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网站运营总编:简书的产品及社群运营策略详解

1970-01-01    来源: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简书是一个阅读和写作的一个应用,最早我们推出它的时候是一个网站,我们最早是把它作为一个在线markdown,写作的工具,因为整个中国互联网没有,其实在西方的网站里面做这个的非常多,但是中文世界没有人做markdown写作。

我们最早是把它作为一个在线的markdown的笔记本,后来发现很多人写的东西非常好,然后我们觉得也可以开放一个把你写的文章分享出来的这样一个功能。所以后来就形成了一个社区。这样一个社区就是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文章,每天都有非常多的人在上面写,然后就形成了一种简书的气质。

我们现在遇到别的合作伙伴或者是投资人,他们对简书的基本的印象就是觉得简书是一个小而美的社区。当然我们现在也在逐步的长大,最早简书就是在这里(创智天地),2013、2014,一直2014年的7月份才从这里的众创空间搬到了静安寺那边。所以今天回到这里,我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非常开心,见到这么多的朋友。我讲一下我们简书如何形成现在的这样一种社区文化和气质。

这是简书的主页,这是我们的网页版。我不得不说我们简书在移动端的发力有点晚,我们一直2014年的10月份才推出了我们正式的iOS的app,随后推出了安卓版。网页版的设计风格基本上是这样,左边的图是随机的,右边是文章的列表。你基本上可以看到有一些脑洞大开的文章,也有一些干货类的,例如怎样才能让自己说话很幽默这样的文章。

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户产生的,我们简书团队基本上是不产生任何内容的。下面是我们的app的界面,基本上也是一个比较干净比较整洁的风格。基本上我们的设计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刚才大家也听到友盟的分享,业内4:2:1,就是日活,次日留存、次周留存跟次月留存4:2:1的比例,我们的iOS的留存是远大于业内标准的。

在开始我的演讲之前,想先讲一下国外的一些社交网络,基本上我们把简书也定义成为一个社交网络。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你基本上做任何东西,包括你做高德地图,可能都离不开社交。这跟十多年以前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因为我本人是web2.0最早的一批体验者。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google推出gmail,那个时候是邀请制的,是第一次推出1G的邮箱空间,非常的抢手。当时大家根本没有途径去得到这样一个邀请,但当时我们有一个很小的窍门,当时google有开展别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也是社交网络,第二行中间那个,这个是google在2004年推出的一个社交网络。这也是邀请制的,因为一开始它跟facebook一样,你要加入的时候必须要邀请,facebook还要严一点,facebook是你要有学校的邮箱,就是.edu的那种。

但是我刚好是这个社交网络的一个成员,就可以邀请别人进入了。当时那个网络上有一个叫gmailswap,就是你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如说一张明信片或者一本书,来换一个gmail的邀请。后来我就用了这个社交网络的申请换到了gmail。所以我的gmail的名字是非常短的,liumiao@gmail.com。每次我跟别人报我的邮箱的时候,我说liumiao@,他说后面没有数字吗?没有,其实这就是注册比较早的一个。

我们看一下,这个是当年那个年代,大概十几年前的一些最早的社交网络的雏形,上面的是相对比较早,下面像twitter是2006年末到2007年,这些基本上我都用过。像MySpace,它的风格是比较粗糙的,一直要刷的那种感觉。

其实后来我们看到Facebook用的这种模式,可以看到我的朋友,我可以看到你的朋友,你的朋友的朋友,这样一种模式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就是全世界所有的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连接不超过六度,你跟奥巴马或者你跟习大大都是一样的,只要你认识这个人,都不超过六度。

当时出了很多网络,最早的叫Friendster,还有后来这些,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可以无限的拓展你的链接。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是不大靠谱的,因为一般来说考虑超过两度以后,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基本上这个连接就非常弱了,不可能给你提供任何的背书。

但是为什么这些产品,都没有做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大家是纯粹为了社交去做社交,没有一个别的点来支撑这个社交。

因为我不可能说跟在座的各位,如果我们不是因为这个SmallTalk的活动,我不可能直接跟你去讲这个东西,或者说我直接就跟你开始社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话题,像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我来做一个分享,关于运营的一个分享。那之前的那些产品,是纯粹为了社交而社交。

比如说我就是要邀请我的朋友,当然我的朋友肯定会问我你邀请我来干嘛?我不知道,我只是说这是一个新型的网络,你可以用这个六度分割理论。但是这个理论这样一个出发点是站不住脚的。后来Facebook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首先它是基于一个同校的关系,比如说你也用哈佛的.edu的注册,我们都用复旦的邮箱来注册,那所有复旦的就连接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下就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约炮约饭或者是一起看电影什么的,是有这样一个内生的需求。

之前的那些产品,像这个『HiFive』,它从美国推出以后,后来就失控了。你上去以后会发现,全都是拉丁美洲的用户在用,全都是用葡萄牙语或者是西班牙语。这很奇怪,『Friendster』这里面列的,它也是美国的网站,但是推出以后都是马来西亚人在用。『Allcut』更怪,虽然是美国的网站,但其实更多的是伊朗或者中东那边的人在用。

