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产品时代坚持慢节奏的豆瓣为何长盛不衰?

2019-04-09    来源:lboro.com.cn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如果给现在的社交产品贴上一个标签,那么快速、分享则是其中必须要具备的关键词。微信、微博等快文化环境下的产品则更是将这些属性做到了极点。但是与之相对比的豆瓣确是反其道而行之,产品本身不仅没有过分的功利性,就连现在大家都在讲究的功能护城河豆瓣都没有较多的去涉及,这让人不由得开始怀疑,慢慢腾腾的豆瓣能够经得住市场的诱惑吗?

豆瓣其实有着自己的智慧,相比于微信等致力于信息分享的产品,豆瓣显然更加简单更加纯粹,它没有功利性不代表不去盈利,电影、书籍等团购项目的实现也是不能忽视。但是这一切与野心勃勃的微信还是相差甚远,但是不去做不代表无作为,豆瓣这些年的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而这个时候我们不仅又要去想,豆瓣在快产品林立的情况下是如何洁身自好,保持现有的地位不被其他产品蚕食呢?

豆瓣一直在努力维持社区的氛围。其实提到豆瓣,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文艺小清新,其中的书评、影评以及一些实事上的评论都是我们喜欢看到。从最初的读书、音乐、电影、小组、同城,到豆列、广播、九点、阿尔法城、阅读、FM、东西,以及后来上线的旅游,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十来个App群,它们无一例外地带着豆瓣的气质,即每个带有独立标签的个体都能在这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沉淀下来的产品属性往往是豆瓣能够长久经营下去的关键。要知道社区要想发展,要想留住用户,首先就要解决归属的问题,在豆瓣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标签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内心不再浮躁,可以拨开所谓的世俗观念,真正的去分享和交流喜欢的东西,并且从中获得满足感,这点是很关键的,也是其他追求速度的社交产品所没有的。

在豆瓣心里,用户体验即是王道。可以说在社区产品中,豆瓣真的是将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在这里,用户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创作内容的快感,所有的评分完全是靠实名网友制造出来的,分级和加V等所谓的等级思想在这里一概没有体现,大家平等的交流自己对于某些方面的看法和意见,相当随性,没有任何距离感。不仅如此,干净利索的页面环境也直接促使网友可以更好地发表内容,赢得关注,所以你会看到音乐、电影和书籍等栏目的火爆,以及一些问答帖的诙谐与幽默。对豆瓣来说,为其创造七八年内容的用户和今日新加入的用户,并无区别对待。我们都是意见达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你不是水军,豆瓣对你的态度会一如既往,干净纯碎的分享环境也是时下社交产品所欠缺的东西。

坚持自己的商业底线,不因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有些时候就很佩服豆瓣对于自我运营路线的坚持,要知道在时下浮躁的产品环境中,能够坚持清新的路线7年之久,真的让人感觉到意外。豆瓣显然是其中之一,当然坚持商业底线并不代表豆瓣在盈利上没有追求,只不过豆瓣在盈利上总是贴合核心业务来进行,这让用户们不会产生一点违和感。比如豆瓣影评一直以来都是热门栏目,豆瓣在这点上合理的利用,不仅针对热门点评进行推送,而且还会适时推出在线选座等服务,在顺理成章满足大家的消费欲望之际,完成了自己的盈利目标。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但是以小见大,豆瓣虽然要生存,要盈利,但是它不会猫扑等传统社区盲目追求流量变现,它要的是一种商业化底线,因为商业氛围太浓厚的话,豆瓣网怕破坏了网页清新的氛围,伤害了用户的感情,而这种贴心的服务显然是豆瓣最令人叹服的一点。

豆瓣善于将利用属性标签聚拢人气。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几天,豆瓣能够一直屹立不倒,靠的除了自身过硬的产品实力,当然还有适当的运营智慧。作为社区,流量最大化显然是各位最想看到的东西,但是豆瓣针对流量最大化却有着自己的思考,与以往社区运营模式不同的是,豆瓣在进行社区归类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进行栏目划分,而是依靠个性标签将大家关注的东西进行统一分类,倘若两个人拥有同样的标签,那么完全可以进入同一个小组,那样交流起来的顺畅度会更好,毕竟依照大目录还是不能完全有效的进行人群的划分,但是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类,不但可以更加精确,还可以便于管理,这点已经被后来的陌陌借用并且取得很不错的效果。不仅如此,豆瓣还将个人社区嵌入到产品中,但凡是具有相同属性的用户都可以进行推荐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个社区环境的粘度。

豆瓣作为时下长久不衰的产品,除了过硬的实力必然有着其独特的运营智慧,分析完以上几点我想多多少少也会对你我的运营思路带来一些启发。

文章来自于拉夫堡大学www.lboro.com.cn,转载请注明来源处,谢谢。

标签: 豆瓣模式 社交产品 互联网产品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跨界营销:你造如何操作吗?

下一篇:最苦逼的O2O市场,“饿了么”如何从发传单开始一场城市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