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推出「打赏」功能,全球最大同性交友平台将迎来更多开源工作?

2019-05-28    来源:raincent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今天,GitHub 发布了一条新功能——GitHub Sponsors,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打赏」。GitHub 官方表示,打赏的每一分钱都会进开发者的口袋,他们不会作为中间商赚取差价。神圣不可侵犯的 GitHub 都有打赏了,到底是好还是坏?

GitHub 官方表示,「开发者们为我们大家贡献了开源工具,这是对他们的经济支持,新的打赏功能将帮助他们构建更优秀的开源工作。」然而,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作为全宇宙最自由、最神圣的交友社区,GitHub 也开始增加打赏属性。所以为了顺应大流,欢迎 Star 和 Fork 机器之心 GitHub 项目~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jiqizhixin

为了启动这一新项目并激发社区打赏积极性,GitHub 还推出了 GitHub Sponsors Matching Fund,每个开发者第一年最多可匹配到 5000 美元的赞助基金。

这是一个开源的世界。如果没有维护者、设计者、编程者、研究者等组成的全球团队促进科技发展,世界就难以运行。这些卓越的开发者现在可以从社区中按劳取酬,通过自己的 GitHub 文件获取经济支持。

 

 

中间商不赚差价,打赏功能全球通用

开源是 GitHub 的核心。构建共享数字基础设施的开发者使得这个社区更加强大。GitHub 表示,为了表示对贡献者的感谢,GitHub Sponsors 在用户打赏其他开发者时不会收取平台费用。此外,为了庆祝这一功能的推出,GitHub 还将为前 12 个月的支付处理开销买单。简而言之,你打赏的每一分钱都会进开发者的口袋。

此外,打赏功能没有地域限制,只要在 GitHub 开展业务的国家,这一功能都能使用。

所有贡献者都能赏

在优秀的项目中,很多贡献者(contributor)都会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但他们的贡献在代码评审中并不可见。GitHub Sponsors 的推出是为了帮助所有类型的贡献和工作,从而进一步帮助开发者构建开源系统。任何对开源项目做出了贡献的人,不论是代码修改、文档编写,还是项目领导、项目设计等,都有可能得到打赏。

目前有一小部分开发者参与了 Sponsors 的测试版,任何开源项目贡献者在未来都有机会受到打赏。当然读者们也能申请下阶段测试的开发者,即填表加入 GitHub Sponsors 的候选者列表:

 

 

例如 Go 语言的贡献者,申请成为测试开发者后的赞赏页面大概是这样的:

 

 

因此,GitHub Sponsors 是另一种对开源项目做出贡献的方法:为构建和维护项目的开发者提供资金支持。为开发者资金帮助能帮助他们构建更好的开源项目,扩展参与开发的机会,并给予开发者应有的认可。从今天起,任何 GitHub 用户都能资助开源项目的开发者,这也是对项目最好的认可方式。

嵌入 GitHub 工作流

对于我们熟悉的工作流,GitHub Sponsors 现在可以无缝嵌入到里面。当贡献者回答我们的问题、指出我们的错误、或合并我们提交的代码时,我们可以访问他们的资料,或者直接将鼠标放在用户名上来打赏他们的开源工作。

 

 

对于新的社区贡献者悬停卡,除了该项目的直接贡献者,我们还能看到该项目传递的依赖性关系。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对该开源项目做出贡献,但他们以前的工作或贡献可能为当前项目提供帮助,因此也是我们该赞赏的人。

 

 

开源项目还可以直接在 repo 中显示自己的打赏模型。.github/FUNDING.yml 被加到一个项目的主分支上之后,一个新的「Sponsor」按钮就会出现在 repo 的顶端。单击该按钮将打开该文件中列出的打赏模型的本地渲染视图。

YAML 板式非常灵活,因此项目的维护者和贡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如何打赏项目。他们可以展示以下任何(或全部)内容:为该项目做出贡献的开发者的 GitHub Sponsors 文件;包含 Open Collective、Community Bridge、Tidelift、Ko-fi 和 Patreon 在内的流行打赏模型以及其他打赏模型的自定义链接。

 

 

影响

GitHub 的这一做法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部分开发者认为打赏可能会影响到开发者的工作方向。经济利益可能驱使开发者更加关注可能获取经济效益的项目,而不是那些有趣、有挑战性但不太会有人打赏的项目。那么读者们怎么认为?快留言写下你的观点吧。

标签: [db:TAGG]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专访院士张钹:AI奇迹难再现,深度学习技术潜力已近天花板

下一篇:任正非:这不是华为最危险的时候,而是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