所有的这些,社交网络有这样一个趋势,一旦是这一帮人在用,可能就会滚雪球一样的越滚越大,造成后来很多人进去以后发现我根本看不懂里面是什么东西,全都是一些我不懂的语言。后来到Facebook终于把这个问题改变了,因为Facebook从一开始是控制得非常严格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用国内的,那个时候只能用美国的.edu的邮箱来注册,现在facebook肯定是放开了,但是在一开始控制得非常严格。到后来我们注册也是没有办法注册,这就是Facebook所做的。

像Linkedin,它就是求职,一个简历在Linkedin,其他的所有的Meet up,是一个线下的聚会,然后Youtube是视频,就不用说了,Dig是新闻,Flickr是图片,Twitter是即时的状态,Delicours是一个书签,已经被Youtube的创始人买了,现在也是一个半死不活的状态。

所以考虑到这些问题以后,回到简书,一开始我们要做这样一个网站的时候,我们肯定也要想,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就是我们不可能说纯粹为了让你来社交而社交, 我们必须要有个点。

这个点我希望它是别的网站所难以替代的,就像我们难以替代别的一些网站一样。

我们当时也分析了一下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后来就定位为,我们主要是一个阅读。最早我们是一个写作,大家来写东西。写东西其实作为作者来说,你写了一篇东西,基本上是需要有人来读的,不管是投稿到传统的媒体上还是发表在网络上,基本上是需要有人看到的,不然你写了可能在这个时代,你写了一大堆东西在电脑里,没有太大的意义。

如果跟我们目前所认为的一些竞争对手或者说我们的同类产品来说,我觉得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这个不够好主要是我们成立的时间比较晚,2013年年中到现在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尤其是我们的移动app发力比较晚,但是基本上还好,我们去年一年以来保持非常高速的增长。

我们的竞争对手

最大的是贴吧,可能你会觉得,简书和贴吧有什么不一样?其实贴吧这个模式是很多国内UGC网站所共用的一个模式,包括等下要说到的豆瓣。

贴吧是因为有百度搜索引擎的天然入口,比如你搜特斯拉,你没有搜到,他就建议你要不要去特斯拉吧里看一下,没有这个吧的话它会建议你要不要建一个吧让别人将来搜的时候也可以来看。它有这样一个优势,就形成了贴吧。

那后来贴吧就,本来是作为一个解决你寻找信息的补充来成立的这样一个组织,后来它的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更像一个非常大的而且迅猛的一个UGC的社区。如果大家这两天关注新闻的话,肯定知道贴吧,帝吧为国争光,跨过海峡。这个威力是非常大的。

我用贴吧也有一个感觉,尤其像帝吧这样的吧,刷的速度非常快,这给我也是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果我用手机的话,看完第一屏,翻第二屏发现还是第一屏的内容,因为刚才第一屏已经刷到第二屏了,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

但是不可否认百度贴吧是非常成功的产品,它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去中心化非常好。比如你用百度贴吧,你不需要访问我现在展示的这个主页,你喜欢帝吧就到帝吧里去看,喜欢什么,比如说红楼梦吧,就去红楼梦吧里去看,每一个贴吧都可以做得非常大,这是做得非常成功的一点。

下面是我们用一个,也是做得不错的,这是今日头条,它是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来推荐你要阅读的新闻。比如说你可能看过一篇关于李毅大帝的,可能下面刷的全是关于足球的。

你看过一篇军事的或者是历史的,下面刷的全都是给你推军事或者历史。这个很打动我的是,我在北京的时候坐地铁,看旁边有一个人一直在那边刷,仿佛他刷上瘾了,打开今日头条,往下刷,今日头条给你推荐了十五个新的消息,然后他一看都不满意,又继续刷。我觉得这个行为可能也是比较让人上瘾的。今日头条它的集中点,它是集中在新闻,基本上所有人看今日头条是去看新闻的。

下面是豆瓣,豆瓣是相对比较老的产品,它跟我前面说的国外的那些产品基本上是同一批的。

豆瓣我印象当中是2005年的,2005年twitter也没有,facebook基本上也是刚开始。豆瓣是一个兴趣小组,最早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是去豆瓣,是基于豆瓣的影评。基于这个,豆瓣就做了很多社区方面的扩展,包括豆瓣的小组、豆瓣的同城,以及豆瓣的购票。实在太多了,我印象当中,如果你把所有豆瓣的app下载下来的话,应该是可以排满手机的一屏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豆瓣可能也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大概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EverNote的创始人讲EverNote都什么问题: 就是基本上每个人都只会用到5%的功能。它的功能其实是非常强大的,大概比如说有的人,像我是把它随手保存一下,就是网上我看到的一些句子,一些段落。

