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IBM的第四次转型由Watson开启,“AI+营销”仅是其能力之一|MarTech企业故事002期
2018-09-07 来源:SEO研究协会网
文 | Ellie
编辑 | Nick
正文约58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导读
MarTech,即Marketing Technology(营销技术),由Scott Brinker于2011年提出,代指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常见子分类包括营销自动化、SEO、CRM、ERP等。
Scott Brinker整理的美国MarTech全景图显示,8年间MarTech企业从150家迅速增长至6000余家,业务类别大大丰富。第三方机构预测,到2022年,广告主在MarTech上的投入将实现近30%的增长。MarTech企业的发展历程对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MarTech行业有何借鉴意义?
《Morketing研究院》通过对相关企业财报、历史股价及公开内容的整理和分析,特别推出“MarTech企业故事”专题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的企业属于MarTech领域,希望提供最新的企业信息和业务资讯,请联系sunpeng@morketing.com或research@morketing.com。
2018年7月,在研究机构Gartner公布的“Magic Quadrant for Mobile Marketing Platforms(移动营销平台魔力象限)”中,IBM凭借高执行力和愿景的完整性跻身“领导者”层级。
从某种角度来看,IBM切入移动营销领域的出发点有些与众不同。诞生已超过100年的IBM正在经历第四次转型期,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Watson成为本次转型的关键,为最大化发挥Watson能力,IBM围绕其打造了涉及多个行业的能力平台,而营销则只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以IBM的“AI+营销”模式为切入点,走进百年“蓝色巨头”的世界。
蓝色巨人流动的“AI”血液:IBM以AI赋能营销
1.时隔百年,“Watson”再次成就IBM
沃森(Watson)既是IBM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Thomas John Watson)的姓氏,也是IBM目前的核心业务之一——人工智能系统Watson的中文代号。这个写在IBM成长史上的名字,近年来又一次成为了提振IBM业绩的核心力量。
说起人工智能(缩写为A.I.,以下简称AI),2018年的互联网用户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或许是“阿尔法狗(AlphaGo)”。三年前这个由Google DeepMind开发的AI系统击败了多个顶尖职业围棋棋手,引领了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的热潮。其实早在1997年,IBM也曾被相似的光环笼罩:其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在1997年5月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巴罗夫,成为首个在标准比赛时限内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电脑系统。
IBM对人机交互和计算机算法优化的研究并没有随着“深蓝”退役而停止。2011年,IBM研发的系统以“Watson”的名字参加了一个名为《危险边缘》(Jeopardy!)的电视游戏,并击败了两名人类选手,IBM与人工智能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2014年,为了进一步发展认知创新业务,IBM组建专门部门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命名为“Watson”(中文名称:沃森),以纪念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
在AI浪潮中,IBM并不是唯一一家发展人工智能的企业:为消费者熟知的Apple的Siri,亚马逊的Alexa,微软的Cortana和三星的Bixby等都致力于提供人机交互的智能服务。然而对这些企业来说,AI更像是“锦上添花”,是企业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推出的“增值业务”。但对现阶段的IBM来说,AI是“雪中送炭”,已经发展成为IBM目前业绩增长的核心来源。
根据IBM的2017年财报,Watson作为IBM在AI领域的核心产品,提供了在健康、交通、零售、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帮助IBM的认知解决方案业务产生了超过180亿美元的收入。仅2017年一年,Watson获得了1400余个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利,使用Watson服务的企业增加了70%;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为超过10万名的患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服务。
另外,基于AI和量子计算等高端技术的IBM Cloud在企业云业务方面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IBM云平台致力于“智慧商务”,独特地提供了一个能够统一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如AI、IoT(物联网)、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的单一平台,在19个国家中建立了58个云数据中心,2017年获得了1900余件云技术方面的专利。
IBM云业务在2017年增长了24%,产生了170亿美元的收入,仅云业务一项就占据了超过21%的IBM总收入。
