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时代 知乎是如何运营的

2019-04-03    来源:天涯海阁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一、何谓认知盈余?

周源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对知乎这一年进行回顾的时候告诉我们:知乎就是一个认知盈余时代的产品。相信许多人都看过《认知盈余》这本书,那么什么是认知盈余呢?克莱·舍基给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可以说,facebook、twitter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而在中国,博客、人人网、微博的兴起,都有赖于它。Web2.0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分享自己专业知识与兴趣的平台。以我自己为例,我会在业余时间写产品评测、产品观察文章,在个人博客发布,同时通过微博进行传播,甚至会透过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体,如Web20share、LBS观景台、Mobile20、雷锋网、互联网的一些事等进行发布稿件,我自己算是认知盈余描述中的其中一个人。

二、关于知乎的现状

(一)2011年知乎的运营情况

知乎在2010年12月20日进行内测,已经运营了1年多。作为一名中度知乎用户大概是今年6月份拿到邀请码进入知乎。我收集知乎在公开资料中的数据,希望能帮助大家对知乎这一年的运营情况有一个直观认识。

关于Alexa排名

截止2012年1月22日,知乎的Alexa数据是这样的:

我选择了新浪微博、人人网、36氪、Techweb四个网站作为参考,前两者是社会网站的代表,后两者是科技博客的代表。通过上表的数据,相信大家已经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在这个认知盈余的时代中,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已经创造出比一般的专业编辑(36氪、Techweb)更巨大的知识力量。

同时,知乎还分享了2011年这一年所产生的数据:

知乎的种子用户在两三个月内在知乎产生的会大量超过他们过去两三年的博客总量,现在更新一批数据,知乎的大量用户的回答量可以出书了。回答字数超过30万已经有很多。在知乎上,一个用户一年时间的回答量达到1500篇科技博客,相当于36氪(累计发布4000篇文章)三分之一的文章量。同时,知乎分享与创造的时间已经达到200万个小时,这相当于685个编辑每天8小时,全年无休工作的时间,也相当于38个36氪(36氪目前员工人数为18人)……

(二)知乎的用户需求在哪?

相信,经过这一年的发展,大家应该都知道知乎的用户需求就是:追求高质量的答案。我将通过几个为什么来深究社会化问答产品的用户需求,让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知乎产品能获得用户认同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用户会问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盲区,用户希望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指导答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不用搜索引擎去搜索答案而是去问问题?因为搜索引擎不一定能搜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搜索出来的答案不一定高质量,所以才会有百度知道等产品的出现。百度知道等产品本质上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搜索结果。

为什么要去知乎提问而不是百度知道呢?因为在知乎提问的问题相对高端,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职业背景的人才能回答。同时,问题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更加看重回答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用户追求高质量的答案的本质就是我存在知识盲区,而问题本身需要一定知识背景的人方能回答,而且在我身边的人无法回答的问题。会通过知乎这种社会化问答产品来解决。正是这种相对高端的用户需求,给知乎这种社会化问答产品带来相当大的运营难度。如何聚集一批专家?如何筛选答案?如何推荐问题?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解决的。

(三)知乎网站功能分析

根据周源在2011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的介绍,知乎这一年其实只是做了一个功能:问答。所以对知乎网站功能分析将围绕问答这一功能进行解构。(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就目前来看,知乎的网站架构比较简单,就是围绕着问答进行产品改进,着重在细节上的改进。而在社会化这一块尚未进行比较大的改进,这个与知乎发展阶段有关,毕竟还未发展到透过问答进行社交活动的层次。上图纯粹让大家了解一下知乎的核心功能,没有在交互设计、流程上作过多分析,比较关心交互设计的朋友们可以仔细研究知乎每一个版本的改进。

标签: 知乎运营模式 盈利模式 认知盈余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Windows Phone 7 & Metro设计指南

下一篇:“Q+PC”3.0新版体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