有的人可能是把它当做一个写作工具,因为它在各个平台之间的同步做得比较好。还有一些人把它当成一种笔记的工具,或者是一种学习组织的工具。

EverNote的创始人就说,如果人只使用到我5%的功能的话,就造成一个困境,就是我不知道我该舍弃掉哪一部分。我所有的部分,必须要齐头并进。可能豆瓣也有类似的问题,豆瓣发展到现在,可能我们很难说清楚豆瓣的最核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当然,可能很多人还是在用它的电影的评分,就是看电影的时候会参考一下豆瓣这部电影,比如说《原力觉醒》它的评分是多少,可能有的人看书的时候会参考一下。但是据我的了解,更多的人不是用这些功能。

比如像我,只去豆瓣活动看一下上海本周有什么活动,有SmallTalk的活动,我来参加一下。但是别的,我可能不希望看到的对于书的评分或者电影的评分,我觉得因为水军什么的存在,这是豆瓣的问题。

再说一个,知乎也是跟简书,是简书比较类似的竞争对手,因为我们都是纯粹的UGC的平台。我们跟知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知乎基本上都是基于问题的,虽然它现在也在做知乎专栏,也提倡大家来,没有问题也来写。但是基本上它还是一个基于问答的社区。我们可能跟知乎相对来说是比较接近的。

不同的地方在于,知乎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的,除了前几天出的那个,这个大家应该也知道,童瑶伪装成知乎女神骗捐的。基本上知乎上所有的内容应该都是真实的,比如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在InnoSpace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那我期待的或者说其他的读者期待看到的回答,应该是一个在InnoSpace工作过的或者说在这里有真实体验的人写的,而不是说我没有在这里工作过,我编了一个体验,不管那个体验写得有多好,这就是知乎的特点。

回到简书上,我们在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要做出差异化,就是跟刚才讲的四个,一个是贴吧,一个是今日头条,一个是豆瓣,还有是知乎,我们要做出一个跟他们有差异的地方,就是让人知道这个是简书,而不是知乎。

比如说如果你是问问题的话,你肯定是去问知乎,你要查电影评分或者是书的评分的话,你去豆瓣,你看新闻去头条,你想出征为国争光,你去用表情包刷台湾人的时候你去贴吧。简书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个,就是在目前已有的竞争领域里面,我们要做出跟他们有差异的地方。我们后来想出了一个口号叫做,交流故事沟通想法。

故事或者想法每个人都会有,但是你有一个故事,你希望跟别人交流一下,这个故事可能是你读书的时候的一种体验,可能是你恋爱的一种感觉,或者是你在工作后的一些感悟。

这些东西其实,在知乎上是比较难以出现的,当然也会有,像童瑶那种会写,但是不会像,很多时候这些东西是真实流露的一种感情,而不是说我一定要有别人问我我才去写。

当然所有的社交网络最后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最后可能都是要提供一个大家互相交流互相交友的状况。我们的出发点,从最早的就是希望人们可以在简书上看到很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可能是你真实的经历,也可能是你编出来的一个小说。在知乎上,你除了有骗捐这样的目的的话,你去编一个故事,总归是不大好的。但是在简书上这样的一个行为就比较自然。

下面我说一下我们在运营方面,就是我们的,不管是产品还是我们的运营方面,我们怎么去实现这样一个跟网站不同的差异化。

注重阅读体验:

我们更注重一个阅读的体验。阅读体验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第一个是百度贴吧,百度贴吧的阅读体验我想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因为它流量已经足够大了,可能需要用流量去换取一些收益,包括前一段时间还传出来百度贴吧要把一些疾病的吧卖出去,其实这样的体验我觉得对于用户来说并不是很好。不管是你整体的把这个吧用于商业化运营,还是单个页面上放置太多的广告。

在简书我们更注重阅读体验,我们整个所有的设计肯定是非常的清新简洁,然后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不希望使用所谓的CPC的广告或者CPM的广告,我们希望用别的方式获取收入。当然目前来说我们处于一个高速的增长期,还没有过于着急的去实现商业化。

流动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流动性,我们在阅读体验方面,像我刚才说的,百度贴吧的阅读体验为什么我觉得它不够好,因为所有论坛模式的这种网站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可以顶帖,百度贴吧尤其是这样。就是说这个帖子,包括天涯,包括所有论坛格式的网站都是这样。我要一直把我的帖子顶上去。但是你的内容未必好,但是它整个的排名,我们觉得这个机制是有点问题的。并不是说你的回复是最近出现的,你的帖子就要放在第一位,我们觉得不是这样的。

在简书上,刚才大家看到我们的首页和app,我们整个文章的排名是有一套我们自己独特的算法来决定,这个算法,第一是这个文章收到的喜欢数,比如很多人点喜欢。第二个是这个文章收到很多评论,有很多人评论证明,可能这个文章没有太多的喜欢,但是很多人评论证明这个文章有一定的争议性,这个也会加权。第三个是阅读量,比如作者把他自己的文章分享到了他的社交网络或者在别的地方传开了,或者在朋友圈,不管在任何地方,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

