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腾讯:大数据与AI时代的危与机
2018-08-28 来源:raincent
过去十数年,腾讯从一个桌面即时通讯工具进化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字帝国,是全球互联网公司失控性进化的先行者和光辉典范。
由于这样的一种发展方式并无先例,如何才能持续成功进化,腾讯管理层一直在努力地探索。
我们也一直在紧密追踪观察,到了今天,是时候进行一次小结。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总结,第一个层面是产品层面,其中腾讯最重要的产品——微信,仍然在高速进化中,微信支付取得重大成功后,小程序发展得越来越好,连接一切的能力越来越强,俨然成了一个超越IOS和安卓这些底层操作系统的更高级的商业操作系统,未来还有很大的进化空间。
不过,产品层面的总结并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另一个层面是公司发展战略层面,3Q大战之后,腾讯的战略有了重大调整,时至今日,感觉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有很多观察的视角,我尝试从“数据与算法”这一个视角谈谈我的认识。
腾讯宣称公司的使命就是“连接一切”,这当然非常有见地,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失控与投资》谈到,一个公司连接的数量越多、强度越强,维度越多,进化力就越强,公司就越有价值。
我们再深入思考,连接为什么可以促进进化呢?连接这个动作本身和进化并没有关系,但通过连接,公司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正是这些数据促进了公司的进化,所获得的数据数量越多,维度越多,公司进化的潜力就越大。
在数据时代,一个公司所拥有的数据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也是持续进化的源泉,而算法则是有效地分析挖掘数据的方法。
数据与算法是如何促进公司进化的呢?
我以一个案例来解释,各种案例找来找去,我发现阿里巴巴的这个案例可能是最好的。
阿里近两年推出了一个新的业务叫“盒马”,引起了商业社会很大的轰动,它既是一家生鲜超市,也是便利店,也是餐饮店,也能直接从线上选购送货到家,而且送货最快只需半小时,用创始人侯毅的说法是“四不像”。
我去过多次,确实耳目一新,体验一流,我觉得未来它有可能颠覆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传统超市。
如此惊艳的盒马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这种进化与阿里积累多年的数据以及相应的算法密切相关。
• 首先是选址,淘宝天猫积累了大量的购买及快递地址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能给正确选址提供很大的帮助。
• 其次,一个店里该上架什么样的商品,对提高坪效意义巨大,例如在深圳华侨城开的一家盒马与在深圳坪山开的一家盒马,所上架的商品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异,怎么决定呢?分析这一区顾客在淘宝和天猫的购物数据,会很有帮助。
• 第三,盒马店里有不少餐饮店,如何选择呢?分析饿了么的送餐数据,会很有帮助。
• 第四,超市业态竞争中,仓库和物流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阿里的菜鸟积累多年的相关设施、数据,以及各种调度算法,能给盒马提供很大帮助。
• 第五,半小时送货上门,对最后三公里配送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饿了么所积累的能力、数据和调度算法,能给盒马提供很大帮助。
• 第六,打开盒马app,每个人看到的推送内容是不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分析你在淘宝天猫的消费记录以及在盒马的消费记录,并调用之前已经完善的算法,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会知道,盒马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在阿里系淘宝、天猫、饿了么、菜鸟等所积累了多年的大数据以及相应算法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也就是说,不但需要拥有足够多的数据,同时所拥有的数据的维度还要足够多,同时各种算法还要足够好,盒马才有机会进化而来。
现在也有一些公司如家乐福、永辉在做相似的尝试,看店里的布局还挺像的,腾讯也给予很多支持。
但我看了一下,腾讯所支持的只是一些技术上的,如人脸识别、云服务、小程序等,而这些公司进行商业决策时所非常需要的很多大数据以及相应算法,公司本身积累得还很不够,同时腾讯也无法提供,因此与盒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所有的公司本质都是数据公司,公司的业务就是在生产数据,所生产的数据数量越多,维度越丰富,公司就越有价值,同时进化的潜力也越大。
马云几年来反复强调说阿里是数据公司,而不是电商公司,17年底他接受一个采访时说:“九年前,当阿里巴巴从电商公司转型为数据公司时,我们内部有过巨大的争议,最终才决定转型。数据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太重要了,就像上世纪的石油一样珍贵,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数据。”
