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会被AI抢走吗?
2018-07-21 来源:raincent
悲观还是乐观:科技界展开AI大讨论
前段时间,SpaceX和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与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围绕“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是福还是祸”展开了隔空论战。
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是一个“可怕的问题和威胁”,智能机器可能会引发战争或者在街头杀人,因此需要对智能科技提早加以管控,等到发生严重后果则为时已晚。他还致力于将人脑与电脑“连接”,提升人脑能力,确保人类有能力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从本质上说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我们创造出比人类更聪明的机器,它们可能会背叛我们。
而扎克伯格则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他觉得,那些认为人工智能会导致末日的悲观主义者太过于消极。在扎克伯格看来,人工智能现处于发展的早期,对其感到恐慌可能会制约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技术发展。
从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隔空论战开始,围绕未来人工智能的辩论已逐渐蔓延至整个科技行业。
今年5月,由于和美国军方合作进行人工智能项目Maven,科技巨头谷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部辞职潮和外部舆论压力。Maven的首要任务是帮助美国国防部有效地处理来自全球各地的海量的视频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无人机的拍摄画面。
(图片说明:谷歌与国防部合作的Maven军事项目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安抚员工、平息舆论压力,谷歌承诺将制定一套原则,来避免让人工智能朝武器化发展。谷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李飞飞为此表示,任何将人工智能武器化的项目研究,都将违背她的原则。她一直坚持相信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可以用积极和慈善的方式让人类受益。
AI三大阵营:取代人类、人机结合和卢徳主义
目前针对AI的讨论中,有三大主流阵营:一个阵营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会取代人类;一个阵营认为人类和机器会逐渐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个阵营则是抗拒人工智能技术的卢徳主义者。
担忧AI会取代人类的阵营并非杞人忧天,当AI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或者超级人工智能阶段,可能会跟人一样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类形成竞争关系,取代人类的情况也可能会发生。
人机结合观点则显得乐观一些,这一阵营将人工智能看作是人类的助手,未来能够与人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去完成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现在的AI翻译、AI助手就是典型的例子。
卢徳主义者对人工智能抱着一种抗拒的态度,他们习惯于安守现状,恐惧新技术、新事物会破坏原本的生活。卢徳主义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让很多工人失业,工人们便开始打砸机器来保住自己的工作,这种行为后来被称为“卢徳主义”。
(图片说明:工业革命中打砸机器的卢德运动;图片来源:网络)
坚持“卢徳主义”的人将失业的原因归咎于机器,但这种看法已经被证明是谬语。科技发展能够解放人的劳动,使人们得到更多闲暇时间,闲下来以后就会产生更多需求,比如娱乐、消费需求,进而会有更多岗位产生。
在大多数数据科学家看来,人工智能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机器”。与历史上的历次科技革命类似,人工智能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人类的生产力,帮助更多职场人得到更多的闲暇时间;更多的闲暇时间则意味着更多需求、更多新的机会。
顶尖数据科学家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不管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是偏向于“替代人类”、“人机结合”还是卢徳主义,如今,得益于数据、计算力、算法三大人工智能要素的空前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势已经不可阻挡。在技术革命面前,走在最前沿的数据科学家们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
本文梳理了来自谷歌、微软、百度等数据科学家关于AI的观点,虽然大多自成一派,但还是能总结出三种观点表达的形式:第一种认为AI能激发人创造力;第二种认为AI是辅助人类的工具;还有一派更加理性偏客观看待人工智能。
AI激发人的创造力
谷歌高级数据科学家鲁颖、前微软云存储工程首席数据科学家谢梁,还有蓝色光标集团首席科学家王炼特别强调了人类区别于AI的创造力。
鲁颖认为,AI能让人类更聚焦于创新和挑战。AI会取代那些繁重、重复、依靠大量人力的工作,还有依赖经验的、标准化的工作,允许人类把注意力放在创新性的任务上。而在谢梁看来,随着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那些具备(在一定空间内)高度重复性的人工劳动将会被机器替代。比如客服、系统维护、代码找Bug、法务咨询等等。未来机器是否会夺走人类的工作?谢梁认为我们暂时还不用太担心,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他的建议是: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到需要更多创造力的领域,是保持自己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王炼则认为创造力才是人类的未来。他以智能营销领域为例:什么品牌,需要什么创意,可以实现最好的效果,过去凭借的是资深营销人多年的业务经验。如今可以借助大数据得出一些答案,但数据分析只是人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最后的创意、决定还是由人来完成,人的创造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AI是辅助人类的工具
贝莱德(BlackRock)数据团队董事吴海山、前百度云首席数据科学家沈志勇,以及国盛证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刘富兵三位数据科学家倾向于“人机结合”的观点。这一观点与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一脉相承,达里奥在《原则》一书提到,人工智能之前是人性,在他的理解中,人机结合可能是最好的结果。
吴海山认为数据科学目前带给我们的其实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Augmented Intelligence(增强智能),是系统科学与人类认知结合起来的东西。
在贝莱德,吴海山和其他数据科学家被内部称为“半人马”(Centaur)。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神话重的人马兽,寓指他们既有“人”的能力,又兼具“数据”的能力,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不过吴海山更愿意把自己比喻成“钢铁侠”:数据科学就像一套钢铁装甲,穿在人的身上,能够使人的力量更加强大。在他眼里,人工智能是帮助自己更加强大的辅助工具。
在沈志勇看来,人工智能真正的价值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改变了人机的交互方式(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家居等);第二,赋予机器类人的识别、判断力,让业务流程变得高效(车牌识别抓违章等);第三,让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为大数据提供更多数据(图像、语音、自然文本的理解等);第四,提供人力资源供给侧不足时的辅助与补充(医疗、教育、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的机器人辅助等)。
关于第四点沈志勇认为,在未来,人工智能不会去“抢”工作,而是首先去“辅助”工作。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人类依然还被看病难、打官司贵、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所困扰,这些本质上是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人力供给侧资源的稀缺。在这些高度专业化领域,人才培养周期实在太过漫长。人工智能会首先进入这些行业,一方面辅助现有专业人员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帮助新从业者降低职业门槛。
刘富兵虽然不认为机器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完全取代于人类,但是也不否认这种担忧的客观存在。他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重复和规律化的机械工作一定会被取代,目前能看到和理解的是,人工智能是辅助人类的工具。
理性偏乐观看待人工智能
SAP硅谷创新中心首席数据科学家邬学宁秉持着理性的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离威胁人类还非常远,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是很笨的,需要大量的标签。他观察到,现在做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雇了很多的人在打标签,这些打标签的费用比科学家的费用还要高,实际情况就是没有人工就是没有智能。
与此同时,邬学宁强调了使用和创造AI技术的重要性。“人工智能虽然还是很’笨’的,但是已经足够改变行业了。未来30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改变所有的行业,现在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开始创业一点都不晚,未来是属于会用人工智能的人,但未来是更属于会造人工智能的人。”
数据科学50人的专家们对人工智能的不同见解,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人工智能共存的工作方式。不论你是认为AI会激发人的创造力、还是将AI看做辅助人的工具,还是理性地看待它,人工智能都已经走到大众的视野中来了。历史的洪流推动着它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科技主题。
对于人工智能话题的讨论,我们与其选择质疑和焦虑,不如积极去了解和探索。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找到与人工智能共存的生活方式,让人类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标签: 大数据 代码 谷歌 互联网 互联网公司 金融 数据分析 网络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