同时,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服务也帮助IBM结束了长达5年的业绩滑坡。2017年第4季度,IBM凭借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服务实现了销售业绩的正增长。
2.基于AI的营销云:IBM Watson Marketing
IBM切入营销领域是从一系列的并购开始的:2010年8月以4.8亿美元收购营销策划软件公司Unica;2011年12月以4.4亿美元收购基于云的零售分析企业DemandTec;之后两年收购多家企业拓展其在大数据分析、商业分析等的服务能力。
2014年4月,IBM收购了营销自动化公司Silverpop,正式开展其在营销云平台的业务。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IBM将Silverpop提供的营销自动化业务融入了核心业务中,改名为IBM Marketing Cloud,之后又升级为IBM Watson Marketing中的一部分。
之后,IBM的并购更具有针对性:2015年10月,IBM收购The Weather Company,以提高移动端的数据分析能力,2016年第1季度,接连收购三家数字营销创意机构Resource/Ammirati、Aperto AG和ecx.io AG,希望能“以数字方式创造变革性的品牌体验”,在进一步提高消费者体验的同时,整合认知计算能力和分析平台能力。此外,IBM还收购了UStream,作为其在流媒体视频业务方面的补充。
目前,IBM Watson Marketing能够“利用洞察力和科技提升整体客户体验”,其提供的一体化服务能够“简化企业的数据访问和分析,平衡企业对洞察力的需求和应对海量数据的挑战”。
总结来看,IBM Watson Marketing目前有三大竞争优势:
一是营销决策日常化:用户能够借助营销解决方案完成“选择理想受众”、“设计客户旅程”、“扩展个性化体验”、“主动管理绩效”等一系列营销决策活动,降低错误率、提高响应速度的同时,实现关系价值最大化;
二是专业度利于提高消费者体验:借助IBM专业的业务平台和服务,用户可以访问THINK营销数字中心改善客户体验,还可以借助IBM服务进行客户关系创新,通过学习营销流程、分析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营销自动化的投资方面实现最大收益。基于IBM Watson的认知广告还能够与消费者进行实际的一对一互动;
三是开放式的系统:IBM Watson Marketing能够与情感、行为、传感器、图像、自然语言等多方面的数据建立联系,同时提供150余种数据源,开放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洞察力。IBM提供的采购服务能够提升品牌差异性,使用户通过应用主动了解每一次客户互动。
3.落地中国,IBM更了解如何“接地气”
外资营销云服务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除了受基础设施缺乏、价格偏高等因素影响无法发挥产品的最佳效果,外资企业在与国内系统的连接上往往也需要克服很多问题。
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营销云平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系统连接的障碍,“落地”一说也将成为空谈。以社交平台为例,国内用户更习惯于使用微信、微博等本土平台,这就要求外资服务商创建针对性的系统连接解决方案。2016年3月,IBM宣布在大中华区发布基于SaaS平台的IBM Marketing Cloud,同时特别推出了微信营销组件IBM WeChat Audiences。整合了微信营销组件的IBM营销云工具,能够简化营销人员针对微信用户发布营销活动流程,尤其在选择目标顾客、规划信息推送时间的操作更加简便,营销活动的竞争力和效果大大提高。
IBM认知商务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Patricia Cheong在IBM营销云在华落地启动仪式上表示:“IBM正在与中国领先的营销官合作,帮助他们抓住认知商务领域的商机,以便他们从战略、设计和运营等各方面,改善客户体验。”
目前,IBM通过技术发展和并购等手段涉足了MarTech的多项领域:在内容、社交、商务、数据、管理五大类业务均有布局,提供视频营销、营销自动化、社交媒体营销及监控、CRM、销售自动化、数据分析、预算等15项MarTech子业务。
上云之路:百年IBM的三次转型
“IBM现在是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企业。”
这是IBM2017年财报首页中写给投资人的一句话。从机械制造时代到计算机时代,再到目前的“云”时代,IBM经历过早期的辉煌时刻,却在转型之路上波折不断。传承百年的历史和以“高速迭代”著称的科技圈似乎格格不入,庞大的业务系统也让“蓝色巨人”在“上云之路”中行动迟缓,转型也格外困难。
过去5年中,IBM认为数据将重塑科技和商务,由此进行了IBM现代史中最为“雄心壮志”的变革。现在,这个阶段大致完成,IBM转型成为了“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企业(IBM is now a cognitive solutions and cloud platform company)”。
伴随着IBM业务向云端转型的,是IBM整体营收的持续滑坡。这不是IBM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在20世纪末,分布式计算机刚刚兴起,当时垄断大型机市场的IBM没有嗅到危险的来临,硬件利润的急降让IBM的股价一路下跌。1993年,IBM亏损80亿美元,成为美国公司史上的最大亏损。
从机械制造公司成长为计算机业的“巨人”,从行业顶峰摔落又崛起,再到向人工智能、云平台转型,IBM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折不断。
1.1911-2011:三次转型
《经济学人》杂志在IBM百岁生日之际,曾刊发名为《1100100》的文章,将IBM的发展历史概括为三次转型,即从机械制造时代到计算机制造时代,从大型机时代到分布式计算机时代,从硬件到服务。
IBM是英文“国际商业机器”的缩写,是托马斯·沃森在1924年为这家企业所取的名字,在此之前,这家企业名叫“计算-制表-录音公司”,由1911年成立时企业的三个主营业务相连而来。