阿里这几年的企业运作看起来眼花缭乱,但其实是有非常清晰的脉络,那就是疯狂获取商业各个维度的数据,光拥有数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不断完善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的算法。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未来的上帝将不再是客户,他们将不再是经济链的顶端,经济链的顶端将是算法,算法将会帮我们做出越来越重要的决定,帮我们分析和解码客户的需求。”
好的算法可以“点数成金”,没有好的算法,数据只是塞满硬盘的无用之物。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数据及算法,来重新定义一家公司,一个公司从小到大,发展进化,其实要做的事情无非两个:
• 提升算法处理数据。
• 获取更多的数据。
这两件事情,腾讯都做得如何呢?下面作详细的分析。
一、提升算法处理数据
腾讯在事关公司业务发展的重大算法方面,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作为对比,我想先介绍一下在这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字节跳动公司(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母公司)。
字节跳动公司近年来在内容分发领域凭算法优势异军突起。
至2018年3月,旗下的所有应用累计用户数超7亿,MAU(月度活跃用户数)达2.63亿,月用户时长超20小时,到了六月底,又有新突破,旗下抖音全球MAU超过5亿,中国MAU超过3亿,DAU(每日活跃用户数)超过1.5亿,刷抖音成了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
在信息过载时代,“人找信息”的搜索方式效率持续下降,“信息找人”的分发方式更受欢迎,好的算法可以提升内容分发的准确度和增加用户粘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广告的变现能力。据报导字节跳动公司2017年广告收入150亿元,2018年KPI是450亿元。
字节跳动公司在今年1月12日公布了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上网看一下,还是比较复杂的,其实别的科技公司如腾讯所用的算法,其原理是基本一样的。
我总结了一下,简单来说由两大算法构成,一是用户画像算法,包括兴趣、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等,这个算法目的就是深度分析客户数据从而给用户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例如“曼联球迷”、“喜欢打网球”、“喜欢看美女视频”“宝马车主”、“高圆圆粉丝”、“喜欢看段子”等等;二是内容分发算法,包括对内容特征的分析以及用户所处的环境特征分析(也就是当时用户是在办公室、家里、出差地等)。
通过这两个算法的运算,合适的内容被主动推送给了相应的用户,用户喜欢,点击率自然就会高,不但提升了内容的变现效率,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粘性。
我想强调一点,字节跳动公司的这几款应用,在形式上并非首创,在它们上市前早就有多款竞品,而且用户量已经有很多了,但它凭借算法的领先,迅速就实现了弯道超车然后带头领跑,最后遥遥领先,这是多么恐怖的竞争力啊!
在算法的加持下,今日头条广告效果就特别好,点击率达到了3—4%,而其他新闻类只有1%左右。
这意味着在同样流量的情况下,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是竞争对手的数倍,一旦流量数倍于对手,那么其广告收入将一骑绝尘,而随着广告收入的增长,它会反哺内容提供商,鼓励其提供更多优质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竞争优势所形成的护城河,与电商是很像的,一旦海量买家和卖家都习惯在一个市场交易,相似策略的对手基本就没有机会了。
与字节跳动公司相比,腾讯这两大算法都做得不太好,我想谈谈用户画像算法。
腾讯的客户数据从二十年前QQ时代就开始积累,自从微信成为全民应用后,客户数据积累就更加完善了,大家在微信里大量阅读、购物、看电影、订机票等,除此之外,大家还使用了腾讯的很多应用,例如QQ音乐、腾讯视频、王者荣耀、腾讯浏览器等,因此腾讯所积累的客户数据数量非常大,而且维度非常多,可以说是今日头条所望尘莫及的,如果有好的算法,应该可以给用户非常精准地画像,这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对腾讯的广告业务、金融业务等都有显而易见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尽管数据非常多非常好,腾讯的算法给用户画像仍然还很不精准,近年来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和Facebook、字节跳动公司相比,还差得很远,为什么呢?
我向腾讯的朋友请教了一下,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腾讯的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成为部门的“私有财产”,至今没有内部打通,也没有一个畅通的分享的机制。
我想举一个例子,是我从一个券商的腾讯调研报告里看到的,微信的广告业务,不是由微信这个部门负责的,而是由另一个部门的广点通团队负责的,我们每天在朋友圈看到什么广告,是由广点通团队开发的分发算法决定的,这个算法如果能够用上微信用户的各种行为数据,当然会精准得多。