在Uber出事的那天,就是Uber的微信公众号被腾讯全面封杀的那天,我们有一个用户写了《Uber在被微信封杀的24小时内做了什么》。这个文章在一瞬间,大概就是几个小时之内,就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传开了。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有的人也看过,因为那个文章的影响力太大了,大概有几百万次的阅读。作者光收到的打赏可能就收到了上千笔。像这样的阅读量,也是我们考虑加权的一个权重,就是喜欢数加评论数加阅读量。

还有一个减去权重的就是发布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热度的考量,可能这是一个新闻方面的加权,就是这个事情你如果紧贴当下的热点,这个事件刚一出就写出来,我们肯定给你更多的加权。这就是我们注重阅读体验的一个方式。然后又不失流动性,我们不希望有作者发了一个文章,然后马上就因为别的帖子有人在回复有人顶帖就把他刷下去,我们不是这样的。

所有在简书上写作的作者,如果他的文章可以,我们是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机制,就是热门。如果他上了热门,我们可以保证他在上面至少停留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之内,我就给了你足够的时间去吸引更多的喜欢更多的评论跟更多的阅读量。如果下一个小时,每个小时的整点我们会重新算一下整个加权得出来的分数。如果分数仍然很高,那当然还留在首页上。那如果你的分数下去了,你这个流动性就下降。

这个跟百度贴吧,或者跟豆瓣小组,因为知乎的算法我还不知道是怎么算的,但是我们这个算法是区别于所有国内UGC内容社区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你现在打开简书的主页,你会发现那几篇文章,基本上只要不超过十分钟之内,你会发现它的变化比较小,除非你是整点在刷,整点的时候又把它顶下去。这个是我们目前找到的一个调和百度的那种所谓的流动性跟我们提倡的更精品化更深度化的阅读的一种调和的方式。

未来当然我们重算分的间隔可能会缩短,比如说现在是整点在算,可能接下来,因为现在简书说实话好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我们需要给更多好的文章一个机会。就像美国艺术家说的,每个人应该有十五分钟的成名的机会。也许下一步我们会把它调成每一刻钟重新算一下分,这样的话满足我之前在北京地铁上看到的刷今日头条的小伙子,可能每过一会儿就想刷,他需要接收一些新的文章新的知识,这是我们的不失流动性。

然后这样还不够,我们是希望所有的用户可以自己去组织他的内容。

比如说如果你对英雄联盟很有兴趣,然后你想把英雄联盟的一些文章推给你的朋友,你怎么推?其实你只能发给他很多的链接,在简书上有一个专题的功能,专题就是说你可以把很多文章集中到一个专题之内,这样的话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

这样的专题有点,从组织形式上来说有点像百度的贴吧或者是豆瓣的小组,但是我们跟贴吧或者小组不同的是,我们从产品设计上,它跟它们的原理是相反的。在百度贴吧或者豆瓣小组都是有管理员的,他们是默认你可以发送任何的内容到这个贴吧或者小组里。比如说有一个豆瓣小组叫SmallTalk,你加入这个小组就可以在SmallTalk里发一个内容。

这个内容很有可能是跟SmallTalk不相关的,但是如果管理员不及时管理的话,那这个小组可能最终的发展的趋势就背离了一开始你创建这个小组的目的。因为你创建这个小组是SmallTalk,但是他在里面发了很多关于别的活动,比如说简书或者什么东西,跟你毫不相关的。长久以来如果管理员不及时清理掉那些内容,可能这个小组就荒废掉了。

比如说我看到这样一个小组,我本来是要找跟SmallTalk有关的内容,那我看到这个小组里面都是别的信息,那我就认为这个小组是没有价值的,我可能就不会用。简书的专题是反过来的,它有个权限的问题。每个人写了文章以后向专题里投稿,然后我作为专题的管理员,我是要通过你的投稿,你的文章才会被收录到这样一个专题里。

这样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说我们对于质量的控制要好过贴吧或者是豆瓣小组,像贴吧有一个文化就是爆吧,李毅吧他们这次也把爆吧成功输入到facebook里面去。

那爆吧的存在就是因为所有人加入这个吧,你就可以发言。当然,贴吧后来出了一个政策就是说,我这个吧可以设置一个限制,就是只有会员可以发帖。没有这个限制的话,基本上像李毅吧这么大的攻击力,想爆任何吧就可以一夜之间把你这个吧给毁掉。因为我只要不停的加入,只要发一些不相关的东西就可以了。

像简书的专题是一种审批式的,你基本上要爆掉一个专题是不大可能的,管理员只要不点同意,你只是能往里面不停的投稿,你的内容一个也不会出现到这样的里面。但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跟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的模式,其实是各有利弊。

