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移动计算、内存计算与管理软件融合前景
2019-02-26 来源:多智时代
中国行业信息化市场在经过了多年的积淀之后,正处在从“外力牵引”向“内需驱动”过渡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重新架构商业模式、持续优化流程的关键手段和全新动力。
计世资讯认为,企业信息化应用动力的改变与新技术和服务的结合将引起信息化应用的一系列变革。首先,企业对服务商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企业对服务提供商综合服务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要求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更好地支撑业务运营的需要;其次,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传统信息化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相互渗透和补充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一。计世资讯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应用比例已经接近10%,还有45%的企业CIO正在考虑应用移动信息化;第三,企业对服务模式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对服务模式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企业从自身业务需要出发,选择更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发展将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计世资讯预测,在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变革的驱动下,2011年中国行业IT市场的规模将突破5000亿,而未来包括通讯服务在内的广义云计算潜在市场规模更是接近10000亿。
目前云计算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作为新技术理念,其市场渗透推广速度在近年的IT市场发展中首屈一指。客观评价云计算和云服务所处的市场发展阶段,可认为:当前,云计算方兴未艾,但概念已经人所共知,应用落地将是2011年的重点,云计算也将成为所有IT厂商和运营商2011年最重要的市场机会之一。其中,SaaS应用作为先行者,近两年的发展并不平坦,部分SaaS厂商已经开始寻求模式创新、行业创新,有的获得了成功,云计算的推广相信必定为SaaS的进一步拓展形成有效推动。PaaS和IaaS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2011年PaaS和IaaS将走向市场,开始真正接受用户的应用和考验,更为重要的是,云计算的三种不同应用类型开始全面整合,通过新的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创新的服务形态,互为补充,用户开始真正意义上体验、应用全面的云计算服务。同时,云计算生态系统中的终端提供商、网络及安全等软件提供商、咨询和管理等服务提供商都将于2011年逐步衍生并发展起来,形成产业链中多个关键应用环节的重要补充。而新的综合型的云服务提供商作为未来云产业链的关键角色也应运而生,新的云服务提供商需要具备强大的网络运营资源、广泛的用户基础、丰富的SaaS软件应用、成熟的云平台运营模式、全面的应用终端支持、完整的产业链协作体系,SAP公司、以及中国本土领先的管理软件提供商等与知名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全球和中国范围正是从资源、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生态链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优势互补的合作,他们的合作正是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云服务提供商的雏形,相信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化,将演变为全球和中国云计算市场最关键的一股力量——综合的云服务提供商。
SAP公司和中国电信都是国内企业各自领域的领先厂商。这次两家企业的强强联合,在移动信息化应用和云计算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是国内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国内信息产业而言,这是国内软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的首次全面合作,其合作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国内两化融合的深度开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信息化和通讯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行业企业客户而言,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需求,推动整个国内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益的提高;对于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而言,这次合作必将稳固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地位,推动双方的业务,进一步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管理软件进入“一体化时代”
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历程来看,10年前普遍是采购财务、进销存为主的阶段,5年前是全面建设各类分布式系统的阶段,而从2010年开始重点全面步入了系统整合,或称为系统集成、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阶段,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一阶段性特征会延续又一个5年。根据计世资讯的调查,2010年国内管理软件市场中,41.5%的企业用户产生了相关系统整合的需求,而在管理软件厂商方面,各大厂商与系统集成有关的收入较2009年普遍有了50%以上的递增。
同时,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不同系统间的集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系统集成也已成为了需求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制造行业中,拥有自己渠道和门店的企业在2010年和2011年开始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协同,并逐渐向制造业相关的其他产业渗透,“供应链协同管理”由此也成为了目前管理软件厂商中强调最为频繁的一个热点。