例如对一个每天发大红包的土豪,多给他推些奔驰宝马或奢侈品的广告,效果当然会很好。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并没有。反观阿里,2015年时就实施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中台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阿里内部的所有数据,对内提供数据基础建设和统一的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服务商家的数据产品,几年看下来,效果显著。
第二、 没有强大的数据算法研究部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算法工程师,低水平重复建设,各自为政,至今没有听说有什么顶尖的研究成果。
不知道是否是游戏赚钱太容易的缘故,腾讯对算法的态度令人困惑。作为对比,字节跳动公司对算法极为重视,从人才结构就可以看出端倪。
据报导,2017年时,公司一共有1500名工程师,其中算法工程师占了800名,而且还表示愿意以300万美元的薪水(主要是期权)招聘最顶尖的算法工程师,而腾讯有多少专门的算法工程师呢,委托分析师朋友问了一下,和字节跳动公司相比,少得可怜。
由于算法方迟迟未能取得突破,腾讯的一些核心业务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举两个例子:
三年前腾讯推朋友圈广告的时候,大家非常振奋,认为有机会和Facebook比一比,但时至今日,当然朋友圈广告增长也还不错,但是和Facebook广告金额差了一个数量级,增长速度也比字节跳动公司差得太多,为什么呢?这里要先介绍一下,朋友圈广告分“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两种,“品牌广告”是按浏览量收费的,而“效果广告”是按点击量收费的,“品牌广告”发布后,有没有达到引起客户关注的效果,很难衡量。
现在广告业的趋势是,品牌商做“效果广告”的意愿远比做“品牌广告”的意愿要强得多。谷歌、Facebook和今日头条里的广告绝大部分都是“效果广告”。
几个月前看了一份券商报告说,现在微信朋友圈广告里“效果广告”所占比重还是不高,大约占五成,另外占约五成的“品牌广告“在朋友圈的收费水平是很高的,在一线城市的投放价格可以和央视一台的价格相比了,这么贵的价格当然会影响广告主的投放意愿,但是,如果算法很好,所插播广告与浏览客户喜好精准匹配,价格虽然贵,广告主还是有兴趣在这里做广告的。
“效果广告”对算法的要求很高,如果与用户需求不精准匹配,用户点击自然就少,收入就上不来。
也就是说,无论“效果广告”还是“品牌广告”,要卖得好,都非常依赖算法的精准度,但是,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算法,几年下来,还是缺乏重大的突破。
今年腾讯把朋友圈广告的条数“灰度”从一条增加到两条,但很多朋友包括我每天一般只看到一条广告,很少会看到两条广告,为什么呢?
当然有用户体验的考虑,但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告数量还不是很充足,现在一些分析师把腾讯广告的增长简单理解为,朋友圈广告现在每天两条,以后每年增加就行,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认识。
当然会有腾讯朋友争辩说朋友圈的“朋友生活流”广告和Facebook的“朋友生活流+资讯流”广告的性质并不相同,不能完全类比,这也有一定的道理,这确实会有争议,但是,我仍然认为,如果算法更精准的话,无论上“效果广告”还是上“品牌广告”,朋友圈广告的表现应该会比现在好很多倍,微信公众号广告(都是“效果广告”)的表现也会比现在好很多倍。
另外,除了微信,腾讯还有很多应用,加在一起的流量是非常大的,根据最新的Questmobile的统计,今年六月,腾讯系移动app月度使用时长占中国所有移动应用时长的份额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有47.7%,接近一半,但变现效率很低,主要原因还是算法不过关。
今年年初大家普遍乐观预期腾讯广告增长应该会有五六成,甚至更多,但最新多家大行把二季度的广告同比增速调低至四成左右,如果真的如此,那就很令人很失望了。展望未来,如果算法没有大的突破,腾讯广告的增长也不能太乐观。
再举一个例子,近两年由于抖音发展非常迅猛,腾讯下了很大决心重启微视,抽调精兵强将,并出重金奖励优质内容(曾有传言说本年度会补贴30亿元),同时通过QQ、QQ空间、大王卡以各种奖励形式强推微视,上个月还把时下最火爆的综艺节目《创造101》的点赞机制引入微视,可以说传统上最强的拉新手段全都用上了,效果如何呢?曾经有几天时间上了iOS免费榜的前几名,但可惜昙花一现,很快又跌回到100名以外。
为什么效果这么差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微视的算法还不行,用户画像还不精准,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并不精准,微视用户的粘性就培养不起来,同样的内容,在抖音的分发效果就比在微视里要好得多。腾讯强推微视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是在算法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再砸钱,哪怕是100亿,其实都是扔到水里去的。
字节跳动公司产品奇迹般的快速崛起有分水岭一般的重大意义,那就是互联网已从传统的从流量1.0时代进化到了由算法驱动的流量 2.0新时代!