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它们的模式是什么?只要我建立了这个贴吧或者小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不停有人来我这个小组,可能都是活跃的。虽然这个活跃可能跟主题不相关,就是你会看到它一直有新的帖子,包括很多荒废掉的豆瓣小组,你会看到有人不停的在里面发淘宝店或者广告。

那简书专题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我这个管理员没有去及时的管理,那可能就一直没有新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目前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解决这样一个流动性的问题,既不失对于我们这个内容精品化的需求,我又要解决关于它的流动性的问题。

最精妙的算法

刚才我已经初步介绍了一下我们的这个算法,你写了一个文章,投稿到,一开始最早的时候2013、2014年,那个时候简书的网页端已经有很大的量,每天有大概数百个人,当时每天都有上千篇的文章提交到简书上。但是我们当时是没有一个办法去及时发现这些新的文章的。

我们是有一个后台,但是只能每次去后台检阅最新的文章,大概今天我排一下序,最新出现的几十篇文章去挨个点开看它。如果打开看文章内容不错,我就推到首页上。如果内容不好就过掉。这对编辑来说是非常累的。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这样可能漏掉很多很好的文章。还有一个问题,还可能会得罪一些不想上首页的用户。

因为最早简书是作为一个markdown的写作工具出现,我们在产品界有一个很有名的产品经理叫纯银,之前做游记,现在在携程,他也是我们简书的忠实用户。从简书最早推出他就把简书作为一个在线的很好用的写作平台,一直在上面写他对产品的一些感悟。纯银他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他不希望他写的文章出现在首页。

但当时我们的那种模式,我看到纯银写了关于产品,这么好的见解,我肯定要推到首页上。所以他当时就很恼火,你为什么要推我的文章?因为推了以后他说很多人写评论来喷我,我不希望这样。这个也是互联网上一个不好的一点,喷子特别多。现在台湾人也见识了我们贴吧的威力了。

当然,纯银的这个问题我们后来单独给他量身定制的,单独开发了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关闭评论,后来这个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但是这样的话,我刚才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会漏掉好的文章,一个是我会误把低调作者的文章收进来。

其实这两个方面都不好,因为一方面那些高调的人希望他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如果你把他的文章漏掉,他会觉得他被埋没了,在简书这里写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到的,我这么好的文章你竟然不给我推出去?

另外纯银这样的人就不希望被人看到,只是把它当成一个随手记的工具。后来我们就想到一个办法,这也是,我们鼓励他们往我们自己运营的一个专题里面投稿,这个专题我们就把它命名为首页投稿。因为后面我们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一开始可能每天几千篇,后来每天可能要上万篇。我们运营团队一共也就几个人,不可能每个人盯着一直看,也看不过来。

所以我们后来做了一个变主动为被动。以前我们是主动到所有的文章里面去找哪些文章比较适合放到首页上,把它推上去。

现在我们变为被动,就是我们每个人写完文章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一个提示,说如果你的文章想被更多人看到,我们希望你往首页专题里面投稿。如果你投稿的话,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文章还可以,就会让你上首页。然后我们这个首页有一个算法,这个算法我刚才做了一个粗略的介绍,就是喜欢数、评论数、阅读数和时间。但是就算我们把这个算法和大家大致讲了,很多人还是搞不明白。就是我们平时遇到简书用户最多的就是他问,你们的首页算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其实我们这个,我现在讲最精妙的一点也不过分,为什么我讲最精妙的,因为它是史上可能是最古灵精怪最调皮的一个算法。

因为我们的编辑时时刻刻还在手工的调。

我说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在知乎上也面临一个挑战,就是有的人会问为什么简书的首页上看不到很有深度的文章。

实际上我们对于文章是一视同仁的,所有的文章不管是纯银那种写产品的,还是一个大学生你写了一个,比如说喜欢我19年的男孩怎么样怎么样,还是写一个历史方面的东西,比如说写间谍写戴笠或者写中统、军统,非常硬的东西,我们都是一视同仁的。

然后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完全民主的算法,就是刚才讲的,如果不加人工干预的话,我们这个算法就是喜欢、评论、阅读然后加时间,最终大家票选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就是那样一个结果,就是首页上大多数都是一些鸡汤或者是干货文。

鸡汤就是说,姑娘你才二十几岁为什么要着急或者什么。然后干货就是说,高效率人士的七个习惯或者说我一年读完一百本书这样的。说句实在的,这个就是你不管是在简书上还是在今日头条,还是在微信,你看到的内容,就是最热门的内容肯定都是这些。

很多年前有一个凤姐,罗玉凤。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人家问她读什么书,她说我喜欢读知音和故事会。凤姐说的一点都没错,你到任何一个报摊或者书店,肯定是知音、故事会要卖得比上海文学比收获要好得多。

