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研究:NPS值达38.6%,国内云BPM厂商已获企业用户认可

2018-08-06    来源:OFweek云计算网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通过T研究的《2018年中国云BPM市场用户研究报告》,T媒体了解到,其实在2003年BPM就已成为继ERP概念之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风口,然而时至今日,仅有约10%的企业明确清楚BPM是什么。

对此,T研究也在报告中做了详尽的阐释,同时也对当前国内云BPM市场的整体现状和企业用户做了分析,详情可见T媒体在前两篇解读《T研究:国内云BPM市场规模尚小,预计2018年仅为3.29亿元》及《T研究:平均20-60万,BPM入列高投入云应用阵营》的报道。

此次,T媒体将从品牌认知度、品牌参与度、NPS值等维度对国内云BPM供应商做品牌MI诊断。从诊断结果来看,目前这三个维度的行业均值分别为17.6%、25.8%以及38.6%

T研究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以下问题:

1、从整体的BPM市场品牌情况来看,企业对BPM的认知在不断提升,但企业用户对提供BPM服务供应商的品牌认知度却随着当年BPM热潮退却而持续走低,2018年BPM的品牌行业认知均值仅有17.6%。

2、从品牌转化率来看,BPM各大厂商的平均销售转化能力维持在25.8%的水平,可见BPM厂商对直销和渠道伙伴销售能力上的锤炼并没有随着市场热潮褪去而松懈。

3、从用户的净推荐值来看,尽管BPM的用户量并不多,但38.6%NPS值体现出各BPM厂商在持续的产品和服务能力上得到了企业用户的肯定;同时,这种高推荐率也体现出BPM厂商通过口碑这种营销方式的成功率较高。

具体到国内云BPM厂商的表现来看,专业云BPM供应商的品牌能力是优于综合性厂商的

比如上海易正,是国内目前. net产品中顶级的专业BPM供应商。其拥有能自实施的BPM系统平台,IT人员无需编程就可以快速实现表单的电子化迁移;旗下FlowPortal. net产品开放的体系架构允许将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且易正目前在国内外设有6个区域事业部,已服务了1000+成功企业客户,拥有丰富的大客户服务经验。

另一国内专业BPM供应商——炎黄盈动,为java产品体系。作为国内BPM PaaS服务供应商,炎黄盈动的AWS PaaS以BPM、移动、集成、(Low-code)低代码开发为特点,提供公有云和私有安装两种模式,是全球唯一一个轻量级平台打通流程管理到流程执行的BPM厂商,而且中小企业也可通过AWS应用商店直接订阅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其产品的用户范围。

而作为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综合性BPM供应商,金蝶BPM产品本身的优势可能并不是特别突出,但其强大的集成能力则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与其综合性厂商的性质不无联系,而且强大的现有用户基础是金蝶BPM产品很好的客户导向,所以最终来看金蝶的BPM品牌MI诊断结果还是不错的。

同时,企业用户对专业云BPM厂商的产品综合评价也要高于综合性厂商

T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企业用户对BPM厂商产品的平均综合推荐指数为27.5%,其中专业云BPM厂商炎黄盈动为45.5%,高于平均值,而综合性厂商,如IBM和金蝶则为26.9%和20.7%,均低于均值。?

除了以上所列举出来的厂商外,T研究在调研中还发现,国内很多OA领域的公司也开始涉足云BPM,比如致远蓝凌等,这表明该市场的拓展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未来可期。

另外,前面也提到,由于管理人员ROI期望过高以及对可能失败的过度担忧等原因导致企业用户应用云BPM的失败。而对于这些应用云BPM失败之后的企业,T研究又进一步了解了其再次启用BPM时品牌的选择倾向,发现H3 BPM、ColloaBPM和炎黄盈动位列该候选名单前三甲。

这里,T研究需要提醒的是,科学的业务流程管理(BPM)是提高自动化业务效率的捷径,但它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适用范围,比如企业的固化业务可能比非固化业务更适合BPM的应用。所以,用户不能为了迎合流程管理而随意更改其业务,这样的本末倒置,最终可能会是因噎废食,得不偿失,不但达不到提高业务效率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失败。

所以,T研究建议,企业用户或可学习国外的经验,将自身业务类型先理清,分辨好哪些是固化业务,哪些是非固化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应用BPM。

最后,T研究方面也认为,虽然在中国BPM产业生态中,BPM的云端应用和转型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云计算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服务之一,而且相较于传统的部署方式,云BPM给企业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所以未来BPM云端化必然是一个趋势。

标签: 代码 公有云 媒体 信息化 云计算 转型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围绕区块链重新思考云计算

下一篇:“边缘到云” 企业CIO认真考虑的存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