所谓流量1.0,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用户的浏览量,其实也是一种数据,这种数据的一个特点是,它是被动地被用户触达的,而不是主动地精准地送达给用户,原因是算法不精准,导致用户与内容不能精准匹配,这种1.0的流量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这种流量的最强表现形式就是腾讯的入口流量,腾讯的QQ和微信作为互联网最重要的社交入口,用户量非常高,使用率也非常高,因此通过点击它们设定的按钮(例如微信里的九宫格)进入腾讯所推荐的应用或者内容,就会带来很强的传统意义的流量,虽然这种流量仍然是1.0的流量,仍然不太精准,但是相比很多其他引流方式已经有巨大的优势了。、、好多年前,腾讯的一些产品,如果技术的差异化不是太大,通过入口导流就已经能取得很好的竞争优势,例如QQ手机浏览器、应用宝、QQ音乐、手机管家等。
此外,腾讯投资的一些公司,如果不太需要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那么腾讯通过这种入口导流赋能,也能够帮助他们取得很好的竞争优势,例如滴滴、摩拜等,但是后来大家发现,如果涉及复杂的数据分析以及运营,腾讯即使给了它们很好的入口进行导流,对它们的帮助也有限,而且随着时间逐步递减。
字节跳动公司以抖音为代表的几个产品的后发制人,然后一骑绝尘震撼了业界,好的算法能够比较精准地匹配用户和内容,这极大增强了用户的粘性,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2.0的流量,从而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最新的例子是,几年前腾讯新闻流量何等强大,但在今日头条的持续冲击下,已经丧失了新闻流量老大的地位并沦为苦苦追赶,但是,腾讯的算法如果不提升,这种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再举一个例子,字节跳动公司在2017年8月上线“懂车帝”,从零开始,到今天大约一年时间,我们看一下它与成立了十几年的传统老大汽车之家的对比,Questmobile截止7月的数据,它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 964万,跻身行业第三,已经达到了汽车之家活跃用户数3744万的25.7 %,它的次日活跃用户留存率高达73.2%,而汽车之家只有43.5%,更恐怖的是,它的月人均使用时长高达826分钟,而汽车之家只有169分钟,以至它的月总使用时长已经超越了汽车之家,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全面超越汽车之家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就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字节跳动的算法优势,让它的竞争力变得非常强大,已经严重影响了腾讯在流量方面的优势,最新的Questmobile的数据,今年六月,腾讯系移动app月度使用时长份额从一年前的54.3%下降了6.6个百分点至47.7%,而字节跳动系的份额则从3.9%疯涨了6.2个百分点至10.1%,可谓触目惊心。
算法不但能带来2.0的流量,而且这种流量的转化效率比传统1.0的流量有了质的提升,从而极大提升了它的商业价值。
举个阿里的例子,阿里也是非常注重算法的,从2013年起就投放大量资源进行千人千面算法的研究,大家打开淘宝,每个人看到的展示商品都是不一样的,搜索同一种商品,每个人看到的搜索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我的体验是越来越精准了。淘宝和天猫在16年九月更新了广告算法,效果如何?
有一个指标:营销收入/GMV可以比较好地衡量所推送给客户的广告(包括搜索广告和展示广告)的精准程度,我们可以以这个数据的前后对比来进行客观的比较,2016年第四季度这个指标是2.38% ,而上一年同期是1.97%,效果明显增长了20.8%,2017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了16.35%,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了27.89%,第三季度同比增长了24.35%,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算法的提升每年可以给阿里贡献百亿量级的利润,同时让客户的忠诚度大幅提升。
小结一下,流量1.0是不精准的转化效率较低的流量,流量2.0是比较精准的、转化效率大幅提升的流量,商业价值较流量1.0有了质的飞跃。从流量1.0时代进化到流量2.0时代,相当于从马车时代进化到汽车时代。
在零售领域,腾讯和阿里在打一场大战,都说给零售企业“赋能”,腾讯赋能是指提供微信支付、云、小程序、Ai等的能力,但不涉及双方数据与算法的融合,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技术赋能”,而阿里不仅可以提供类似的“技术赋能”(当然提供的技术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它没有腾讯非常强调的小程序,但是阿里最近已经在公测阿里版小程序了)。
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双方数据的高度融合,以大润发为例,它的商品、支付、会员等数据,已经与天猫、支付宝、盒马等完全打通,同时提供了诸如悬挂链、仓储、三公里配送等的算法及相关能力,我们可以简单总结阿里还给零售企业进行了“数据与算法赋能”。由于双方对零售企业赋能改造的时间还不长,现在断定胜负还为时过早,但是我相信,在流量2.0时代,从长远来说,“数据与算法赋能”会越来越强大,腾讯也要紧跟这一重大的趋势。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了零售业的广泛关注,星巴克在2016年11月和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声势很大,但一年多来一直停留在接入微信支付以及在小程序里发送礼品卡这些表皮上,今年8月,随着双方排他协议即将到期,星巴克牵手阿里进行有相当深度的全面合作,最重要的是它居然同意把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中国区的全部会员与阿里打通,令人大吃一惊。星巴克为什么作出这种改变,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星巴克并没有股权投资的关系,这样一种合作模式,给数据获取提供了新的思路,别人之所以愿意与你交换自己手上非常值钱的数据,是因为你手里拥有的数据也很值钱,交换之后,双方拥有的数据都增加了,也都增值了。
你手头拥有的有价值的数据越多,就越多人愿意与你交换,即使不是控股甚至完全没有股权关系。