而且一个报摊或者一个书店能够开下去,一个报摊能开下去,就是因为不停的有人在买知音、故事会,所以你还可以同时卖收获。包括可能很多人觉得郭敬明或者这些流行作家他们写的书没有深度,那做出版的人他会告诉你,如果一个书店卖了很多深度的书籍,广西师大出的讲历史的讲人文的,就是因为那个书店同时在卖郭敬明给它带来很大的利润,才能卖这些不太挣钱的书。

前几天微信出过一个统计表,就是微信上2015年最受欢迎的十个帖子十个帐号什么的。如果你看一下,那可能比简书更没有深度,基本上就没法看。然后简书上,所以我们就又引入了,我们为了应对用户的这样一种质疑,我们就加了一个所谓的最精妙的算法。这个就是“我们的编辑会随时随地看”,假如说首页上全是我刚才讲的鸡汤或者干货文的时候,我们的编辑就会从中移除掉几篇,然后顶上来几篇所谓的深度文。

但是那些深度文如果不是我们的编辑一直在顶的话,肯定是要被埋没的。因为它相对于那些普世性的,相对于知音、故事会,其他内容肯定是有一定的专业性的,比如说第一财经周刊或者是收获,它必然收不到跟那些所有人都能看的内容一样的待遇,比如说喜欢数或者评论数。

这个内容可能确实非常好,甚至说我们有一个,当时我们做过一个实验,美国的纽约客的文章质量是非常好的,他们写一篇文章,记者大概要采访半年,花的成本也是不可计量的,可能这个记者为了采访一个中国的很高端的民营企业家,这个是当时纽约客当时驻中国的记者的回忆。

要采访九龙纸业的张英(音译),就特地买了一身两万的西服去见他。因为可能你穿得不够好就不行。当然这些都是报社报销的,所以你知道他,当然他最后这个可能历时半年,这个报道写出来,质量肯定是非常好的,但是你可以看到他是不计成本的。

2015年8、9月份的时候有一个,也是纽约客的一个记者,叫何伟(音译),这个人在中国待过很多年,他出过好几本书,寻路中国、江城、其实,都非常好看,都是关于中国的书。这个人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以后去了埃及,在埃及他看到很多在埃及卖内衣的中国商人,他又在纽约客写了一篇很长的报道,在埃及卖内衣的中国商人。

然后这个报道肯定也是花了非常多的时间,而且纽约客的审稿的质量是非常严格的,他们有一个专门的职位叫信息核查官,如果何伟(音译)写了这篇文章以后提交给编辑,编辑觉得语句没有错误以后,这个文章会交给事实核查官。

很有可能何伟(音译)在三个月以前采访的或者遇到的一个人会接到一个电话,是纽约客美国打来的,说我要跟你核查一个事实,就是三个月前有没有这么一个人,或者你是不是在哪里做了什么事。就是它必须保证所有的事实是对的,文章又要写得非常有可看性。

在埃及卖内衣的中国商人这篇文章出来以后,我们有很热心的,这也是我们简书的福气,有很热心的读者就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中文,因为它本身的英文文章非常好,翻译成中文也是非常好看的。我们就一直把它顶在首页上顶了很久。

但是它所受到的待遇就是跟那些心灵鸡汤没法比。因为大多数人可能不大关心中国商人在埃及卖内衣或者是这种话题,大多数人关心的是,比如说我的感情、我的故事就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就是我们口号里所讲的沟通故事、交流想法。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内容,比如说何伟(音译)的文章或者其他一些内容,我们必须要及时的把它推到首页上,来保证我们首页上是一个雅俗共赏或者是深度、非深度的内容都有。但是因为增长的要求,我不可能首页上全是很有深度的。因为这些工作,其他的一些平台也做过,像腾讯大家就是这样的,它邀请了很多很有水平的,比较有名的专栏作者来开专栏,他们写一些比较有深度的内容。

但是事实上,我觉得腾讯大家并不是一个大众级的产品,如果要做到大众级的产品,你肯定是要迎合一些大众的口味,这个我觉得在任何一个,简书虽然我们收到的评价或者我们收到的反馈是小而美,但是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是希望一直做小而美,我们希望做大而美,它肯定要在不失现在的质量的前提下做得越来越大。

我们这个精妙的算法背后是我们随时随地的一个操作,这个也是我们简书从web端发展到移动端所做的一个思路的改变。就是我们2014年意识到我们在移动端发力有点晚,所以从此以后我们所有的在产品上的考虑,我们都是移动优先。那怎么叫移动优先?首先我刚才说的首页投稿的计算的方式就是一个移动端可以操作的。

在没有这样一个首页投稿之前,我们所有的,比如说我看到一个非常好的文章,我要推到首页上,必须要打开电脑。当时做的有一个后台,我要从后台里操作,这非常不方便。有了首页投稿以后,因为我们在手机上,以后的产品开发都是优先手机端来做的。然后我在手机上就可以处理所有的投稿,甚至是我看到一篇文章非常好,我可以把这个文章主动加入到首页投稿专题里。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这样做,因为我们毕竟所有的运营人员要休息,就算你晚上九点、十点还可以去,我看到有很好的投稿,把它通过。但是凌晨一二点或者凌晨四五点也不可能去做。