二战后IBM与美国政府在防空、太空中的合作,将IBM向创新又推了一大步:1948年IBM推出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IBM SSEC,1952年推出第一款大批量生产的电子计算机701,IBM也从机械制造时代真正进入了计算机制造时代。
1964年IBM推出了第一个计算机系统系列IBM System/360,随后在1970年推出IBM System/370,这两个计算机系统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强的计算能力,涵盖从小到大的全系列的商业和科学应用,也使得IBM成为了业界占主导地位的大型计算机和主导计算平台。同时,IBM的大型机采用租借模式,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和高额利润很快让IBM成为了行业独一无二的巨头。
然而,新兴科技正在悄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小型计算机市场开始兴起,但IBM未能及时跟进,反而是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和Data General趁机做大了市场。直到Apple和Radio Shack参与竞争,IBM才后知后觉,然而对于当时已有36万员工的大型公司来说,业务转型谈何容易。
计算机领域领先地位被挑战、硬件利润的下滑、庞大的机构与难以压缩的成本,重重因素下,IBM在二十世纪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IBM的利润持续下滑,业务崩溃,现金流断裂,直到1993年,IBM亏损80亿美元,成为美国公司史上的最大亏损。
1993年,在业界一片唱衰声中,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接手IBM,担任CEO。这位曾在麦肯锡和美国运通工作过的领导者具有敏锐的嗅觉,在郭士纳的推动下,IBM保持了一个完整体系,没有将业务拆分;另外重新投入大型机业务,采用多种措施维持企业现金流,缩减员工人数以精简体系。1994年底,IBM不仅成功存活,还实现了30亿美元的获利。
之后,IBM开始收购软件公司,拓展其软件业务的布局。1995年,IBM以35亿美元的现金完成了对Lotus Development的收购,创造了计算机行业最大金额收购的历史。郭士纳表示这是“双赢”和“真正独特的机会”,而这次收购也让IBM一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
但科技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IBM早年的超高地位也难再维持,开始积极整理其业务线,剥离其低利润业务,收购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以完善企业业务布局:其中,2002年,IBM收购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开始提供咨询类服务;2005年,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联想;2009年,收购SPSS,进一步提高其软件类业务。至此,IBM完成了从从机械制造时代到计算机制造时代,从大型机时代到分布式计算机时代,从硬件到服务的三次转型。
2. 2012:刚过完百岁生日的IBM和新兴科技企业“FANG”
2012年,年轻企业的业务正蓬勃向上,而IBM才刚刚开始酝酿它的第四次转型。
同年,科技四巨人“FANG”的结构依稀可见雏形:Facebook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在纳斯达克上市;Amazon推出了包括Kindle Touch、Kindle 5和Kindle Paperwhite在内的多款电子阅读器,广受好评;Netflix不满足只做一个流媒体播放网站,开始进入内容制作行业;Google的年收入首次超过了500亿美元。
此外,苹果公司和微软也紧跟移动化潮流;前者在“教主”乔布斯去世后发布了新的智能手机iPhone 4s和iPhone 5,大力推行语音助手Siri和iCloud同步服务;微软则发布Windows 8系统和移动平板电脑Surface,还一道推出了Windows Phone。
而这一年,IBM刚过了它的100岁生日。刚刚当上IBM第一任女性CEO的Ginni Rometty野心勃勃,提出要从IBM当时已经“无利可图”的业务线中,将大数据业务分离出来作为“下一个盈利增长点”,同时开始200亿美元的收购计划,以帮助IBM尽快实现业务转型。然而,在迎来“下一个盈利增长”之前,IBM先经历的是长达5年的业绩滑坡。
3. 2013-2018:“Strategic Imperatives(战略需求)”
在向云平台和认知解决方案转型的过程中,IBM为自己这部分的业务起了个新名字:“Strategic Imperatives(战略需求)”,包括分析、云服务(Cloud-as-a-Service)、移动、安全和社交等五个方面。
尽管IBM已经将云业务提高到战略层面,但这对持续滑坡的业务却收效甚微。IBM遭受了连续22个季度的销售额持续下滑,IBM股价随之涨涨落落。到2017年,分析师持续唱衰对IBM迟迟不见起色的云业务,“IBM的转机故事陷入了死胡同”(2017年4月),“IBM:仍在寻找增长迹象”(2017年9月)等多篇文章质疑IBM的云业务、SaaS没有带来明显的业绩增长。
转机出现在2017年第4季度。
据2017年度第4季度财报显示,在z14带领的IBM Z系统、存储等系统业务(Systems Segment)的强势推动下,IBM实现了1%的增长。其中,IBM Z的收入增长中70%是由z14带来的。系统业务中涉及到战略需求的收入增长了86%。
2017年财报显示,战略需求业务创造了365亿美元的收入,年增速达11%,这些产品和服务共计贡献了总收入的46%。
同时,IBM对战略需求的未来增长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在2018年,这部分的产品和服务将创造400亿美元的收入。
结语
风浪来临时,小企业能够及时转舵掉头,也有可能卷入漩涡无法挣脱;大企业或许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抵抗,但风平浪静后或许等待着的是破旧的船身和受损的发动机。
然而,企业的规模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吗?