在流量2.0时代,未来社交产品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妨预测一下,我认为,未来的社交产品一定能够显著提升社交的效率。
举个例子,今天有十个人加我微信,如果我想从中找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需要和十位朋友通过微信经常聊天,可能还要线下饭局聚会,太累了,而且效率还非常低,微信其实拥有我们各种喜好的数据,如果它有好的算法进行分析,就能给出我和某一位朋友的匹配度,如果比较高,我们就多联系,或者在我的同意下,我愿意把我的兴趣与朋友共享,比如我很喜欢潜水摄影跑马,微信用算法分析一下全部好友的大数据,发现我的好友中有几个也有同样强烈的爱好,匹配一下,那么我交友的效率就会有质的飞跃。
用算法可以提升熟人社交的效率,那么再推广一下,如果我们想认识志同道合的陌生朋友,又何曾不可以借助数据与算法的力量?陌陌上可以认识陌生朋友,但契合点是荷尔蒙,这还很不够,不够是由于它拥有的数据的维度不够。
微信未来进化是最有条件的,因为它拥有的个人数据最多,但它必须提升算法。
我预测未来社交工具的这些进化,未必一定要在微信这个工具里体现(以我对张小龙的认知,他一定不愿意在微信里做这种尝试,因为这可能会违背他坚持的“去中心化”的理念),试想一下,如果腾讯新推出一个新的社交工具,可以用微信号登陆,使用的人需要愿意授权它利用在微信里积累的个人兴趣的数据,用来进行熟人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交友,这样的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社交工具,如果精准的话,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强的需求。
此外,字节跳动公司所拥有的个人数据也越来越多,它越来越知道你喜欢什么,而且算法还很领先,它想切入社交可谓路人皆知,未来它一定会推出自己的社交产品,如果微信团队不思进取,未来就一切皆有可能。
二、获取更多数据
更多数据不仅包括更多的数量,还包括更多的维度。如何获取,有两种方法,一是内部产生,通过不断开拓新的业务,二是外部输入,通过资本投资。很遗憾腾讯这两种方法都使用得不够好,令人很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和它3Q大战后腾讯所执行的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先回顾一下腾讯的发展史,腾讯是KK所预言的失控性进化的典范,阿里也是,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失控与投资》有过比较详细的比较,阿里进化更多属于自上而下的“失控”,领导人规划进化的路径、方向和策略,率领公司员工奋勇开拓,员工最重要的任务是“相信”,而腾讯进化则更多属于自下而上的“失控”,大部分创新并不是领导规划出来的,而是由各个部门自己尝试探索出来的,腾讯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产品如微信、QQ空间、QQ秀、《王者荣耀》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横空出世的。
在3Q大战之前,腾讯非常鼓励各部门进行天马行空的各种尝试,当时腾讯全面出击,所涉及的业务几乎遍及当时互联网的所有业务,有的是源于原创,更多的是源于“抄袭”,那时腾讯产品的竞争力非常强大,大部分都能做到业内数一数二。
腾讯今天为什么能够拥有维度众多、数量极大的各种数据,其实那些数据源很大一部分都是那个时候通过自下而上的各种业务开拓而诞生的。
3Q大战后,腾讯领导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变化非常大,主要内容是:公司使命就是“连接一切”,公司业务聚焦于 “两个半”业务(两个是指社交和内容,半个原来是指金融,后来改为互联网+),其他业务交给合作伙伴来做(马化腾形容是把“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
腾讯的这个战略实施后,市场上所有的竞争者都如释重负。
腾讯过了几年原来竞争对手交口称赞的舒服日子。到了今天,细细复盘审视,这个战略已经给腾讯的竞争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先把这个战略问题作详细分析,然后再谈这个战略是如何极大地影响了新的大数据的获取,因为两者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
这个战略的主要问题包括:
1、腾讯进化严重依赖自下而上的创新,3Q大战之前是如此,3Q大战之后腾讯就脱胎换骨了么?没有,仍然如此,而且这正是腾讯失控性持续进化最重要的源泉。
客观地说,腾讯领导层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一直就很一般,有一段视频,2010年有一个高峰论坛,主持人请马云和小马哥谈谈对云的看法,马云说“我们自己公司对云计算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觉得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矿产”,小马哥说:“这的确是有想象空间的。可能你过几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达那时确实有可能,但现在确实还是过早了。”
还有一个例子,公司领导当年决定把业务聚焦于内容,但是居然把微视这么重要的视频内容应用给停了(不再更新),这绝对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回顾这两段历史,不是为了黑小马哥,而是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板。
今天腾讯领导仍然鼓励各部门积极创新,但是,把范围缩窄到如此具体的范围,创新就很艰难了,这几年腾讯发布的非游戏的新应用比之前少了很多,而且除了全民K歌勉强还算不错之外,几乎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而且,更糟糕的是,即使新应用在“两个半”范围内,仍然有可能属于违规,举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团队新出了一款新闻应用“立知”,第二天有一家公司跳出来说这款产品和它之前推出的一款应用“即刻”相似(实际上这款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算成功,用户并不多),仅仅这个原因,小马哥亲自叫停了“立知”这款产品。
按小马哥这个逻辑,只有原创,腾讯才能推出新应用?连模仿都不行了?这不是自废武功吗?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指导下,员工怎么会有积极性进行各种创新尝试呢?