所以后来我们把我们的所有首页投稿改成一个队列的形式,这个是参考了英国的一个互联网产品Buffer,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互联网产品,Buffer就是twitter出了以后,因为Twitter的平台非常开放,它养活了一大堆的第三方平台,包括很多Twitter客户端什么的,微博我们也有很多客户端,然后Buffer就是国外的 “BB时光机”,这个公司非常小,大概只有十几个人,然后它每年的营收是近千万美元。

可能Twitter还没有实现盈利的时候Buffer实现盈利了。它的原理是这样,比如你要发Twitter,你想保持一个随时在线的状态,怎么做呢?你就在你的Buffer里添加你要发布的推送,比如我今天下午要来SmallTalk演讲,我明天要做什么,其实你只要把它排进去就行了,也不需要设定具体的时间,只需要设定一个间隔,比如说你希望它是每天的上午九点跟下午三点,这两个社交网络上人最活跃的时候再发推,你就可以一直往里排。比如你排了十几个队列,你排了十二个就保证六天,每天上午九点跟下午九点都会有。

然后我们参考Buffer设计了一个自己的队列,所有投稿到我们的首页投稿专栏里的,都会进入一个上榜的队列。它上榜的间隔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一开始内容比较少的时候,大概是半个小时会有一个新的文章上到我们的新上榜的榜单上,这个是我们在简书主页上,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个新上榜。上到新上榜以后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如果有很多读者给它点赞、评论或者是阅读、分享出去的话,这个文章就可能进入到热门。进入到热门就进入了我刚才说的良性循环。

所有的社交网络,像我刚才说的,你发微博或者是发Twitter,想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最好选择比较多人在线的时间。这个跟我们移动端发推送一样的,刚才也有讲到推送的问题。

其实比如说,现在你做微信公众号或者运营一个App,发推送肯定有一个时间你会觉得这个时间我发推送,要比别的时间效果好。首先你可以排除掉的一些,比如说凌晨三点不要发推送,发完用户就把你删了,三点你闹什么闹?然后我们试下来,简书的推送是这样的,每天的上午大概十一二点的时候,因为推送有一个过程,很多人收到有先后。

十一二点的时候我们会发一个推送,我们希望学生上课结束或者白领上班去午餐的时候,一看简书今天推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去看一下。晚上我们大概也差不多,晚上大概是七八点的时候会推一下。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在下班的路上,或者在吃饭,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或者躺在床上,有更多的时间去看这样一个推送。

随时随地,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不仅有一个首页投稿的这样一个专题,首页投稿毕竟还是一个队列。比如说刚才我说到Uber的问题,有作者写了一个非常有爆点的文章,我需要让它在段时间内给更多人看到,我不可能让他再去排那个首页投稿,因为我们目前的状态是每天随时有一百多条排在那里。

当然我上榜的间隔已经缩短到现在五六分钟就有一个新的去上榜,我们的首页流动性也在逐步加快。但是这样的话基本上意味着,如果我现在Uber那篇文章排到首页投稿队列里面可能明天才能看到,这个点可能就过了。

所以我们后来做了一个新的专题,今日看点,这个是不允许用户投稿的,只能简书的运营人员来做来编辑。有这个专题权限的,就是我看到一篇好的文章的时候,可以马上收到今日看点,它直接就上我们的新上榜的榜单。这样的话很多人就可以直接看到。

甚至这样还不够,因为简书,我们目前的状态是这样,首页默认是热门榜,这些热门榜就意味着你已经达到了很多的喜欢数跟评论数,还有阅读量。但是像Uber那篇文章我明知道它会火,但是它没有那么多的喜欢数,短时间内还没有喜欢数、评论数,但是你只要推它一下,它马上会滚雪球滚起来。这样怎么办?

我们其实还是有一个功能,就是我们所有的编辑,其实后面有一个自己的指令,它可以输入一下,可以直接设定这篇文章的分数,把文章的分数加上去就可以把Uber,比如《Uber被微信封杀之后的24小时内做了什么?》,把这篇文章直接顶到首页的第一位。这个时候别人就可以轻易的看到。这是我们随时随地的运营。

然后我们还有一些隐藏的小功能,这个小功能我们做的有点像彩蛋,这个是简书黑科技的二维码。这个年代可能你们看到二维码已经非常多了,看到二维码已经有点害怕了。然后简书黑科技的二维码,大家可以扫一下,我可以告诉你你扫它可以得到一篇文章,它返回给你简书上的一篇文章。

然后你扫完以后可以跟你旁边的人比较一下,看你们的文章是不是一样。甚至你扫完一次可以把它关掉,再扫第二次,你会发现文章还是不一样。

这个就是简书的黑科技,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任何人扫这个码,每两次扫都不一样,但是我只能保证它是上过简书首页的文章。这是我们提供的一个比较酷炫的功能。

为什么要提供这样一个功能?

