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用户体验: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原理
2019-04-04 来源:商学院
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是用户研究,而用户研究不是简单对于用户需求的白描。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
用户体验一词在国际上更为通行的叫法是UX(User eXperience),以用户至上的观点作为基石,由品牌印象(感官冲击)、功能性、可用性和内容等多个元素构成,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共同形成了基本的用户体验。本质上来说,体验并不能被设计,能被设计的只能是功能、流程与用户界面。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主观的使用体验,可以看成是用户体验的表现层面。但是在实践中,很多人往往把用户体验狭隘地理解成了UI,即界面的设计,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用户体验应该是一种整体的感受,界面设计虽然是用户能最直接感知到的部分,但毕竟不是全部,这样的理解缩小了用户主观感受的范围。
要完善用户体验,第一步就是通过特定的研究手段来了解用户,即用户研究。用户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产品的设计实现或不断改善而服务的。以网站为例,用户在线上所看到的页面设计和布局,对用户而言,可视的用户界面即代表了网站的功能。他们不会去深入探究页面背后的实现技术与功能逻辑。用户研究不是简单对于用户需求的直白感性的描述,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帮助,从而为研究提供支撑。借助心理与行为科学领域成熟的方法与理论,可以有效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设计水准,切实提升用户体验。
心理预期与先验经验的匹配
以用户界面中的图标设计为例,我们就可以利用人对于客体想象的基本心理规律。人在心里对客体所表现的形象是以原型方式存储的,因此在回忆或者再认物体时具有特定规律。比如,当谈及“咖啡杯”时,人在大脑中浮现出的那只“咖啡杯”基本上是斜向一定度角的形象,而不可能是一个俯视角度的圆型杯口。如果我们给用户呈现的咖啡杯如图所示,则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即实物形象与心理预期发生了冲突。
此外,人的先验经验也会影响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利用人们对于草莓、香蕉、猕猴桃的先验经验,设计出了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的果汁饮料包装。生活中所谓“以貌取人”,也和这个应用是类似的原理。
在上一代的iPod产品上,用户无需学习,手指即会在滚轮上顺势转动。iPod在发出咯嗒嗒的转动声音时,人们的惊喜之处在于屏幕上的操作居然与物理滚轮的操作协调的天衣无缝。这时人们对产品的预期与先验经验很好地匹配起来,较高的使用满意度就此达成,从而带来了理想的用户体验。
如果操作与预期不相匹配,那情况又会怎样呢?人们通常认为要让电梯门快速关闭的话,按钮按得越频繁,门就关闭得越快。然而,恰恰与此相反,实际上关门的动作是按最后一次按键加上一定的“超时时间”(Time-out)来触发的,按关门的按钮次数越多,实则真正关闭的时间比你有效的按一次来得更长。再比如当网页下载缓慢时,用户会无意识地重复刷屏,以为会加快页面操作的进程,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的。这就是心理模型(用户所“认为”的产品使用方式)与概念模型(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使用方式)不匹配的典型情况。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下一篇:淘宝客网站常用的几种营销推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