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从0增长到200亿,他的增长套路都在这里!
2018-07-16 来源:运营学堂
互联网生意的本质就是流量的买卖!
现在,不管是创业者还是经营者都似乎不约而同地达成一个共识:流量越来越贵,而且,靠单一流量,已经很难实现有效转化。
在此背景下,流量池的玩法就被探索出来了。所谓流量池,就是“急功近利”的流量布局和营销转化。这里的急功,是指打响知名度,切入市场,获得流量,快速地建立品牌;近利,是指在获得流量的同时,快速转化成销量,带来实际的效果。这一方法论的提出者杨飞,曾带领神州专车用短短3年,实现从0到200亿的高效崛起。
本文给大家讲述流量池理论的三个支柱——流量的获取、营销的转化以及流量的再挖掘。管中窥豹,让我们了解移动互联时代的营销新玩法。
流量获取——裂变
裂变是什么?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是万物生长的裂变过程。而裂变营销,也是这个含义。从运营的角度,裂变营销也符合AARRR模型,是其中的最后一环——自传播。传播个体通过社交分享(奖励、福利、趣味内容等),帮助企业进行拉新运营,以达到一个老用户带来多个新用户的增长目标。
与传统营销相比,裂变营销的不同之处有两点。
第一,强调分享。即必须通过老用户的分享行为带来新用户。这样成本最低、获客最广。
第二,后付奖励。将原来事前拉新获客的广告费用,分解成老用户推荐的奖励费用与新用户注册的奖励费用,即:广告成本=老用户拉新奖励+新用户注册奖励。而这些奖励基本都采取后付模式,用户只有注册或完成行为之后才能获得奖励,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广告投放风险。
制造话题显然是营销的奥义。神州专车成立半年之时,就玩了个“蚍蜉撼大树”,制造了一个可以说是震惊全国、争议极大的事件营销案例——Beat U。
他们邀请了多位当红明星,对当时最火爆的优步开炮,直接质疑对方的专车模式不安全,并指出其传递的“车内社交”对用户是一种伤害。
白天“碰瓷”,晚上“致歉”,一天时间,神州专车在应用商店中的排名就由之前旅游类分类30 多位上升到第8 位,总榜由第150 位上升到第61 位,月下载量环比增长三倍。
事实证明,神州的兵行险招大获成功。不管后来者怎么评判这次事件营销,用户的转化率是最好的答卷。
流量的再挖掘——跨界营销
BD跨界营销已经是品牌合作中常见的策略。品牌之间的联合就像谈恋爱,既可以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视角,也能让双方获得“1+1>2”的效果收益。
跨界合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可以丰富品牌内涵。
品牌的跨界合作一方面体现了品牌自身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使营销手段多元化。两个调性相同的品牌达成同盟,或者组成CP,可以增加品牌之间以及品牌受众的新鲜度和丰富度。
第二,低成本的流量获得。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结束,社交平台上的流量资源开始枯竭。企业靠品牌自身发掘的新流量越来越少,而且品牌受众的消费潜力也被攫取得差不多了。依靠口碑、“粉丝”、回头客带来的销量滚动越发困难,那么和同等量级品牌抱团,让双方“粉丝”交叉流量互洗,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以低成本获得流量的快捷方式。
第三,达成品牌传播和销售的双赢。
显然,跨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达成销售,只有让双方品牌在有曝光量的同时促进成单量,品牌跨界合作、企业的BD 运作才有实际意义。
在获取和经营流量池的过程中,一个企业要想通过BD 减少营销成本、获得免费流量、提高转化效率,就需要一套完整的BD 策略来打一场“配合仗”。
时尚圈的联名设计,就是经典的跨界营销。Supreme更是个中高手,想想一个奢侈品牌竟然拥抱了街头文化,两个品牌的粉丝都为之激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航班管家App,在地面广告投放期间,联合公众号“新世相”发动了一场著名事件营销“逃离北上广”。24 小时内号召各地年轻人到机场,获得一张免费的、临时的机票,来一场自由旅行。
从定位理论到增长黑客,再到流量池,不管营销的形式怎么变,营销的本质从来都是实现品效合一——有品牌和口碑,有销售和转化。爆品自有它的命和运,但更多的是靠人的运筹帷幄。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参阅《流量池》
来源:产品经理日记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