其实很多人,如果你写博客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你面临一个长尾现象,就是说你的文章很有可能只有20%最新写的文章才会被人看到。

比如你写了100篇文章,在微博时代更明显,微博的话比如我点到你的微博主页里面,我可能只会看一屏两屏,除非爱这个姑娘爱到发狂,你会把她的微博从头到尾翻一遍,不然的话看完两屏你就不会再看了。

可能他之前写的东西非常有意义,但是你就不会再去看。那么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在过去一年里或者过去三年里一直在写东西,写了几百篇文章。怎么样让我以前写的东西也焕发出来青春?这就是简书黑科技的功能。

如果你扫描这个二维码,我会调出来一篇,这个简书黑科技的二维码我是用刚才介绍的这个首页投稿的专题生成的,就是所有简书上专题或者作者,个人页面的网址,在后面加/r 就可以生成一个网址。这样一个网址就会提取你这个专题或者你这个作者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文章。首页投稿这个专题因为它直接就是所有上过首页的文章,所以这个专题,这个扫出来的文章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有了这样一个码之后,因为也是由于微信的推广,大家对二维码的阅读方式越来越接受,有了这样一个二维码,我就可以在方寸之间,把任何一个小的产品变成一个可读的东西。

这个带来了非常大的扩展性,我们做了一些贴纸,当然我们未来会有更多的一些合作。简书在2016年会跟一些出版机构出一些书。很有可能大家未来在书上,在腰封上或者在封底看到所谓的简书黑科技的二维码。你可能不止买了一本书,你买了一个,像这个专题里面他的文章可能有几万篇。

为什么我们那么自信说你们两个人扫的不一样或者你两次扫的不一样,因为几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你才会扫到同一篇。这样就给我们这个产品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有一个作者,她是生活在上海的一个台湾姑娘,在上海开了两家咖啡馆。我们就提供一个给她自己,所有人其实都可以生成自己的简书黑科技的二维码。你把这个码发给别人,别人扫这个码的时候就会从你在简书上所有发过的文章里面选一篇。

其实对于这个被我称为我们简书自己的O2O,也是从online到offline。像我刚才介绍的在上海的台湾姑娘,她在上海开了两家咖啡馆,她就可以把她自己的二维码印在她咖啡馆的菜单或者是印到座位上。这样你在等位之余,在这个咖啡馆消费之余,还可以看到一篇老板娘写的文章。当然你想一直看的话,可以一直去扫她的文章。这样就给你的一些线下的产品增大了外延。

当然,我觉得最好的未来简书能做到,比如我们能跟一个非常大众级别的产品合作,假如是可口可乐那就最好了,比如美国可口可乐的罐子上有一个黑科技二维码,可口可乐请你看一篇好文章。

可能那么大的品牌,目前以简书的体量还做不到,但是我们现在正在慢慢的跟一些别的品牌在合作,就是把任何一个,你只要给我大概一两寸的空间,我就可以给你读不完的好文章放在里面。只要他有智能手机,他打开扫一扫就可以扫出来这个文章。这是我们隐藏的小功能。当然我们还有别的一些隐藏的小功能,这个可以由我们的用户自己去发现。

然后就是,这个也是我们接下来今年要大力推的一个去中心化,这个是参考百度贴吧。

我之前讲的就是我们在知乎上面临的质疑就是,为什么简书上有那么多没有深度的内容?其实这就是一个中心化所带来的困扰,同样的一个主页给所有人,肯定会有人不满意。那确实,可能这个人不希望看到这些鸡汤,因为他年龄已经过去了,可能已经四五十岁了,不需要你再指导他的人生他的恋爱他的学习,他就想看一下,比如说毛泽东、周恩来或者看一下当时蒋介石这些故事。但是你没有给他做到这样一个个性化的定制。

所以我们下一步做的有点像贴吧那样的去中心化,我们希望,比如说你喜欢帝吧那种文化,你就在帝吧里面。你喜欢红楼梦的就在红楼梦的专题里面,你喜欢英雄联盟的就在英雄联盟的专题里面。

这是我们要做的去中心化的工作,这个工作现在也在开展。这就是随着提供的像简书黑科技这样的功能,我相信这样的一个去中心化的工作会解决掉我们现在很多用户说,虽然你的内容还可以,但是我不需要看这些内容,我希望看一些有深度的内容。其实我们面临的也是,我们偶尔推深度内容的话,很多用户就会留言说,这个我根本看不懂,为什么要给我看这个?很多年龄相对较轻的还是希望看一些鸡汤或者可以鼓励他人生的内容。

标签: Google O2O swap 标准 互联网 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公司 媒体 美国 排名 企业 权限 搜索 搜索引擎 推广 网络 网站 问题 选择 用户 中国互联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网站运营分析:页面访问来源如何统计分析

下一篇:备战双11活动:手淘首页流量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