正如在1993年危机后开启IBM转型之路的郭士纳所说,“这不是大象是否能够战胜蚂蚁的问题,这是一只大象是否能够跳舞的问题。如果大象能够跳舞,那么蚂蚁就必须离开舞台”。
番外篇:“大象就是能跳舞”
1. IBM剥离PC和x86业务,忍痛割爱还是甩包袱?
IBM经历过重重危机,也进行过多次堪称“激进”的业务调整,比如剥离低利润的PC业务。PC业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度是IBM的明星业务线,覆盖用户群广,品牌认知度高。但随着业务利润的下滑,IBM决心将其出售。
2004年底,联想将收购IBM的PC业务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广泛讨论。基于二者的体量差异,有媒体称这是“蛇吞象”式的收购,认为联想是接了个“大包袱”,未来前景并不乐观;IBM的原有客户也对并购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存有疑虑。
2005年并购完成后,联想凭借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的PC业务一举打开了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强势地位维持至今;而IBM则得以从无间歇的价格战中解脱,将精力集中在具有更高回报的软件、咨询业务中,发挥自身对接大型企业客户的优势。
这一番波折在9年后重现:2014年,IBM的x86服务器业务不敌戴尔和惠普,以2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联想。这次,IBM的目标是更高利润的云和大数据产品。
在价格战前,企业可以选择采取更严格的措施降低成本、树立品牌,当然也可以择机退出、另寻出路。IBM选择了第二条路。
事实上,IBM多年积累下的业务矩阵早已经十分庞大,复杂的人员配置又让IBM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当与对手的竞争只剩下降价让利才能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另寻出路对IBM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2. “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IBM的战略定位
上文提到,IBM两次将业务出售给联想是因为IBM在价格战中无法与走“群众路线”的戴尔和惠普相竞争,果断退出投向利润更高的新产业。
事实上,IBM的目标客户一直是政府和大型企业,这与计算机行业和IBM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IBM成立之初的“计算-制表-录音公司”中的“制表”,指的是霍尔瑞斯(H.Hollerith)的制表机公司。据估算,在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该公司的穿孔卡片制表技术帮助美国政府节省了500万美元。
二战期间,IBM的制表设备被广泛运用在战争中的弹道学、会计、后勤等方面。1944年,IBM还为美国海军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ASCC(自动序列控制计算器)。战后,受冷战影响,IBM与美国政府继续合作,在政府支持下进行计算机的开发,并进行航空航天的相关设计和开发工作。
除了计算机的发展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IBM当时的主营业务——大型计算机的高性能和高价也使得政府和大型企业才是IBM的目标客户。
服务政府和大型企业使IBM的规模加速扩张,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然而,也让IBM错失了洞察市场变化,没能抓住新技术发展的时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小型机的发展,中小企业和家庭逐渐成为计算机的主要用户之一,IBM的硬件利润下滑,销售不振,最终在1993年实现了80亿美元的亏损。
究其原因,科技革新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技术,也降低了计算机的制造成本,业界竞争从争夺高端话语权向拼价格、拼速度转变,而IBM的“巨人”定位,最终让它在这场“竞速跑”中处于下风。
3. 打破“创新者的窘境”?
在一本名为《创新者的窘境》的书中曾写到,即便是以精于管理而著称、是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效仿对象的一些公司,在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时却往往无法保持其领头羊的地位,“就算经营得再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并不断投资开发新技术,都可能被某一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
诞生超过百年的IBM,必然多次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但无疑都通过不断转型而生存了下来。在这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IBM经历了多次逐渐成长到行业顶峰,衰落又爬起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打破“创新者的窘境”。究其原因,可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流程化的管理模式等等。而庞大的企业运作体系虽然帮助IBM在研究、资源和规模等方面首屈一指,也让IBM在需要转型的紧迫时机前显得迟缓而笨拙。这一点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Morketing研究院通过对相关企业财报、历史股价及公开内容的整理和分析,特别推出“MarTech企业故事”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的企业属于MarTech领域,希望提供最新的企业信息和业务资讯,请联系sunpeng@morketing.com / research@morketing.com。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Morketing研究院出品的各期研究报告,包含GDPR、营销、跨境电商、游戏等领域。
参考资料
1.IBM计划收购Resource / Ammirati,以满足客户对下一次卓越客户体验的需求,2016年1月
2.IBM确认收购UStream,形成新的云视频单元,2016年1月
3.Watson Marketing,IBM官网介绍
4.微信营销人员福利来了,IBM营销云大幅提高营销效果,2016年3月
5.IBM PC的制造之路(The Making of IBM PC),Brian Camenker,1983年11月
6.IBM购买Lotus以获取Notes,允许公司保持名称并独立运营,软件行业报告,1985年6月7.IBM第四次转型,Watson担纲,梁辰,2016年12月
8.《谁说大象不能跳舞》,郭士纳
9.周伟焜公布IBM出售PC业务内情,搜狐IT,2014年12月
编辑 | Nick
正文约58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导读
MarTech,即Marketing Technology(营销技术),由Scott Brinker于2011年提出,代指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常见子分类包括营销自动化、SEO、CRM、ERP等。
Scott Brinker整理的美国MarTech全景图显示,8年间MarTech企业从150家迅速增长至6000余家,业务类别大大丰富。第三方机构预测,到2022年,广告主在MarTech上的投入将实现近30%的增长。MarTech企业的发展历程对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MarTech行业有何借鉴意义?
