了App Store账号,但这工作人员也没有告诉用户账号密码。你用户要安装应用,不还是得花钱让刷机人员安装吗。
我的疑问:有多少iPhone是通过刷机人员安装的?
举例:360账号保险箱。突出用户感知。
360账号保险箱,帮用户记下账号密码,不能直接默认此功能。有一个提示,比如我帮你记住密码,采用什么方式,只要电脑不摔坏,密码都不会丢失。让用户感知360账号保险箱记住密码能力专业,权威,方向。
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
用户说想要面包。那产品经理就不能简单提供面包。一定要搞清楚用户是因为肚子饿了要面包,还是因为要用面包擦黑板呢?搞清楚用户的真实需求,即获得正确产品需求,才能向用户提供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
如何利用用户产品交叉营销?
首先做好一个产品,再考虑资源联通交叉营销。
360与腾讯一样走过不少弯路,总以为自己所有产品都是富二代,只要土壤肥,插根扁担都能开花。这是我们曾经错误的认识。
现在360内部进行内部运动,消灭富二代,找到用户的点。360内部有两类产品,一类靠拼爹的产品—富二代,就算靠平台力量做推广,也不能发现产品的问题。
如何培养产品经理的体系?
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听老周的演讲会更加有共鸣,但刚入门的产品经理听,不好消化。
培训,结合案例是最好的。
现在带新人,挑战模式让大牛搞得丧失了自我。一直在迎接挑战,搞疯了都。
老周公布邮箱:zhy@360.cn
产品线大了之后怎么办?
360不喜欢大公司,自己也需要反思。
360未来的角色定位在:
安全→在中国、世界做到最大
互联网→鲶鱼角色,刺激中国互联网更活跃
创新→小的创新可以,但破坏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在中国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大佬希望环境和谐。
Gauin昨晚风沙后遗症体力不支,全文分三个阶段完成:昨晚9点起、今凌晨5点起、今晚9点起。没过去参加活动的同学肯定等不急了,我先奉上干活总结吧。后续Gauin会分享某个视点的评论文章。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Gauin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谢谢!
本文地址: http://www.gauin.com/geekpark-gongkaike-zoujin360.html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从错误中汲取让产品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