腾讯以前对互联网层出不穷新冒出来的商业模式总是密切关注、紧紧跟随,现在的态度却是冷淡麻木,似乎与连接一切相比,这些都不重要,有文章说得很尖刻,腾讯现在的情况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敌人就花钱投合作伙伴出来迎战,荒废了好几年,已经不太会打战了,这样的状况令人非常不安。
马化腾说要把自己能做的范围定到“很薄的一层”,“最关键的是定位要定好,有为有不为。别人能做好的就让别人去做,千万不要去抢。”腾讯自我设限,可能是担心自己太强大,只手遮天,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打造一个百花齐放的生态圈,多年前这么考虑可能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互联网产业还很弱小,腾讯的业务基本就等于互联网的全部业务,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专门的互联网业务了,因为互联网已经普及成了一种基础设施,或者说所有业务都已经成了互联网业务。
另外,在流量2.0时代,腾讯产品的竞争力已经有所下降,不少产品并不占优,也就是说腾讯当年的那些顾虑都已经不存在了,阿里谷歌亚马逊等也在努力打造一个以自我为核心的生态圈,但从来没听说它们要主动限制自己的业务范围。
长久以往,腾讯赖以起家的那种生机勃勃、百无禁忌的创新精神将受到重创,腾讯极为倚重的自下而上的创新之路就会被人为地堵塞,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简直事关腾讯的生死。
如果内部放开自我设限,是不是意味着什么都做呢?当然不是,标准可以讨论,以我之见,最重要的标准是新设业务所产生的数据是否重要,或者是否可以给腾讯的大数据增加新的维度。
2、未来颠覆腾讯的产品,可能来自各个角落,甚至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角落,只做“两个半”,也就意味着我们只在“两个半”领域进行防守,除此之外全不设防,但是,万一领导们判断错了,对手从别的角落杀出来我们才恍然大悟,仓促应战,岂不是悔之晚矣?
今天抖音已经在尝试做社交了,通过一款大红大紫的短视频产品曲线进入社交,是否成功还有待观察,但这样一种进攻方式,腾讯领导当年可曾预测到了?未来一定还有更多类似的挑战,腾讯领导已经智珠在手,算无遗策了么?
KK说颠覆式创新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从传统巨头的技术和市场边缘艰难成长起来,他宣称,那些现在垄断的互联网巨头将来会被那些来自于边缘的创新公司所颠覆。KK的这个警告,不知能否警醒腾讯的领导们?
3.腾讯领导似乎认为只要加强微信“连接一切”的能力,腾讯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我们仍然从数据的角度看,商家通过微信连接客户开展业务,腾讯能拿到的数据只是登陆的数据,如果通过微信支付进行交易,还能拿到交易总金额的数据,但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交易数据,例如商品名称、单价等,腾讯是拿不到的,微信通过连接所获取的这样一些数据,维度还太单一。
另外,腾讯虽然号称拥有的数据的量和维度都很多,但是,客观来说,泛娱乐的数据是主要的,搜索数据、电商数据、线下数据少得可怜,难道不需要补充吗?
在获取数据的饥渴性方面,阿里远远超过腾讯,客户通过淘宝天猫交易,阿里不但知道交易的金额,而且还可知道商品的种类、价格等更重要的数据,含金量应该比只知道总金额的微信支付数据高得多,但是阿里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续通过创立蚂蚁金服获取金融数据,创立菜鸟获取仓储物流数据,收购饿了么获取餐饮数据,创立盒马直接获取线下经营的各种数据等,经过几年努力,已有大成,为未来持续失控性进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全面反思一下腾讯的投资策略,越想越觉得不安。
腾讯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一些重要的公司还提供九宫格等流量支持,腾讯投资这些合作伙伴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腾讯应占多少股份才合适,我觉得这要视乎这种业务是否重要,如果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取得控股权,如果不能如愿控股,我们也应想方设法进行深度的业务合作,以取得双方数据的交流或合作,这样也能对腾讯的竞争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复盘腾讯的各种投资,却很少看到这样的案例,腾讯绝大多数的投资,都只安于做一个安静的小股东,其实就是一名普通的财务投资人而已。
举个例子,电竞直播绝对是腾讯非常核心的内容业务,腾讯拥有玩家和游戏的各种核心数据,又财大气粗,按道理做成电竞直播业务的老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居然就是做不好,这说明腾讯的产品力严重下降,令人唏嘘感慨。
市场做得好的是斗鱼,既然自己做不好,那么就收购吧,由于斗鱼当时的业务发展非常需要腾讯的支持,包括游戏资源还有资金,每年还巨亏,腾讯如果提出控股,应该是有很大机会的,但是,腾讯2015年投资时只占了约20%的股份,后面虽然跟投了,占有了更多的股份,但也没达到控股的程度,等它现在成长壮大后,再谈控股就很难了。
不控股,就意味着不能把它吸纳为腾讯内部业务的一部分,就不能取得对方的核心经营数据,对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没有帮助。类似的例子很多,搜索业务的数据重要吗?电商业务的数据重要吗?