《Morketing研究院》通过对相关企业财报、历史股价及公开内容的整理和分析,特别推出“MarTech企业故事”专题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的企业属于MarTech领域,希望提供最新的企业信息和业务资讯,请联系sunpeng@morketing.com或research@morketing.com。
2018年7月,在研究机构Gartner公布的“Magic Quadrant for Mobile Marketing Platforms(移动营销平台魔力象限)”中,IBM凭借高执行力和愿景的完整性跻身“领导者”层级。
从某种角度来看,IBM切入移动营销领域的出发点有些与众不同。诞生已超过100年的IBM正在经历第四次转型期,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Watson成为本次转型的关键,为最大化发挥Watson能力,IBM围绕其打造了涉及多个行业的能力平台,而营销则只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以IBM的“AI+营销”模式为切入点,走进百年“蓝色巨头”的世界。
蓝色巨人流动的“AI”血液:IBM以AI赋能营销
1.时隔百年,“Watson”再次成就IBM
沃森(Watson)既是IBM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Thomas John Watson)的姓氏,也是IBM目前的核心业务之一——人工智能系统Watson的中文代号。这个写在IBM成长史上的名字,近年来又一次成为了提振IBM业绩的核心力量。
说起人工智能(缩写为A.I.,以下简称AI),2018年的互联网用户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或许是“阿尔法狗(AlphaGo)”。三年前这个由Google DeepMind开发的AI系统击败了多个顶尖职业围棋棋手,引领了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的热潮。其实早在1997年,IBM也曾被相似的光环笼罩:其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在1997年5月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巴罗夫,成为首个在标准比赛时限内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电脑系统。
IBM对人机交互和计算机算法优化的研究并没有随着“深蓝”退役而停止。2011年,IBM研发的系统以“Watson”的名字参加了一个名为《危险边缘》(Jeopardy!)的电视游戏,并击败了两名人类选手,IBM与人工智能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2014年,为了进一步发展认知创新业务,IBM组建专门部门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命名为“Watson”(中文名称:沃森),以纪念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
在AI浪潮中,IBM并不是唯一一家发展人工智能的企业:为消费者熟知的Apple的Siri,亚马逊的Alexa,微软的Cortana和三星的Bixby等都致力于提供人机交互的智能服务。然而对这些企业来说,AI更像是“锦上添花”,是企业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推出的“增值业务”。但对现阶段的IBM来说,AI是“雪中送炭”,已经发展成为IBM目前业绩增长的核心来源。
根据IBM的2017年财报,Watson作为IBM在AI领域的核心产品,提供了在健康、交通、零售、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帮助IBM的认知解决方案业务产生了超过180亿美元的收入。仅2017年一年,Watson获得了1400余个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利,使用Watson服务的企业增加了70%;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为超过10万名的患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服务。
另外,基于AI和量子计算等高端技术的IBM Cloud在企业云业务方面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IBM云平台致力于“智慧商务”,独特地提供了一个能够统一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如AI、IoT(物联网)、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的单一平台,在19个国家中建立了58个云数据中心,2017年获得了1900余件云技术方面的专利。
IBM云业务在2017年增长了24%,产生了170亿美元的收入,仅云业务一项就占据了超过21%的IBM总收入。
同时,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服务也帮助IBM结束了长达5年的业绩滑坡。2017年第4季度,IBM凭借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服务实现了销售业绩的正增长。
2.基于AI的营销云:IBM Watson Marketing
IBM切入营销领域是从一系列的并购开始的:2010年8月以4.8亿美元收购营销策划软件公司Unica;2011年12月以4.4亿美元收购基于云的零售分析企业DemandTec;之后两年收购多家企业拓展其在大数据分析、商业分析等的服务能力。
