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之道

2019-04-03    来源:采铜学心录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系统之思

事物之间皆有关联,这使我们无可选择地生活于复杂性之中。关联紧密的事物构成了系统,比如共享一个池塘的鱼、昆虫、水草与微生物,比如学校中的学生、老师和课程体系。还有些系统是抽象层面的,比如一门学科(由该学科内所有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组成),一部长篇小说(包括小说中的各种人物、事件以及人物/事件之间或明或暗的关系)。有些系统易于解读,但更多的系统使人茫然。

因为人脑不是天生的应对“系统”的高手。人脑的运行方式是案例式的、片段式的、场景式的。心理学家发现人能同时加工的视觉对象不超过4个,而且还发现人经常会被一些特异性的局部事件所诱导产生错误的整体认知,比如因为一个男孩长得英俊帅气就不由地推测他人品也非常出众。古人发明的成语——朝三暮四、盲人摸象等——至今还被人频频引用,比如用来比喻企业管理中的糟糕现象。有趣的是,有些领域正是利用了人类不谙系统的弱点来发展的,例如魔术。魔术师通常会施展各种技巧把人的注意力牵引到某个局部上,比如手帕、杯子,而在这个局部之外则往往暗藏玄机。

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承受着无法破解系统之痛。比如失败的计算机程序往往是由于程序员没有进行充分的系统、全面的思考;很多城市市民经常抱怨的道路“开拉链”的情况(同一条路修完一遍又修一遍)则暴露了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而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则是最典型的系统设计困境;更严重的是,科技领域中的很多创新产品,由于缺乏正确的系统层次的分析,无可挽回地陷入市场失败的境地。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并非如此。大多数的系统问题是可以(在一定的层次上)加以解决的,只不过我们还得做出一小步努力。这步努力,就是用“元认知”来修正原本不够好的思维习惯。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本身的认知,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深层的自我反思。而现状是,大多数人习惯于零散的、孤立的、随性的“非系统”思维方式,却又缺乏必要的反思。所以发现和提炼“系统”的思维方式就显得异常重要,这些方法及其背后的思想,我把它们写出来,于是就有了从今天开始的《系统思维之道》系列。

不只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火了很多年,很多人亲切地称它为“脑图”。有些人把脑图作为思维利器,遇事必画脑图,乐此不疲。国内也有些人把它充分地商业化,把它吹得神乎其神。脑图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先来说说脑图的优点:正如其创始人托尼·巴赞所强调的,思维导图可以有力地激发你的联想,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然后再衍生出更多的……同时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示等,也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

另一个优点是思维暂存的作用,当人在思考一个复杂的事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很多想法,但是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方式把灵感都记录下来的话,它们就很可能马上溜走,无影无踪。而思维导图鼓励你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把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所以一般人做完一张思维脑图,往往会惊讶于自己竟能收获这么多样和丰富的想法。

但是,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原因有以下这么几个:

1) 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2) 思维导图的优点在于发散,但这也易使人忽视对系统内在“逻辑性”的把握。当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关键词联想时,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逻辑思考,但却无法达到深刻和缜密的程度。思维导图就像铺开在水面上的一片荷叶,在一个较浅的平面上铺开了很多内容,非常优美,但是水面底下的莲藕却无法被人们看到。

3) 第三点其实是以上两点综合后的影响,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如此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只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优秀的系统思维能力绝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工具就能实现的,它也许需要多个工具、多套视角,并加上反复地操练、不断地失败,才能逐渐磨砺出来。这在其它领域也是一样,当有人为你介绍一条捷径时,你总是要多留个心眼。对“轻信”的警惕,也是“元认知”的一种吧。

标签: 思维研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iPad手机QQ浏览器产品风格调研

下一篇:设计师也需要了解的一些前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