如果是重要的话,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去控股目标公司,去获取它的经营数据,否则做一个小股东,对腾讯这种体量的公司,基本是毫无意义的,设想一下,如果腾讯控股了搜狗或者拼多多,从而把它们纳入腾讯的内部体系,对腾讯是一件意义多么重大的事情,这种收购是需要合适的时机的,只可惜,腾讯一次又一次主动地丧失了这种机会。
顺便提一句,搜狗的市值都跌到35亿美元了,为什么不把它私有化了呢?常看到腾讯投资了一点小股份就说“布局”了某某行业,例如买了点快手股份,就宣传布局了短视频行业,我就觉得挺奇怪的,小股东而已,这些公司发展得再好,与腾讯何干?这个神秘的“局”布在哪里了呢?
当然适当作一些财务投资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严格控制规模。
纵观国内外大的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阿里等,每年都耗资数以十亿美元计进行各种投资,大部分都采取全资或者控股的方式进行,最新的轰动业内的案例是阿里为了彻底把饿了么融入体系,以95亿美元的高价把饿了么全资收购了,比较一下,腾讯的这种投资策略确实是非常另类的,感觉是一家普普通通的VC或PE公司的策略,而不像一家立志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的超级科技大公司应有的作派。
腾讯最近几年股权投资非常激进,2017年腾讯对外投资额高达1023亿元了,今年第一季度投资额高达540亿元,这种投资中绝大部分都是只做小股东、不能获取核心数据的财务投资。
投了这么多,最近不少公司正在陆续上市,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投资三年的拼多多上市了,300亿美金市值,腾讯有18%的股份,也就是赚了几十亿美元,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是极其成功了,但是资本市场会由于腾讯的这次成功投资而提升腾讯估值吗?
事实告诉我们,不会,最近腾讯的股价并没有因为拼多多的上市而上涨,相反最近跌个不停,资本市场的逻辑很简单,这只是一笔成功的投资,但对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影响非常小,而腾讯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投资公司,也就是说,腾讯每年花费一两千亿巨资进行了大量撒胡椒面式的财务投资,即使能赚钱,对提升腾讯的股价几乎没有帮助,甚至还可能有负面影响。
总结以上四点,我认为,腾讯3Q大战后所制定的这个战略,不排除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时至今日,已经暴露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要尽快加以调整。
我们从数据这个维度来分析这个战略的缺陷,会特别的简单和清晰。
腾讯的业务只集中在两个半中,几乎不再涉足新的行业,同时投资绝大部分是只做小股东的财务投资而不谋求获取核心经营数据,这样一来,腾讯获取新的更大量更多维数据的渠道,就变得很窄了。从长远进化的角度看,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有一次和腾讯的一位好朋友讨论腾讯这种投资策略,他说,也许大家没有留意,腾讯自从四年前张志东退休之后,就没有CTO了,对一家高科技公司而言,没有CTO,意味着什么?
腾讯对数据其实并不在乎,如果它在乎,它早就内部整合了整个公司的数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四分五裂,如果它在乎,它早就花无数钱和心思完善各种算法以利用这些数据,自己公司现成的数据它都不在乎,它又怎么会在乎收购的公司的数据?而且即使它拥有了这些数据,它也没有好的算法加以利用,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
说得如此在理,我竟无言以对。
三、核心能力
这个时代已经高速进化到数据时代,分析数据的算法成了一个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我觉得腾讯似乎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它的竞争力正面临严重的挑战。
腾讯现在正在开打两场重大的战争,一场是和阿里(当然,和阿里开打的战争远不止这一场),在新零售领域,一场是和抖音,在内容领域,我看了很多分析的文章,感觉都没说到重点,这两场战争的实质,是数据及算法之战!