2014年4月,IBM收购了营销自动化公司Silverpop,正式开展其在营销云平台的业务。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IBM将Silverpop提供的营销自动化业务融入了核心业务中,改名为IBM Marketing Cloud,之后又升级为IBM Watson Marketing中的一部分。
之后,IBM的并购更具有针对性:2015年10月,IBM收购The Weather Company,以提高移动端的数据分析能力,2016年第1季度,接连收购三家数字营销创意机构Resource/Ammirati、Aperto AG和ecx.io AG,希望能“以数字方式创造变革性的品牌体验”,在进一步提高消费者体验的同时,整合认知计算能力和分析平台能力。此外,IBM还收购了UStream,作为其在流媒体视频业务方面的补充。
目前,IBM Watson Marketing能够“利用洞察力和科技提升整体客户体验”,其提供的一体化服务能够“简化企业的数据访问和分析,平衡企业对洞察力的需求和应对海量数据的挑战”。
总结来看,IBM Watson Marketing目前有三大竞争优势:
一是营销决策日常化:用户能够借助营销解决方案完成“选择理想受众”、“设计客户旅程”、“扩展个性化体验”、“主动管理绩效”等一系列营销决策活动,降低错误率、提高响应速度的同时,实现关系价值最大化;
二是专业度利于提高消费者体验:借助IBM专业的业务平台和服务,用户可以访问THINK营销数字中心改善客户体验,还可以借助IBM服务进行客户关系创新,通过学习营销流程、分析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营销自动化的投资方面实现最大收益。基于IBM Watson的认知广告还能够与消费者进行实际的一对一互动;
三是开放式的系统:IBM Watson Marketing能够与情感、行为、传感器、图像、自然语言等多方面的数据建立联系,同时提供150余种数据源,开放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洞察力。IBM提供的采购服务能够提升品牌差异性,使用户通过应用主动了解每一次客户互动。
3.落地中国,IBM更了解如何“接地气”
外资营销云服务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除了受基础设施缺乏、价格偏高等因素影响无法发挥产品的最佳效果,外资企业在与国内系统的连接上往往也需要克服很多问题。
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营销云平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系统连接的障碍,“落地”一说也将成为空谈。以社交平台为例,国内用户更习惯于使用微信、微博等本土平台,这就要求外资服务商创建针对性的系统连接解决方案。2016年3月,IBM宣布在大中华区发布基于SaaS平台的IBM Marketing Cloud,同时特别推出了微信营销组件IBM WeChat Audiences。整合了微信营销组件的IBM营销云工具,能够简化营销人员针对微信用户发布营销活动流程,尤其在选择目标顾客、规划信息推送时间的操作更加简便,营销活动的竞争力和效果大大提高。
IBM认知商务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Patricia Cheong在IBM营销云在华落地启动仪式上表示:“IBM正在与中国领先的营销官合作,帮助他们抓住认知商务领域的商机,以便他们从战略、设计和运营等各方面,改善客户体验。”
目前,IBM通过技术发展和并购等手段涉足了MarTech的多项领域:在内容、社交、商务、数据、管理五大类业务均有布局,提供视频营销、营销自动化、社交媒体营销及监控、CRM、销售自动化、数据分析、预算等15项MarTech子业务。
上云之路:百年IBM的三次转型
“IBM现在是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企业。”
这是IBM2017年财报首页中写给投资人的一句话。从机械制造时代到计算机时代,再到目前的“云”时代,IBM经历过早期的辉煌时刻,却在转型之路上波折不断。传承百年的历史和以“高速迭代”著称的科技圈似乎格格不入,庞大的业务系统也让“蓝色巨人”在“上云之路”中行动迟缓,转型也格外困难。
过去5年中,IBM认为数据将重塑科技和商务,由此进行了IBM现代史中最为“雄心壮志”的变革。现在,这个阶段大致完成,IBM转型成为了“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企业(IBM is now a cognitive solutions and cloud platform company)”。
伴随着IBM业务向云端转型的,是IBM整体营收的持续滑坡。这不是IBM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在20世纪末,分布式计算机刚刚兴起,当时垄断大型机市场的IBM没有嗅到危险的来临,硬件利润的急降让IBM的股价一路下跌。1993年,IBM亏损80亿美元,成为美国公司史上的最大亏损。
从机械制造公司成长为计算机业的“巨人”,从行业顶峰摔落又崛起,再到向人工智能、云平台转型,IBM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折不断。
1.1911-2011:三次转型
《经济学人》杂志在IBM百岁生日之际,曾刊发名为《1100100》的文章,将IBM的发展历史概括为三次转型,即从机械制造时代到计算机制造时代,从大型机时代到分布式计算机时代,从硬件到服务。
IBM是英文“国际商业机器”的缩写,是托马斯·沃森在1924年为这家企业所取的名字,在此之前,这家企业名叫“计算-制表-录音公司”,由1911年成立时企业的三个主营业务相连而来。
二战后IBM与美国政府在防空、太空中的合作,将IBM向创新又推了一大步:1948年IBM推出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IBM SSEC,1952年推出第一款大批量生产的电子计算机701,IBM也从机械制造时代真正进入了计算机制造时代。