同时,当前企业对不同管理软件的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ERP与CRM、ERP与MES、ERP与PLM等管理软件之间数据的融合,摆脱各系统之间的孤立。计世资讯认为,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企业在开发新系统时,会越发注重和现有的系统集成在一起,而在已有若干管理软件系统之后,下一步也会提出各系统之间集成的需求。
展望未来,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将会继续走整合的路线,主流厂商都会基于自己的业务基础平台,推出包括MES、ERP、OA、PLM、CRM、SCM及BI和行业解决方案等产品在内的一体化产品组合框架。
▲BI:企业拥有海量基础数据后的必然需求
当前,企业用户对管理软件市场细分产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BI、PLM、CRM、HR四大方面,四类管理软件的市场规模增长率2010年较2009年均达到了25%以上。其中BI的增长率达到35.9%,位居各类管理软件第一,计世资讯认为,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在积累了海量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后,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就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由此带来了对BI的必然需求。
图 2010年各主要类型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增长率
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历程来看,经过10年的ERP、SCM、CRM等系统的应用,相当多的企业已积累了海量的系统应用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从基础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什么,如何从中进行分析,自然就成了用户在这一阶段的普遍需求。而商务智能的意义在于通过平台将企业的海量基础数据倒出来,从大量的数据中钻取信息与知识,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提高决策质量。可以说,如果没有海量的基础数据,商务智能的实施是没有意义的。在计世资讯的调查中,包括SAP、用友、浪潮、Salesforce等在内的广大厂商一致认为BI为当前管理软件市场中需求的最大增长点。以SAP为例,SAP 在美国奥兰多2011年用户大会SAPPHIRE NOW上正式发布的SAP BusinessObjects EPM 10.0,以及年初推出的SAP BusinessObjects 商业智能(BI)4.0结合,能够使EPM最佳业务实践的运用扩展到整个企业的全体管理人员之中,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帮助企业制定出既具有风险意识又能改善整个绩效的商业决策。今天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迅速地制定商务决策、展开商业行动。因此,他们需要确保企业中的任何参与决策制定的人员都遵循统一的商业计划,并且充分了解到与企业业务相关的潜在风险。SAP BusinessObjects EPM 10.0使企业内部的所有用户都能够受益于企业绩效管理,满足了这一需求。最新的SAP BusinessObjects EPM 10.0还充分利用SAP 内存计算技术的优势,帮助用户制定更加详细、更加灵活的规划,极大地提高他们预知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此外,借助新开发的移动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任意移动终端实时地获取企业绩效数据。
计世资讯认为,2010年用户对商务智能的需求呈现出以下变化特征:
1、从少量技术人员主导的数据仓库等应用转变成以业务为主导的分析,也就是说,底层的数据经过加工正越来越多地呈现给业务层,透过KPI帮助业务部门实现决策。
2、过去的数据仓库是后台专属系统,其输出的报表格式等还很难和作业流实现密切的结合,存在信息孤岛,而今天的商务智能可以根据不同的部门、领域有很多垂直应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ERP、HR、财务等系统能够透过底层的数据仓库进行交互,即业务数据分析的结果和业务流程能有一个交互。
3、唯一BI工具类平台厂商会越来越少。随着BO、Cognos等分别被SAP、IBM所合并,业界独立的厂商如SAS、Informatica等将会越来越凤毛麟角地存在于专有的领域。底层的数据仓库、报表呈现越来越需要和行业的ISV、本地供应商和咨询公司等结合以部署端到端应用。因此对于厂商来讲是合并的趋势,而对于客户来讲会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套件部署。
在BI的具体应用领域,销售预测是较为普遍的一个,其中涉及到对客户需求的动态判断,即不仅需要了解目前用户需求的水平,更需要了解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用户需求的一个变化趋势。例如电信运营商在制定新的套餐组合时,可以根据目前套餐的用户选择变化发掘用户的选择倾向,从而制定更受欢迎的套餐组合,以及从用户的话费详单中发掘潜在的需求群体等。此外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信贷评审领域对BI的需求也呈现高速的发展趋势,2010年和2011年这种需求在中小型银行中不断出现。
计世资讯认为,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具备海量的基础化数据,包括用户的产品需求、使用特征的数据,企业管控中的信息流数据等,BI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具备持续的增长潜力。在今后,BI最具潜力的应用将包括数据挖掘、销售预测、最优化分析、成本控制、风险管控等。
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一定会彻底走入我们的生活,有兴趣入行未来前沿产业的朋友,可以收藏云计算,及时获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前沿资讯和基础知识,让我们一起携手,引领人工智能的未来!
标签: 安全 大数据 服务商 金融 数据分析 推广 网络 信息化 云服务 云计算 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市场 中国云计算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