阿里挟零售业全产业链的数据与相应算法,头条挟内容行业的数据与相应算法,正与中年发福的企鹅进行贴身肉博,腾讯数据实力本来非常雄厚,可惜没有好好利用,而算法至今都没有突破,作为小马哥的铁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看华为任正非的讲话,提到对一些战略机会点,要采取多路径、多梯次和饱和攻击,一个公司的核心资源,包括人才资金应该汇聚于此。
腾讯的算法对它的未来发展性命攸关,是重中之重,如何取得突破?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 第一,组建高规格的研究机构,招聘世界一流的算法大师全力进行攻关。
• 第二,还可以和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进行学术合作以求突破。
• 第三,还可以大规模收购国内外一批优秀的算法公司,以收买技术的方式力求解决,这才叫多路径、多梯次和饱和攻击,这样的一种研发投入,比占个小股份做个财务投资,我感觉要重要一百倍,但是,遗憾的是,我只看到腾讯小打小闹作些尝试,并没看出它作出了什么非常重大的举措。
3Q大战之后,腾讯制定了新的战略,今天看来,已经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全面调整,上一章有详细的阐述。
腾讯的组织架构也已经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数据割裂,缺乏整合,也需要大动手术,调整的目标是什么呢?
从数据这个角度看,一定要把公司内部的数据彻底打通,建立分级的数据授权管理机制,组建强大的多层次的算法团队以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从而促进公司长远的进化。
腾讯在打造一个以自我为核心的生态圈,要做武林盟主必须要有盖世武功,它现在最厉害的招数就是入口流量输出,但是,这种流量仍然是1.0的,精准性和变现效率都比较差,如果腾讯能够重视大数据并极大提升它的算法,把这种1.0的流量转化成精准性和变现效率都高得多的2.0流量,并用这种高能流量进行更有价值的赋能。
那么,腾讯的竞争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一个长久的重大的战略。
尽管今天腾讯面临很多挑战,但是,我仍然认为腾讯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它的社交护城河现在仍然坚若磐石,小龙创意仍然源源不断,微信发展仍然如日中天,小程序发展远超预期,微信未来有机会进化成为一个超级商业操作系统,它的商业价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坦率说,我认为腾讯目前的战略,已经不能支持如此伟大和颠覆性产品的发展。
另外,客观审视腾讯目前的数据资产,二十年全民用户大数据的积累,就像一座金山,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只要算法方面有所突破。
那么,光是广告业务的收入,对比一下Facebook和今日头条,就会有十倍以上的增长,同时,金融业务的价值,就足以和现在估值16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比肩,另外其他很多产业也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现在腾讯所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变革,包括战略和组织机构,这一次的挑战,相对3Q大战那一次,我觉得更为艰巨,但是小马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进化能力,我相信他一定能够突破自己,放手变革,把腾讯带上新的高峰。
看待腾讯,有很多视角,今天我用的是数据与算法这个视角。
数据与算法,以我对两者重要性的理解,我觉得是对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最高维度的抽象,这个视角过滤掉了许多喧嚣的表面因素和大量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因而有可能是最接近本质的。
我认为,从数据与算法的角度看,一个公司从小到大的进化过程,无非是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升级算法处理数据,二是获取更多的数据,而在这两方面,腾讯都做得不够好,它未来的进化之路就会困难重重。
腾讯所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是今天才发生的吗?
不是,已经发生了很多年了,只是,这些年,微信发展如日中天,手游收入一路狂飚,最近一年小程序飞速发展,腾讯股价一飞冲天,很多的矛盾,包括战略层面的矛盾都被暂时掩盖了起来,在手游高增长告一段落、业绩增速相对平稳下来的今天,大家才如梦初醒,包括我自己,看了一下我过去几年的朋友圈,对腾讯的各种举措大声叫好,对它的竞争对手如阿里和字节跳动公司冷讽热嘲,足以证明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
只是到了今年春节,看到了抖音奇迹般的崛起,不断挤压腾讯系产品的使用时间,还有腾讯在新零售领域与阿里作战胡乱投资一批零售企业时,才感觉腾讯的发展战略可能出了严重问题,才开始对腾讯全面重新审视。
对很多人来说,腾讯不是一只股票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宗教,任何对它的批评,都要特别慎重。
我多年来一直深爱这家公司,对小马哥的能力人品非常钦佩,对张小龙的创造力极其推崇,当我意识到腾讯竞争力已经有所下滑,内心还是感到非常的失落。
有人说腾讯没有梦想,我并不同意,小马哥是个有担当有情怀的新一代商业领袖,腾讯“连接一切”的愿景,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最具勃勃雄心的,如果能够实现,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是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数据及算法这个视角,全面总结3Q大战后腾讯的战略,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可能比较尖锐,但是绝对非常非常有诚意,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我记得当年3Q大战之后,小马哥率领高管团队在全国作了多场恳谈会,鼓励大家提出最尖锐的批评,足以证明小马哥是个虚怀若谷的人,今天我的一些意见,权当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篇文章从构思到今天完成,时间超过三个月,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特别是我的助手申文风,在此不一一列出,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 大数据 电商 电商公司 服务商 谷歌 互联网 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巨头 互联网业务 基于大数据 金融 数据分析 搜索 推广 云服务 云计算 转型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数据库的这些性能优化,你做了吗?
下一篇:数据中心远程集中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