1964年IBM推出了第一个计算机系统系列IBM System/360,随后在1970年推出IBM System/370,这两个计算机系统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强的计算能力,涵盖从小到大的全系列的商业和科学应用,也使得IBM成为了业界占主导地位的大型计算机和主导计算平台。同时,IBM的大型机采用租借模式,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和高额利润很快让IBM成为了行业独一无二的巨头。
然而,新兴科技正在悄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小型计算机市场开始兴起,但IBM未能及时跟进,反而是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和Data General趁机做大了市场。直到Apple和Radio Shack参与竞争,IBM才后知后觉,然而对于当时已有36万员工的大型公司来说,业务转型谈何容易。
计算机领域领先地位被挑战、硬件利润的下滑、庞大的机构与难以压缩的成本,重重因素下,IBM在二十世纪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IBM的利润持续下滑,业务崩溃,现金流断裂,直到1993年,IBM亏损80亿美元,成为美国公司史上的最大亏损。
1993年,在业界一片唱衰声中,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接手IBM,担任CEO。这位曾在麦肯锡和美国运通工作过的领导者具有敏锐的嗅觉,在郭士纳的推动下,IBM保持了一个完整体系,没有将业务拆分;另外重新投入大型机业务,采用多种措施维持企业现金流,缩减员工人数以精简体系。1994年底,IBM不仅成功存活,还实现了30亿美元的获利。
之后,IBM开始收购软件公司,拓展其软件业务的布局。1995年,IBM以35亿美元的现金完成了对Lotus Development的收购,创造了计算机行业最大金额收购的历史。郭士纳表示这是“双赢”和“真正独特的机会”,而这次收购也让IBM一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
但科技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IBM早年的超高地位也难再维持,开始积极整理其业务线,剥离其低利润业务,收购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以完善企业业务布局:其中,2002年,IBM收购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开始提供咨询类服务;2005年,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联想;2009年,收购SPSS,进一步提高其软件类业务。至此,IBM完成了从从机械制造时代到计算机制造时代,从大型机时代到分布式计算机时代,从硬件到服务的三次转型。
2. 2012:刚过完百岁生日的IBM和新兴科技企业“FANG”
2012年,年轻企业的业务正蓬勃向上,而IBM才刚刚开始酝酿它的第四次转型。
同年,科技四巨人“FANG”的结构依稀可见雏形:Facebook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在纳斯达克上市;Amazon推出了包括Kindle Touch、Kindle 5和Kindle Paperwhite在内的多款电子阅读器,广受好评;Netflix不满足只做一个流媒体播放网站,开始进入内容制作行业;Google的年收入首次超过了500亿美元。
此外,苹果公司和微软也紧跟移动化潮流;前者在“教主”乔布斯去世后发布了新的智能手机iPhone 4s和iPhone 5,大力推行语音助手Siri和iCloud同步服务;微软则发布Windows 8系统和移动平板电脑Surface,还一道推出了Windows Phone。
而这一年,IBM刚过了它的100岁生日。刚刚当上IBM第一任女性CEO的Ginni Rometty野心勃勃,提出要从IBM当时已经“无利可图”的业务线中,将大数据业务分离出来作为“下一个盈利增长点”,同时开始200亿美元的收购计划,以帮助IBM尽快实现业务转型。然而,在迎来“下一个盈利增长”之前,IBM先经历的是长达5年的业绩滑坡。
3. 2013-2018:“Strategic Imperatives(战略需求)”
在向云平台和认知解决方案转型的过程中,IBM为自己这部分的业务起了个新名字:“Strategic Imperatives(战略需求)”,包括分析、云服务(Cloud-as-a-Service)、移动、安全和社交等五个方面。
尽管IBM已经将云业务提高到战略层面,但这对持续滑坡的业务却收效甚微。IBM遭受了连续22个季度的销售额持续下滑,IBM股价随之涨涨落落。到2017年,分析师持续唱衰对IBM迟迟不见起色的云业务,“IBM的转机故事陷入了死胡同”(2017年4月),“IBM:仍在寻找增长迹象”(2017年9月)等多篇文章质疑IBM的云业务、SaaS没有带来明显的业绩增长。
转机出现在2017年第4季度。
据2017年度第4季度财报显示,在z14带领的IBM Z系统、存储等系统业务(Systems Segment)的强势推动下,IBM实现了1%的增长。其中,IBM Z的收入增长中70%是由z14带来的。系统业务中涉及到战略需求的收入增长了86%。
2017年财报显示,战略需求业务创造了365亿美元的收入,年增速达11%,这些产品和服务共计贡献了总收入的46%。
同时,IBM对战略需求的未来增长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在2018年,这部分的产品和服务将创造400亿美元的收入。
结语
风浪来临时,小企业能够及时转舵掉头,也有可能卷入漩涡无法挣脱;大企业或许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抵抗,但风平浪静后或许等待着的是破旧的船身和受损的发动机。
然而,企业的规模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吗?
正如在1993年危机后开启IBM转型之路的郭士纳所说,“这不是大象是否能够战胜蚂蚁的问题,这是一只大象是否能够跳舞的问题。如果大象能够跳舞,那么蚂蚁就必须离开舞台”。
番外篇:“大象就是能跳舞”
1. IBM剥离PC和x86业务,忍痛割爱还是甩包袱?
IBM经历过重重危机,也进行过多次堪称“激进”的业务调整,比如剥离低利润的PC业务。PC业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度是IBM的明星业务线,覆盖用户群广,品牌认知度高。但随着业务利润的下滑,IBM决心将其出售。
2004年底,联想将收购IBM的PC业务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广泛讨论。基于二者的体量差异,有媒体称这是“蛇吞象”式的收购,认为联想是接了个“大包袱”,未来前景并不乐观;IBM的原有客户也对并购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存有疑虑。
2005年并购完成后,联想凭借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的PC业务一举打开了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强势地位维持至今;而IBM则得以从无间歇的价格战中解脱,将精力集中在具有更高回报的软件、咨询业务中,发挥自身对接大型企业客户的优势。
这一番波折在9年后重现:2014年,IBM的x86服务器业务不敌戴尔和惠普,以2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联想。这次,IBM的目标是更高利润的云和大数据产品。
在价格战前,企业可以选择采取更严格的措施降低成本、树立品牌,当然也可以择机退出、另寻出路。IBM选择了第二条路。
事实上,IBM多年积累下的业务矩阵早已经十分庞大,复杂的人员配置又让IBM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当与对手的竞争只剩下降价让利才能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另寻出路对IBM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2. “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IBM的战略定位
上文提到,IBM两次将业务出售给联想是因为IBM在价格战中无法与走“群众路线”的戴尔和惠普相竞争,果断退出投向利润更高的新产业。
事实上,IBM的目标客户一直是政府和大型企业,这与计算机行业和IBM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IBM成立之初的“计算-制表-录音公司”中的“制表”,指的是霍尔瑞斯(H.Hollerith)的制表机公司。据估算,在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该公司的穿孔卡片制表技术帮助美国政府节省了500万美元。
二战期间,IBM的制表设备被广泛运用在战争中的弹道学、会计、后勤等方面。1944年,IBM还为美国海军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ASCC(自动序列控制计算器)。战后,受冷战影响,IBM与美国政府继续合作,在政府支持下进行计算机的开发,并进行航空航天的相关设计和开发工作。
除了计算机的发展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IBM当时的主营业务——大型计算机的高性能和高价也使得政府和大型企业才是IBM的目标客户。
服务政府和大型企业使IBM的规模加速扩张,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然而,也让IBM错失了洞察市场变化,没能抓住新技术发展的时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小型机的发展,中小企业和家庭逐渐成为计算机的主要用户之一,IBM的硬件利润下滑,销售不振,最终在1993年实现了80亿美元的亏损。
究其原因,科技革新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技术,也降低了计算机的制造成本,业界竞争从争夺高端话语权向拼价格、拼速度转变,而IBM的“巨人”定位,最终让它在这场“竞速跑”中处于下风。
3. 打破“创新者的窘境”?
在一本名为《创新者的窘境》的书中曾写到,即便是以精于管理而著称、是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效仿对象的一些公司,在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时却往往无法保持其领头羊的地位,“就算经营得再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并不断投资开发新技术,都可能被某一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
诞生超过百年的IBM,必然多次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但无疑都通过不断转型而生存了下来。在这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IBM经历了多次逐渐成长到行业顶峰,衰落又爬起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打破“创新者的窘境”。究其原因,可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流程化的管理模式等等。而庞大的企业运作体系虽然帮助IBM在研究、资源和规模等方面首屈一指,也让IBM在需要转型的紧迫时机前显得迟缓而笨拙。这一点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Morketing研究院通过对相关企业财报、历史股价及公开内容的整理和分析,特别推出“MarTech企业故事”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的企业属于MarTech领域,希望提供最新的企业信息和业务资讯,请联系sunpeng@morketing.com / research@morketing.com。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Morketing研究院出品的各期研究报告,包含GDPR、营销、跨境电商、游戏等领域。
参考资料
1.IBM计划收购Resource / Ammirati,以满足客户对下一次卓越客户体验的需求,2016年1月
2.IBM确认收购UStream,形成新的云视频单元,2016年1月
3.Watson Marketing,IBM官网介绍
4.微信营销人员福利来了,IBM营销云大幅提高营销效果,2016年3月
5.IBM PC的制造之路(The Making of IBM PC),Brian Camenker,1983年11月
6.IBM购买Lotus以获取Notes,允许公司保持名称并独立运营,软件行业报告,1985年6月7.IBM第四次转型,Watson担纲,梁辰,2016年12月
8.《谁说大象不能跳舞》,郭士纳
9.周伟焜公布IBM出售PC业务内情,搜狐IT,2014年12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EO研究协会网官方发声,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cxb5918@163.com。更多相关资讯,请到SEO研究协会网www.west.cn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巨推学院www.jutuiedu.com。
标签: Google seo 安全 大数据 大数据分析 电商 服务器 服务商 互联网 跨境电商 媒体 数据分析 学习互联网 云服务 云计算 云计算服务 转型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快速排名流程
下一篇:企业网站优化推广需要多少钱
最新资讯
热门推荐